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困境与建构*
邵亚萍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 :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发展定位有利于在新时代下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由与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提升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基础。人本主义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根植于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社会环境和本土意识之中,存在本土文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双重困境。因此,要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建构本土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工作的实质,通过嵌入本土情境,构筑社会成员获得社会保护的理论基础,建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
关键词 :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
一 、引言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近年来发展很快,逐步成为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从一开始建立就受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建立的第三种势力,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理论的方法论、价值观的建构,并逐步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中人本中心疗法的社会工作模式。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新的矛盾转变之下,蕴含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更加重视人的发展的政策意涵。而社会工作是专业的助人活动,是新时代促进社会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一直将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作为当前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某种程度上会使得社会工作者陷入一种误区,即努力去探寻助人的技巧,而忽视社会工作的软价值。[1]人本主义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社会工作的内在价值,把握社会工作的实质。新时期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移,发展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需要,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型需要。这就需要更加重视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帮助促进社会成员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实现社会的公平,这应当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新的发展方向。从社会工作理论产生的哲理基础:人本主义理论视角出发,通过阐述其基本理论,准确把握相关社会工作理论内涵,在深入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人本主义视角下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
二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 )人本主义理论与社会工作
人本主义理论来源于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关于人本主义的定义,学界给出了较多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讲,王思斌认为西方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2]林峰(2014)认为“人本主义”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是一种人的尊严、权利、幸福至上的价值观。[3]狭义上来说,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一种社会思潮。学界普遍认为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关心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的潜能激发。在社会工作领域,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主张从“完整人”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与价值。如何雪松(2007)认为人本主义就是从完整的人的观点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拥有的改变潜力。[4]人本主义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地位。随后智者学派代表人物进一步拓宽了人本主义的内涵。如苏格拉底主张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哲学问题,主张“美德即是关于善的知识”。柏拉图提出“贤人之治”,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学说”“公正是最重要的美德”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人的知性是一切现象的尺度”等均是建立在对人的关注和认知的基础上。[5]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肯定提升了人的地位,使得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王为理(1995)认为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精髓是肯定了人的价值,是对人的存在的初步理解,但人的理性本质仍处于优先地位。[6]
史少博(2006)指出人本主义思想正式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于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7]当代公认的人本主义理论普遍认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主要发展方向。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通过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分类,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主张关注人的“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阐明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行为动力,明确了人的需要本能区别于动物的本能。罗杰斯从“自我概念”“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等观点入手,形成了“自我论”“自我发展理论”“心理治疗法”等著名理论。罗杰斯主张“以人为本”的乐观积极的人性观。认为人的主要特征是在成为自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罗杰斯提倡关注个人的能力和潜能,相信自己,发挥人的积极性和自信。这些观点构成了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价值来源和理论基础。人本主义理论更多的是为我们如何认识人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在社会工作中重新认识如何与案主建立和谐关系。如罗杰斯认为社会工作者的人格和态度的作用是正面的、有帮助的,主张要通过“同理心”“共情”在社会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助人关系。人本主义理论尽管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也受到了诸多批评。许多学者对于人本主义理论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许多学者批判人本主义学派对于人本主义中“人”的理解过于抽象和狭窄;二是人本主义过分注重个人层面,忽视了宏观层面的社会环境;三是人本主义理论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建构。[8]如龙晓东(2004)认为人本主义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将人性本善的假设无限地推广到了改造社会现实的理想中。[9]
(二 )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
1.以人为本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2]P20。
行为主义理论否定意识,以“行为”为研究对象,用以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行为主义理论崇尚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追求精细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工作就是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矫正。人本主义理论批判行为主义理论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主流地位,认为从直观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否定意识的基本观点违背了客观常识。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将人等同于动物的非人性化的研究方案,认为“行为主义导致了人的尊严、价值、潜能和自主权的丧失。[13]表1是对这三个理论的进一步比较。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始终是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更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人本主义主张社会应关爱每一个社会成员,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本主义理论视角所蕴含的对人性的尊重,是社会工作理论价值的普适性内核,同样适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情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治理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在意识形态领域引领创造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为社会工作提供精神指引。人本主义在社会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性关怀,即鼓励案主深入认识自我,发现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中实践中,真诚的支持案主,尊重案主的世界观和经历,帮助案主发现掩藏在意识之中的真正的自我,这既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更是其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帮助有需要的社会群体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提升其发展的能力。在构筑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从完整人的角度出发看待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要把握好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情境,帮助社会群体增能和赋权,促进社会融入,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最终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强调自我的潜能发挥以及人与物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的自我成长。在社会工作领域中,人本主义尊重当事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理解,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和主体性价值。[11]用通俗的话说人本主义更关注“人性”,从人本身出发,努力地去挖掘人性中积极的东西,通过个人的行动来实现幸福。同时也要求关注个体的差异,通过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来帮助人的自我发展。
