关于政治教育学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政治教育学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政治教育学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0)08-0182-04

一、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6)这一表述一直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各个版本之中,这一观点也始终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其相关的所有论著之中。这一界定,明确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也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弄清楚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纵向深入过程。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习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二级学科,尽管其建设的时间并不长,其学科体系的构建也仍然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建设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目前,搜集到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除了大量的科研报告和理论专著外,还集中体现在一大批优秀的博士论文中。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更加宽广的领域。如果将上述一系列成果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研究宏观的横向拓展的过程,那么,对政治教育的研究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微观方向上纵向深入的过程。

因此,对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对政治教育的研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

(二)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相互独立、互为补充。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探索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探索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辨明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必须首先清楚“思想”的涵义。思想这一概念在汉语中的内涵相当宽泛。目前对思想概念的界定,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思想即理性认识,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存在,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二是认为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三是认为思想即思维活动的方式;四是认为思想即理论体系,如,毛泽东思想等。

关于思想教育的涵义,有人认为,思想教育是培养思想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思维方式的教育。[2](p2-6)也有人认为,思想教育,实质就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而且将思想教育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的教育——政治教育。[3](p71-72)

从思想教育的内涵来看,思想教育也是一个具有十分宽泛意义的概念。无论是以静态事物——“理性认识”为内容的“思想”教育,还是以动态事物——“思维方式”为内容的“思想”教育,或者无论是与政治有关的思想教育,还是与道德有关的思想教育都包含在思想教育的内涵之中。

由此看来,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应该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关系。

(三)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具有显著差异的两种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政治与道德在产生、调节内容、调节手段以及调节的时效性上有着质的区别,因此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政治和道德的实践表现也存在着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功能有本质差异。

政治教育是统治者有目的的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它是人类阶级社会形成以后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是政治本质及其规律的外部表现。统治者通过政治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使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的政治观,以致维护统治者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与政治稳定。道德教育是以善与恶为评判标准,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性教育,调节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的教育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建立社会普遍的道德规则,并以此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p443-447)

2.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特点有明显差别。

政治教育集中体现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立场和观点,它要求与统治者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因此,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强制性,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道德教育多为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对社会成员进行渗透,在规范中体现道德教育的要求,在渗透中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这使道德教育具有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而不依恃强制力的特点。[4](p443-447)

3.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不同。

政治教育强调统治者的意志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要求,并对现存政治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社会成员广泛的政治认同主要源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执政绩效。因此,政治教育的实施总体上依靠外在的力量,特别是倾向于由国家来灌输。道德教育是一个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是经过外在的道德评价和个体道德自省,最终体现个体道德修养自觉性的过程。社会成员广泛的道德认同源于社会舆论、道德风气和内心道德信念。

由于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的推动力以及内在规律的本质差异,可以推论出,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可以相互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当然,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着一般的、共同的规律。譬如,在阶级社会,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统治者有计划、有目的实施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倾向性,并对社会成员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等。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涵盖了对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的研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总结的结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

但是,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与完善,并不排斥开展专门的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更不排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进一步细分,开展对政治教育的专门研究。相反,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断的拓展和深化,将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建立一门系统的、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政治教育学学科归属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归属。

众所周知,实践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总是相辅相成。科学门类的划分、深入、细化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科学进步并迈上更高层次的必由之路。

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欧产生之前,科学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土壤,[5](p79-80)科学门类的产生、划分由此起步。但是,即便是17世纪的欧洲,对科学门类的划分的表述,更多的依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别。

科学发展至今天,门类的概念已经完全不足以表达对学科种类的区分。在我国,教育部按照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将学科分为12大学科门类,各门类之下又设置71个一级学科和258个二级学科(专业),各高校又在专业之下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专业方向。

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到学科体系的构建与不断完善,可以看出,任何学科的发展与进步都有一个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由宏大抽象到深入细致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演进,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延伸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实践发展需要理论指导的必然要求。

学科专业的深入与细化同样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二级学科。尽管目前的研究,大多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并以这个整体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这一内涵的界定,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上位学科”,①其研究的内容和揭示的规律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的一般的、共性的规律,那么对思想教育学、政治教育学、道德教育学这些“下位学科”开展研究,揭示的则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个别的、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在规律,这三者独立存在有其自身合理性和不可取代性。

本文拟对政治教育开展的相关研究,实质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个别的、特殊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其揭示的规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下位学科”——政治教育的个别的、特殊的规律。因此,本文研究探讨的政治教育学,这一“下位学科”(或称为学问)理所当然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上位学科”之下。

(二)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同理,研究对象的问题也是建立一门相对独立政治教育学的前提条件之一。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下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为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提供了启示。我们认为,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群体(阶层)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下文简称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个人、群体(阶层)进行政治教育的规律(下文简称政治教育规律)。“形成发展规律”和“政治教育规律”共同构成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政治教育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使社会成员了解、接受认同政治体系,并表现出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政治行为。影响社会成员获得政治认同和形成一定政治行为的因素,除了统治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还要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国家的制度、统治者的政治绩效等方面的影响。广义的形成发展规律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在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中也要研究相应的形成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形成发展规律”是有效开展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

