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已经在全国各地使用十多年了。在使用过程中,我和其他数学教师一道对于教材的有些内容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建议,现将其列举如下,供其他担任该教材的七年级数学课教学的同仁参考。
一、教材中有可能产生歧义的内容
1.截面。
教材定义:用一个平面去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作截面。(可以理解为两个面。)
《中学数学教师手册》定义:和一空间图形相交的平面叫作这个空间图形的截面。当空间图形是一个几何体时,几何体和平面的公共点构成的图形叫作截面。
2.倒数。
教材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对此会理解为仅限于有理数。)
原人教版教科书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七年级下册82页习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人,精确到亿位,得到近似数1300000000人。(对于上述结果,也可认为是精确到个位,应记为13亿或1.3×109;有几个有效数字,学生可能回答两个或十个都有道理。)
二、教材中尚需完善的内容
1.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去括号后应补充添括号。
2.七年级下册36页“老人给孩子糖果”,来一个孩子,给孩子一块糖果,来两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两块糖果:
(1)来a个男孩,一共给孩子多少块糖果?
(2)来b个女孩,一共给孩子多少块糖果?
(3)来(a+b)个孩子,一共给孩子多少块糖果?
对此可能出现三种理解:
①n个孩子,每个孩子n块糖果,共给n2块糖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三个孩子4块糖果,四个孩子8块糖果,n个孩子给2n-1n块糖果。
③三个孩子4块糖果,四个孩子7块糖果,n个孩子给n(1+1+2+3+……n-1)块糖果。
三、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与原人教社统编教材相比,知识结构上表现为松散,跳跃性大,给教和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平行线的画法依据是同位角相等,而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两直线平行被分散在七年级上、下册。又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也同样分散在八年级上、下册。
2.示范性例题偏少,满足了学生思维的开放,但书面表达有失规范。
在教学时教师板书要起到示范作用,一定的解答格式不可忽视,书写作业要严格要求。
四、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不要让分组讨论流于形式。
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而应由教学内容确定;分组讨论必须有时间保证,让组内全体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包括记录人、代表本小组在全班交流的发言人、动手操作人;至少应有三个小组以上在全班进行交流。
2.组织探究活动应以启迪思维为出发点,使学生得以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明确前后的联系。
如在河边建抽水站,使送水到两个供水点的管道最短。可结合农村实际,改为牛喝水问题,经历“问题情境——数学原理——一般模型——理论证明”。
3.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教材编写者在城市,所选取的问题背景自然在城市,因此许多背景材料农村中学的学生不熟悉,例如立交桥、足球联赛、笔直的铁轨等,教学时要结合当地实际举类似的例子。其次,某些顺序不一定合理,如展开与折叠,教材中却是折叠与展开。
4.重视算理、推理和建模。
数学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最大区别是结论由逻辑推理得出。观察发现、猜测、类比的结论不一定可靠,直觉有时也会产生错觉,如视图、两个人同生日的概率。
据专家论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应当从七年级开始。可以考虑把“因为”、“所以”用推出符号代替。此外是数学建模的方法与能力培养。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都符合一定的数学模型,如a=bc型数量关系涵盖了工程、行程、面积、功、功率、压强、欧姆定律,自由落体、平抛、斜抛、圆面积的数学模型都是二次函数。
论文作者:张攀正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糖果论文; 教材论文; 孩子论文; 下册论文; 截面论文; 给孩子论文; 七年级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