(三 )人本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比较及定位
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的困境主要是应用层面中的人本中心疗法模式在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大多采用的是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或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产生于本土社会实践之中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方法较少,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症状,出现中西方的社会工作融合困境。二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差序格局,人们感情的亲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于陌生人本能的具有排斥感和不信任感,很难将自己的真实心理和困境暴露给他人或者社会工作者,这和人本主义理论所主张的无差别的尊重和真诚地对待存在一定的冲突,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很难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视和需求不断增强,我国社会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应当正视我国的社会工作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落后的,还存在很多不足。目前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较低,受助者往往是被动接受帮助。受助者的内在诉求和个人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形成一套符合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本土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工作。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病毒以及黑客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升级发展,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在网络通信的过程当中,极易出现数据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不仅如此,很多不法分子,往往会恶意删除、破坏用户的一些机密信息,进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的发生,我们就要积极的应用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进而阻止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1]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人本主义理论将人作为关注点,按照“以人为本”“人的因素优先于物的因素”的宗旨,在思考问题或诉诸行动时,自觉将人的尊严、权益、幸福放在首要位置。人本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人的尊严、权益、幸福至上的价值观。[10]“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目的,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提升和解放人性,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表 1人本主义理论与精神分析及行为主义的比较
1.本土文化困境
三 、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与困境
(一 )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议题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而要了解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离不开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深入分析。社会工作理论能够从多维度视角为社会工作提供方法论和策略,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科学性。所谓社会工作理论被认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架构的总称。”[15]一方面,社会工作理论建立在吸收借鉴多学科的基础之上,其自身所具有的理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质一直以来都受到质疑。如Payne(1997)认为社会工作是否可以独立于其他学科而作为独立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大争议。[15]John Sudbery(2003)认为社会工作理论应当建立在实践知识基础之上,用实践的发现作为新假设的基础并进一步建构新的理论。[17]社会工作的理论性不足成为影响其科学性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主要是引入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社会工作理论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适应问题,这就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内涵就是将社会工作理论融入中国的社会情境中,在理论层面上为研究中国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引。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已经从“关系”嵌入性角度研究[18]“儒家伦理规范”、脸面、文化自觉角度[19]等理论内生的角度研究了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引进、本土化和扎根阶段。[20]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是一个逐步深入的阶段,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本土化视角透视社会工作与本土化情境的嵌入,但笔者认为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缺乏从整体的理论层面深入建构一套普适的社会工作理论,大多研究都是从宏观的学科层面的研究,而对具体的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社会工作理论应当建立在不同社会工作理论视角本土化的基础之上。搞清楚具体的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才有可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才能更切实可行地介入到本土的社会工作实务中,从根本上提升本土的社会工作水平。由于社会工作服务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对象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保持专业性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案主情况提供相对应的社会工作服务,这就要求以人为本,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本土化社会工作的核心应当是满足人的需要。[21]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人性的根本出发,提供了一种对个体的认识和了解的独特视角,在社会工作中要求以服务对象为本,能够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元化、敏感性需求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回应新时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同时社会工作中的诸多实务辅导模式都深受人本主义理论思想的影响,如优势视角、灵性视角、赋权、叙事治疗等。在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考量人本主义理论的内在精髓,从内在价值层面拓展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的理论包容和整合性,也为拓展新时代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进一步探索可能存在的本土化路径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二 )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困境
人本主义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受到的诸多挑战,根植于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社会环境和本土意识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困境,二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困境。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即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理论突显了“人”的重要地位,阐明了人与自然有本质的差别,同时倡导以层次整合思维对待各种取向、途径、方法,并主张将对立的方法论纳入一个层次整合系统。[14]人本主义观点反对一切社会现象的可量化,认为量化忽视了解释其蕴含在社会现象中的潜在意义,他们反对促使社会工作更加技术化和科层化的趋势。
