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设计看微型课堂与日常课堂的整合--关于微型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几点思考_微课论文

基于教学设计,把微课融进日常课堂——关于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课论文,教学设计论文,堂中论文,课堂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微课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各地兴起了研究和制作微课的热潮,但涉及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的研究却很少.本文试图围绕如何把微课融进日常课堂这一问题,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来探讨微课的定位和价值,并对于微课是什么、谁更需要微课、谁来开发、怎么开发、如何应用等具体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微课是什么?——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不宜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如果去百度搜索,说法众多.但个人比较倾向这样的界定: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也可以说微课相当于一种带视频或音频的课件.这样的表述既突出了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又揭示了微课作为教学媒体的功能,把微课的开发和使用纳入了教学设计的范畴.

      教学设计的根本方法是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以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为基点,对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如目标、内容、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等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考虑,进行要素分析、策略设计、步骤确定、效果评价等,其中就包含了对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和应用.微课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仅是教学媒体而已,是诸种教学要素中的一种.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变化,而诸要素中,变化最为明显和积极的是科技迅猛发展引起的教学媒体的变化.今天的微课,实际上继承和发展了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短片的理念.那时一些电教专家就提倡将一些影视短片用于教学,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制作成本十分昂贵,难以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应用.而今,信息技术和视频技术飞速发展,大大降低了视频制作和应用的成本,为微课的制作和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每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的诞生,如电影技术、“三机一幕”、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白板等,都或多或少会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但人们往往会夸大它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电影发明不久,爱迪生就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废弃课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得到彻底的改造.”然而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电视出现以后,人们一度认为可以用电视教学取代课堂讲授,事实证明也行不通.微课出现前,多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及,但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视角,基于教学设计的思想,揭开微课的神秘面纱,看清她的庐山真面目,从而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微课只是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媒体.尽管微课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能,但如果教育教学的观念不更新或不到位,也会落入穿新鞋走老路的俗套.

      二、谁更需要微课?——微课需要合理定位,更适合运用于教师的研修和课堂教学

      这个问题牵涉到了微课开发的定位和应用问题.许多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的使用都锁定在学生课前或课后的自主学习上.确实,实现个别化教学,微课是很好的抓手,可汗学院制作的系列微课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微课似乎成了个别化教学的代名词.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在家在线观看学习微课,在小学阶段还面临许多问题有待于探讨.首先是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问题.正如《修复你的注意力》一文所提到的:在网络世界里,有太多可以吸引注意力的东西.电子邮件、QQ留言、微博、淘宝、微信……每一种都可以让你沉醉其中10~20分钟.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适合具有一定学习基础的人,经过系统性学习之后再通过微课对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知识进行强化.其次是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如果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势必造成课堂向课外延伸,挤占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稍不留神,就与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的减负要求背道而驰.实践中,有家长就发出这样的质疑:孩子哪能抵制诱惑,我们大人平时还经不起考验,喜欢用手机、电脑玩个游戏呢,小学生用手机、电脑到底是学习呢,还是玩游戏呢,孩子整天盯着屏幕,还会损害视力……再次是硬件问题.目前的小学生家庭中,究竟有多少学生家里有电脑,且能在线学习?且不说那些农村留守儿童,就算是城镇的学生,估计不少家庭也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最后是微课的交互功能问题.由于大多数微课缺乏交互功能,包括目前所制作的微课网站、微课社团绝大多数也没有开辟互动、在线答疑等功能.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课,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知识点或是知识系列的灌输.而学习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质疑、有思考、有交流、有争议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引导,久而久之,微课使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相比较而言,如果把微课运用于教师,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就研修而言,微课可以支持教师的碎片化学习,缓解工作、学习的矛盾;微课可以支持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升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着眼于课堂,教师的需求就更为迫切.

      第一,基于教师自身实践反思的需要.

      制作微课就是一个研究和学习的过程,是对教材解读及教学法思考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过讲解关的很好抓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由于微课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目标取向明确具体,时间严格限定,这就迫使教师要养成把握教学目标、提高效率的好习惯.而且微课制作后,教师自己要先行观看,通常还要反复修改,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改进.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录下自己的课来听、看,这样导致教学者很难站在听课者的角度进行感受,也发现不了自己教学的弱点.微课的制作恰巧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让自己可以看自己的课,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听课人,在自我反思和改进中迅速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第二,基于优质资源共享的需要.

      教师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向同行学习,与同行的交流中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优秀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传播,而微课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固化经验、传播方法,使教学智慧可视化,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资源共享.一线普通教师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迁移甚至可以照搬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

      第三,基于丰富教学方式的需要.

