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到列宁:实现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与特殊顺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列宁论文,顺序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预测,社会主义将在西欧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但历史总是按它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中,始终伴随跳跃性的变化,相对落后国家或地区先于发达国家或地区迈向更高的社会形态,成为普遍的历史现象。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在20世纪初先于西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经济文化同样落后的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也先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客观地体现了人类社会进程的上述特点。这就造成了历史飞跃后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不协调,即社会主义也存在矛盾。把握社会主义矛盾的产生、运动、发展的规律,找出解决矛盾的途径,能够为最终解决矛盾奠定重要的思想动力。
一、一元多线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规律不甚了解,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前,无数哲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感到困惑不解,最终不得不屈从于宗教神学的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借助以往的思想成果和艰苦的科学探索,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复杂的人类社会进行科学的梳理,为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看似纷繁的社会,实际上是由一些按一定的客观规律排列并服从于一定的运动规律的社会事物组成的有机整体,即社会形态。马克思基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社会形态具体地概括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包括了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它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使社会生活的各部分构成有骨骼、有血肉的活生生的有机统一体。正是这种互动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元的,又是多线的。
社会形态理论是以对各个社会的具体分析为前提的。各民族各国家都有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是社会形态规定各民族各时期的发展状况,各民族各时期的发展状况是很不相同的,因而是从各民族的发展状况中抽象出社会形态。因此,人类社会发展是多线式。
社会形态理论指出,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由这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形态也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共同本质的某种社会形态不可能与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各国和各民族同步进行,导致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巨大差异。因此,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具有特殊性。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①这就决定了各民族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线索,社会发展是多线的。即使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形成后,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也只能按各自的要求向前迈进。
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线性又是以一元性为前提的。一元性是多线式的抽象和高度概括。社会发展一元论的客观依据是:第一,构成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有机的统一体,按照特定的规律和法则排列,因此,它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各时期的基本状况。列宁曾评价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虽然他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②。“骨骼有血有肉”形象地指出了社会形态各部分间的规律性排列。第二,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在社会发展的相同阶段,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客观表现有共同本质。社会总是有特定质的社会,并不因为社会进步的多线性而排斥相应发展阶段中拥有共同特征。正如列宁所说,根据社会形态理论,我们就能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贯穿于其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只要具备同样的条件,同类现象就必然出现。第三,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民族的社会发展中,推动其发展变化的是同一规律,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关系的规律。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③以此为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都要经过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迈向更高级、更完善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理论武器。社会形态学说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根据。当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④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结论后,依据唯物史观和19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材料,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指出了人类从原始时代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一般过程。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传播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中,斯大林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分析,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依据这个基本顺序,人类社会将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概括,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各时期特点的分析和概括。它揭示出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
二、跳跃发展和曲折前进的规律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然后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进而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客观历史进程,是马克思在“世界历史”范围内经过逻辑的概括而总结出来的,它实际上舍去了许多地理和历史自然顺序上的差异,而把人类社会放置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但是,这种逻辑概括是以各民族发展的多线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实际必然比这种理论的抽象更丰富多彩。因此,如果把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一元发展称作一般规律的话,在这条规律之“外”,还存在另一条规律:某些民族或国家的社会发展必然由于诸种因素的作用而超越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这就是恩格斯概括的:“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⑤
既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一元的,为什么还要有跳跃性和曲折性?