本土文化困境指的是本土原有的文化或者意识与外来事物在融合过程中存在冲突。目前人本主义理论本土化的文化困境的核心表现是价值困境与制度困境互相交织。从价值理念来看: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在对“人”的理解上,西方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个性至上的,强调个性化,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情境中“人”更多的是受中国伦理道德、集体主义文化熏陶的人,并非是个性至上的单向度的人,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挥需要建立在集体主义的基础之上,注重发挥集体的力量,对人的个性需求和价值有时重视不够。当然也有许多人批判人本主义理念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相背离,所以从价值层面上排斥人本主义理论。从社会工作的制度形式来看,中国的社会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行动,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持续较短,很难和案主建立起长期的关系,案主的潜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有效的保障和长效实现机制,这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内在价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和矛盾。从社会工作服务的受众人群来看,西方社会工作服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被社会普遍认可,覆盖面较广。而中国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倾向于社会弱势群体,被动性强,覆盖面窄,很难完全做到对所有社会成员或者案主无差别的尊重和重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人本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深奥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无数解释。[22]杨晶(2006)认为人们的可接受性、沟通的差异、环境的可塑性以及伦理上的挑战制约人本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19]这就需要明确中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情境和差异,要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中的,在本土的传统和文化中间,在中国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重视集体力量的发挥,又要更加重视满足新时代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求及相关需要。但社会工作理论不能一味地强调理论的独特性和个性价值,社会工作理论要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2.社会工作实践的困境
近代人本主义理论是在对占据心理学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两大正统学派的批判中逐步确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主张人性本恶。人本主义批判精神分析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和性的动机决定行为的作用,只注重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对正常人心理的研究缺乏。[12]精神分析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在实务辅导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主导地位较强,而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优势视角,尊重案主的经历,平等地对待案主的所有经历。
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5年存活78例(69.0%),死亡35例(3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的平均CCI、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均高于存活组患者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CI、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与患者接受RP术后5年生存预后相关,具体表现为:高CCI、高龄、高临床分期,高病理分级是RP术后患者5年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见表2及表3。
四 、人本主义理论对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
人本主义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价值基础,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人本主义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视角看待社会工作,即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态度和出发点,强调人的价值,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这些观点和社会工作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步入新时代,“以人为本”既是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理论的建设,并指导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尽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议题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研究历程,但是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进入到反思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新阶段。社会工作本身的落脚点还是人,促进人的增能和不良行为的调试是新时期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社会工作需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构筑一套本土化的助人理念和助人技巧。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建构不应该是宏大的理论叙事,而是着重从人的实际需要和挖掘人的潜在价值入手,探讨如何建构一整套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工作理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从上述例子中可知,“A到VP”格式可以在具体语境中表达不同的语用功能,可表示惊讶、赞叹、嫌弃等功能。如“老实到谁见了都想捏一把”“文静到自闭”夸张表达了对“老实”和“文静”程度的惊讶;如“好吃到逆天”“精致到无法呼吸”则是对“好吃”和“精致”程度的赞叹;如“丑到可以辟邪”“迟钝到不可拯救”则是对“丑”“迟钝”程度的一种嫌弃。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表达者可用“A到VP”格式更感性、更具体甚至更夸张地表达不同的主观态度。
(一 )建构本土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2.关注人的自由与发展
(二 )帮助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工作的实质
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一些基本的前提,首先需要厘清中国社会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社会工作的本质就是在社会平等的价值下,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帮助有需要的社会成员解决问题,实现人的价值。作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人本主义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工作的实质。人本主义的理论价值在于用“人性本善”的视角看待个体,帮助案主自我实现,提升主体意识,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同时,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中的许多实践也进一步推动了人本主义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与社会工作的价值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如在社会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人本主义小组工作,即“以案主为中心”开展社工服务。人本中心模式对社会工作的主要影响表现在社会工作中对案主的态度:一是诚实和真诚;二是温暖、尊重和接纳,三是同理心理解。这些都是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本质核心,有助于为本土的社会工作建构提供参考。此外,人本主义理论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具有自助、自我实现的主体性,而社会工作就是要求在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下,关心和帮助有需要的人,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促进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促进人与所处的社会及环境和谐相处。步入新时期,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质就是要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矫正不良社会情形,解除社会危机,预防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稳定,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目的。新时期,将更加重视社会质量作为发展的新方向,一切发展都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这也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本质所在,二者具有共同性。
目标考核与评价是目标管理的重要一环,核心内容包括目标完成情况、数量、质量和时限等。韩建峰告诉记者,目前目标考核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形成了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
(三 )嵌入本土情境 ,构筑社会成员获得社会保护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理论蕴含着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价值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受平等的、广泛的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等。人本主义主张关爱每一个社会成员,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人本主义蕴涵了社会成员群体保护的价值追求,社会工作就是对于有需要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解决问题,化解风险。此外,帮助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最贫困的社会成员,而是面向所有有需要的社会成员。帮助的形式不仅仅是物质的帮扶,也包括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帮助,这就需要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真正有助于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社会工作价值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这既是实现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紧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适用性问题。要不断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文化敏感性,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文化情境。二是要合理吸收人本主义理论“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案主无条件的尊重和支持”等价值理念,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包容性。同时,人本主义理论要求重视案主的价值和尊严,在本土实践中,也应当合理地吸收借鉴,以当事人为中心,不能将案主作为病态的个体进行治疗,而是突出人的价值,强调案主的自主性。三是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和社会实践行动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的建构离不开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支持。在社会工作实践层面,在和案主接洽时要改变案主的被动地位,要求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经历保持尊重态度,接纳和鼓励案主,营造融洽的氛围,注重调动案主的主动性,帮助案主更好地感知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更好地发挥助人自助的社工价值。四是要考虑社会成员所面临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等宏观层面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服务对象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理解,深入了解受助者的需求和现实问题。特别是要依托当前的精准扶贫,进一步建立完善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模式。