      如果微课质量优秀并成为系列,已经覆盖一门学科的大部分内容,几乎包括全部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师就有可能在课堂上选择播放这些微课,代替自己的讲解,自己则腾出更多时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开展个别化辅导,扮演穿针引线、补充说明、组织管理的角色.这样一来,相当于课堂上有两个教师,一个负责讲解、示范、答疑等,另一个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前者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掌握为止.从而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憾,丰富教学方式.

      第四,基于减轻师生负担的需要.

      课前,教师观看和借鉴微课,可以减轻备课负担;课中,可以直接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承担讲解和答疑等任务;课后,可以让学困生或特殊原因未能上课的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补课;或者当学生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或产生遗忘,或做作业遇到了困难进行学习.让微课成为学生再次学习和家长辅导孩子的资源.

      三、谁来开发?——整合力量,注重团队的研究和协作

      从技术层面来看,微课可以使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摄像设备拍摄和录制,也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录制音频或视频,或其他形式.录制时可以配上黑板、白板、课件等载体,也可以借助手写板、几何画板等,甚至可以借助实地场景进行拍摄.技术门槛是降低了,教师人人都能做.但微课的推广和应用,更需要关注质量.从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情况来看,微课的数量不少,质量不高,过于分散,不成体系.原因在于,不少教师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不够明确,动机也各不相同,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源于比赛.对于为什么要设计、开发微课,设计、开发了之后,应该如何使用、在哪些地方使用以及以哪些方式方法使用,缺乏清晰的认识和规划.许多微课,一旦获奖便束之高阁.

      研制一节微课,从选题到脚本的撰写、课件的制作,再到录制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把握教材、了解学生.一线教师受自己精力和水平的限制,靠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做系列化、专题化、整体性的微课.

      所以,微课的开发和制作,如果不是出于教师个人实践反思的需要,不宜搞全民运动.而要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注重团队的研究和协作,才能开发优秀的系列微课.

      团队成员应该包括教材编写专家、学科教研人员、一线优秀教师及技术人员,并且要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教材编写专家要从教材体系的角度厘定知识点,把握微课之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科教研人员要从教师使用的角度筛选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把握微课的针对性和辐射性;一线优秀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更多地进行教学法的思考,把握微课的示范性和趣味性;技术人员就要从技术层面确保微课的制作质量,达到操作简便、画面稳定、声音清晰等.

      四、怎么开发?——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构建从开发到应用的一体化方案

      微课的制作一般要经历选题、备课、撰写脚本、制作课件、审核、录制、再次审核等步骤,每个步骤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质量.其中选题、备课和撰写脚本显得尤为重要.

      选题——系统规划,整体设计,注重系列化和专题化.

      一般每门学科都是由螺旋式递进的若干册教材组成,每册教材又有若干个章节(或单元),每一节(或课)又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根据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可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知识点划分示意图如下图:

      

      (摘自李克东、谢幼如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教材编写专家需要以教材为线索构建微课资源的整体框架,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拟定出每一册需要制作微课的知识点,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树立大课程的意识,处理好“叶”和“森林”的关系.不会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再与学科教研人员、一线教师进行反复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连续性、层次性、专题性的相对完整的微课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可以是围绕一个知识点的教材解读、例题讲解、习题解答、错例分析和知识拓展等,便于教师灵活选择和运用.

      备课——集体研磨,精心设计,注重示范性和精准性.

      一节微课,其中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结晶.教师要把知识点讲清楚讲精准讲到位,就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集体备课,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才能确保微课的示范性和精准性.

      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微课以教学内容(一个知识点)为单元来设计一节课,而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学时间(40分钟)为单元设计一节课.传统课堂以时间为单元,是为了确保教学时间的计划性和连续性,保证学生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开展.而微课以内容为单元,一节微课一般只包含一个知识点,既要保证完整性又要有选择性,便于教师在课堂使用时灵活选择.相应地,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是按课时进行的,而微课还需要对课时内容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知识点.如“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内容,就可以分割出“生活中的圆”、“用圆规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微课的知识点.

      脚本撰写和课件制作——精耕细作,反复演练,力求生动、连贯而具有启发性.

      脚本撰写的思路和要求怎样?课件要不要?这与微课的类型有关,类型不同,就会有所不同.而微课的类型,分类的依据不同,就有不同的类型.

      按微课使用的职能分类,可分为事实性、情景性、示范性、原理性、探究性等.

      ①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便于识记.②情景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的或模拟、相近的画面.③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生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④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动、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⑤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作为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按最佳传递方式划分,就可以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活动型等.

      ①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②解题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③答疑型:针对教学中疑难性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④实验型:针对典型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⑤活动(操作)型:针对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任务等,所进行的操作活动.