第二,“政治教育规律”仍然是政治教育学中最基本的规律,也是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规律,它是政治教育学的构成要素。尽管有组织、有目的的政治教育活动不是人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的形成发展全部影响因素,但其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起着主导性与方向性作用。如果能够较好地遵循政治教育中的客观规律,政治教育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研究对个人、群体(阶层)进行政治教育的规律贯穿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始终。

三、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的意义

(一)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教育重点是解决社会成员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形成和发展反映一定社会、阶级利益和发展要求的政治共识,具有明显的表达和实现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倾向性,开展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视政治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国家软实力包括国家的社会凝聚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控制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能力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的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以政治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政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社会历史过程在人们内心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的综合,[6](p20-21)是中央政权重要的政治基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政治教育是政治文化变迁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并贯穿于政治文化发展的始终,发挥着维持、改变、创造政治文化和整合政治亚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并加强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传承、沿袭政治文化,增强以政治文化为核心的国家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重视政治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社会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表现为一定范围的社会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同时,随着人们自主性意识的提高,其社会参与、政治诉求的愿望和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重视并有效开展政治教育活动,有利于整合社会政治资源,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有利于拓宽社会成员民意表达渠道,更好地沟通党和政府与社会;有利于引导民众合理表达情绪、有序参与社会,协调不同群体的政治社会利益关系。重视并加强政治教育,使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的政治理想,进而为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社会提供支撑力、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政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本思想要求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促进人格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宗旨。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培养社会成员独立的认知能力、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增强社会成员作为主体的政治参与意识,培育社会成员自主自立的人格意识。因此,加强政治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思想,实现从工具化到人本化转变的重要政治手段,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和未来重要的任务之一。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总体表现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政治生活的进步。政治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又受制于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因此,重视并加强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有系统的理论指导。

从前文可以看出,政治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学科建设情况来看,系统的、专门的指导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与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主要是政治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但是在这些学科中将政治教育及相关内容作为重点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述的内容并不多。

在政治学中,政治教育是其重要概念之一。但是,政治学研究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阶级、国家、国体、政党、政权等十分广泛。[7](p20)政治教育在当前还是政治学较为边缘化的概念。因此,政治学中对政治教育着墨并不重。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一书中,可窥见一斑。[7](p20)

在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开展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博大精深、包涵广泛,但其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其代表著作也并没有从学理的角度对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的论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论著,更大程度上应作为构建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学中,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主要是出现在德育相关的论著之中。但德育相关的论著,又主要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政治教育并不居于主导地位。鲁洁教授的《德育新论》可以视作代表。[8](p91)因此,对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不可能由一级学科教育学来完成,也不可能由德育学来完成。

在国内,目前把对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置于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但是,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其特有的研究重点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术理路。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内容上的研究严重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尚处在构建学科体系的阶段。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把政治教育纳入其研究视域,但仅仅是作为教育内容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环境、机制、原则、方法、价值及其实现等方面并没有把政治教育作为专门的内容进行探索,也没有开展与政治教育相关的独立研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混同和探索两者共同规律的基础之上。前文中,我们已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集合体。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隐含着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同类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共同的施教规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方面,既要对社会成员灌输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也要对其进行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的教育。在理论建设方面,政治认知与道德认知、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政治行为与道德行为等都被混在一起进行阐释和理解。对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混同探索与研究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渗透政治教育的内容;二是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凸现。

(三)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尽管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但是政治教育在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相互关系中占据的位置并不相同,政治教育在三者中居主导地位。政治教育集中体现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立场和观点,决定着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性质与方向,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还体现于它在培养和形成人的素质结构中起主导作用。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政治思想在他的道德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一个人将他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为谁服务,遵从哪个阶级的道德规范,都取决于他的政治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政治思想是灵魂,它决定人们把自己的所学如何运用。

第二,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深入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共性到个性的研究过程,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要求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科细化,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部,分别对其所内含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进行研究和比较,探明各自的基本内涵、特点和规律,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进程和共性规律进行更高层次提炼、概括和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教育研究过程,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过程。

第三,构建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有利于政治教育学自身学科的发展。一直以来,政治教育学的概念、内涵等相关的基本理论,都散落在政治学、教育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之中。系统构建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深入探索并集中阐述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将以其更加明确的研究对象、规定性的学科范畴,较好地引领学界深入推进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将会更好拓展政治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广阔学术空间。

注释:

①在教育部关于学科体系的划分中,只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之分,并没有对二级学科下的学科进行分类,同时也没有“上位学科”和“下位学科”之分。本文为了更好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所属的学科进行归类,使用了便于理解的“上位学科”和“下位学科”两个概念。这里的“上位学科”特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个二级学科,“下位学科”这里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学问。

标签:;  ;  ;  ;  ;  ;  ;  ;  ;  

关于政治教育学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