这11个因素对企业精益生产的实施都有着各自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却难以用数据记录下来。对于这些因素而言,运用传统方法难以进行定量分析,而AHP层次分析法却可以很好地评价它们的影响程度。
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理论本身是在批判其他的理论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人本主义理论重视科学研究,其理论包容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深入研究,加强社会工作理论建设,为本土化社会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工作也面临新的任务。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不论是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还是社会工作的实践都需要适时调整,为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我们更要明确定位中国社会工作的职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从理论层面明确社会工作的边界和任务,形成符合中国情境的社会工作理论,使其既能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又能培育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五 、启示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建构的最终目的是要依据本国的经验和社会现实构筑一个真正适用于本土文化环境的理论体系,从而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策略以便更有效地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从人本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建构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并非是滑向微观的个体主义,而是在社会取向和个体取向,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协调好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满足新时代更高层次的多元社会需求,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我们要更深入地理解和反思当下的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议题,同时更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好我国社会发展的结构变迁和经济转向,促进多种理论视角互相融合,进一步深入推进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
[参考文献 ]
[1]陈和.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及其本土化过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95-97.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林锋.人本主义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吗?——对我国学界一种学术观点的质疑[J].东岳论丛,2014,35(5):70-76.
[4]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38.
[5]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王为理.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两次视角转换——从“孤独的个体”到“此在”[J].江海学刊,1995(6).
[7]史少博.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J].理论参考,2006(1):23-25.
[8]高申春,王栋.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与启示[J].学习与探索,2013(5):23-27.
[9]龙晓东.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发展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35-39.
[10]周长城,孙玲.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范式——浅析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12(4):15-18.
[11]彭运石.从“机械主义科学”到“人本主义科学”——马斯洛心理学方法论探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70-75.
[12]Baldwin M.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M].Lyceum Books,1997:348-349.
[13]John Sudbery.Social Work Skills:A Practice Handbook[J].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2003,17(2):193-194.
[14]唐咏.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J].学术界,2009(2):271-275.
[15]何雪松.社会工作的“文化自觉”[J].社会建设,2014(2):36-41.
[16]徐选国,侯慧.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J].社会工作,2013(4):41-48.
[17]彭华民.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3):9-13.
[18]Reamer F G.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Social Work[J].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social w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602-604.
[19]杨晶.人本主义模式与社会工作[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4.
[20]何雪松.社会工作的理论追求及发展趋势[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4):11-16.
[21]陈钟林,黄晓燕.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0-31.
[22]马尔科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87.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Theory :Theory ,Connotation and Approaches
SHAO Ya-ping
(School of Zhou Enlai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China )
Abstract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 is conducive to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social work in the new era.The core of humanistic theory is human-centered and concerned about human freedom and development.The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localized social work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human values and the promo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The plight of humanistic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is rooted in the experience,soci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social work practice.There is a dual dilemma of local culture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values of local soci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We should thorough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essence of social work and buil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ocial protection by embedding local contexts and constructing localized social work theories.
Key words :humanism;social work;social work practice;social work theory;indige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0598(2019)01- 0080- 07
doi: 10.3696/j.issn.1672- 0598.2019.01.010
* [收稿日期] 2018-02-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SH009)“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 邵亚萍(1992—),女,宁夏中卫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
(责任编校: 杨 睿 )
标签:人本主义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 社会工作理论论文; 本土化论文;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