      以按传递方式分类的讲授型为例,下面的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脚本撰写的思路,教师需要按照表格填写,形成脚本.

      

      呈现画面,一般是讲课的PPT,而讲解词要与每一张PPT相匹配,讲解词写得越详细越好.尽管不到5分钟的内容,平时的课堂也许一晃就过去了,但微课一旦录制下来,无论是画面还是讲解词,只要有一丁点儿不到位,就得重录.所以脚本写出来以后,需要参与录制的教师反复试讲、演练,不断修改.讲解时要做到课堂无学生但心中有学生.既要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又要语言生动、简明扼要,且严谨流畅.

      完整的一节微课的制作过程如下图:

      

      至于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做,这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包括设备、时间、精力、费用、操作的难易度等,我们觉得可汗学院的方式值得借鉴.可汗学院的视频基本都是录屏式视频,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都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教师选择不“出镜”,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并且节奏得当、语言幽默.这种相对“单纯”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他们更多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分析和演示.其实,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不能过度关注使用什么制作技术,也不宜过度限制时间的长短,不同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如果教师的讲解生动幽默、画面清晰富有美感,就能吸引学生.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的微课,用PPT加讲解即可,教师不用“出镜”,一般用录屏软件就能制作;部分实验型和活动型微课,需要教师或学生现场操作和演示的视频,后期制作相对比较复杂.

      五、如何应用?——立足课堂,兼顾个别教学,注重课内外结合

      首先要观摩微课,明确每一节微课的使用目标.

      作为与教材配套的系列化微课,设计时已总体考虑了为谁服务、想达到怎样的目标等应用问题,但具体到每一节微课,还是需要教师在应用前仔细观看,分清类型,明确使用目标.

      媒体使用目标是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如前所述,按其职能分类,可把微课的使用目标分为事实性、情景性、示范性、原理性、探究性等.

      从内容——目标——媒体关系的三维选择模型中(如下图)可以看出,我们要根据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微课的具体使用目标,从而选择微课的类型.换句话说,就是选择什么类型的微课,要与目标、内容相匹配.如概念的理解就需要创设情境的微课,技能的应用就需要提供示范的微课.

      

      (摘自李克东、谢幼如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所以,教师事先要观摩微课,熟知每一节微课的内容、功能、时长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明确微课在课堂上应用的目的、环节及具体的时间和顺序,从而让微课更好地融入课堂,发挥作用.

      其次要围绕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辅导中应用微课.

      (1)课前使用——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研究教法,缩小教材到教学的落差.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几套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与以前的教学大纲配套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些概率统计、投影几何、专题思维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数学功底去解读,但绝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缺乏这样的功底,因为他们学历教育所学的内容基本与数学无关,后续的在职培训又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为此,教材编写专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把每一道例题的意图和教学建议写得具体明确,但毕竟还是停留在文本,教师把教材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时,不知道如何用精准的数学语言传递给学生,还是难以避免教材到教学的落差.而微课生动直观的视频较好地解决了教师解读教材、落实教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观摩,反复模仿,提高课堂讲解的精准性,缩小教材到教学的落差.

      (2)课中使用——便于教师管理课堂,实施分层教学.

      课中使用就是运用插播教学法,即在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适时插播微课,辅助重点、难点的教学.特别是对于教师用口授的方法无法讲清楚,或者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和不易观察的现象,或者教师觉得自己的讲解不够清楚和到位,就可以有计划地把“插播微课”作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教学环节.播放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况,紧密配合播放的进程进行组织和引导.

      如前所述,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把微课移植到课堂,相当于有两位教师进入了课堂,可以让现实中的教师腾出更多的精力管理课堂、组织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不能邻边相乘的问题,就插入了一个讲授型的微课.当观看后还有部分学生未能理解时,就让这部分学生继续到电脑上观看,而其他学生开始做课堂独立作业.这样,利用微课可反复播放的特点,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实施了分层教学.

      另外,由于微课起着辅助和部分替代教师的作用,相当于把名优教师请进了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部分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3)课后使用——便于学生查漏补缺、拓展延伸.

      用在课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后个别辅导的负担.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查漏补缺式的复习,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疑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或学习暂时困难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从容地在学校或家里反复观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相对完整的、系列化的、与教材配套的微课,也能让一部分有条件的、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学习,并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

      这样,微课的使用适当兼顾了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也成为家长辅导孩子的有力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微课作为教学媒体,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理清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各种教学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即使是优秀教师团队所开发的微课,也并不代表能适合所有教师和学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标签:;  ;  ;  ;  ;  

从教学设计看微型课堂与日常课堂的整合--关于微型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几点思考_微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