首先,在“世界历史”形成以前,不同地区的人类社会是按照各自的自然历史前进的,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复杂性。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社会形态理论中的分析方法恰恰提供了最好的论据。对古代社会,马克思是从对具体民族的分析开始的。他分析了欧洲古代社会中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社会发展,指出这是典型的奴隶制度。同时,他也分析了日耳曼人的独特发展道路,没有经过奴隶时代而跨入封建时代。后来,他接触了东方各民族如俄罗斯和斯拉夫各民族,接触了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丰富材料,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对社会发展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更明确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既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从一个侧面阐明了人类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性。所以恩格斯提出,实际上,人类社会从最简单的关系进到比较复杂的关系这种发展形式,“至多只是比较通俗而已。”⑥
其次,人类社会跳跃式发展是由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⑦为条件的。但同时又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在人类历史的自然发展中,“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在何处何时发生不完全依赖物质基础的成熟状况,往往在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更容易出现“偶然事件”。这为历史发展的跳跃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最初设想,社会主义的实现顺序是: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比较充分,将首先爆发革命并进入社会主义。他曾预言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将有待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不应该在波兰解放波兰,而应该在英国解放波兰。”⑧但是,19世纪中期欧洲工人运动发展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相互关系的新特征,以及东方各国社会发展状况的新材料,使马克思修改了以往确认的社会主义实现顺序。
一方面,他重新概括了东西方革命的互动关系。他认为,不是欧洲的工人运动解放东方的被压迫民族,而是相反,欧洲的政治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⑨。
另一方面,他借助俄国、印度和美洲等的社会历史材料,提出了落后国家跳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不经过资本主义的任何苦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命题。
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里,借助美国的材料提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⑩进而借助于俄国农村公社的材料提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11)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只要俄国把握了历史提供给它的“最好的机会”,就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1881年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里强调,他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把这种‘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12)而俄国公社所处的历史环境与西方“毫无相似之处”。经过深入的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13)因此,俄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14)
我们在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跳跃式发展的一般规律时,还必须指出与跳跃式规律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思想。
第一,马克思所讲的跳跃,是作为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的跳跃,不能因为这一跳跃而带来生产力的自发跳跃。众所周知,马克思曾从社会总劳动与个别劳动的角度,或人际关系发展的角度观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认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5)。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种社会经济形态。这是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无法逾越的社会发展阶段。
第二,马克思所讲的不经过资本主义一切灾难而享有资本主义的一切成果,是以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关系充分发展为前提的。没有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历史的”机会,就不存在农村公社所有制向共产主义所有制的跳跃。
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按照五种社会形态有序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存在个别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跳跃某一社会形态发展到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规律。二者形式上是矛盾的,实质上是统一的,正是一些民族的跳跃式发展,才造就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出现的质变和飞跃。它们都是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规律。
三、近代文明在落后国家的双重作用
马克思在探讨资本主义必然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历史的理论。
世界历史的概念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突破以往哲学和社会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中的民族狭隘性,力图说明人类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基质在于“客观精神”。客观精神在民族历史中表现为“民族精神”,在“世界历史”中表现为“世界精神”。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原则,这种特殊原则是由一个在世界历史中创造“新纪元”的民族创造的,这个民族就是“世界历史民族”。每个世界历史民族都在自己的历史中体现着正在发展的世界精神的特殊阶段和特殊原则。固然,黑格尔“世界历史”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为他的大日耳曼民族至上的政治信仰服务的,但他对人类历史内在联系性和各民族之间相互依赖性的辩证分析,却开创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
“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各民族发展中趋于一体化、联系性、依赖性和整体性。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地域性的个人主义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这种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由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为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准备了世界市场;大机器工业为世界的普遍联系奠定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本性则成为建立世界联系的思想动力。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6)。
创造世界历史,是资产阶级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它加速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各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为落后国家实现历史性跳跃,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准备了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是以旧形态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在世界历史形成以前,各民族发展为较高社会形态的物质条件只能依赖于自身条件的成熟,没有其他民族发展成果的借鉴。世界历史形成后,情况完全变了。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7)从14-15世纪开始,西欧资本主义列强即开始了残酷的殖民扩张,先后占有了美洲和非洲,并用坚船利炮冲开了亚洲古国的大门,使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东方落后民族被迫中断了自身发展的历史顺序,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刚刚迈向世界历史的东方各民族,正处在结束过去,走向新的社会形态的十字路口。
走资本主义道路吗?历史的确提供了条件,也符合东方国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18)东方国家深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和资本剥削是一种顽强的天然抵抗力,为了获得经济侵略的最佳条件,资产阶级在使本国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的同时,也促使东方落后国家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以适应殖民统治和殖民剥削。所以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19)同时,资本主义入侵也给东方落后国家指出了摆脱苦难的新道路——走向资本主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必须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20)
但是,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堵塞了东方走向资本主义的正常道路。
西方列强敲开东方古国大门,改造东方国家的社会结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有助于殖民统治和殖民剥削的社会制度,在东方寻找巩固资产阶级在西方实行统治的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在东方的统治,更把东方各民族推向苦难的深渊。马克思说过:“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我在这里所指的还不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式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欧洲式专制,这两种专制结合起来要比萨尔赛达庙里狰狞的神像都更为可怕。”(21)正是资产阶级的血腥统治,使东方落后国家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物质条件。
东方国家在失去走向资本主义的历史机遇的时候,社会主义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第一,东方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导致社会基本矛盾的多元化,从而决定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东方国家这两个阶级都没有充分地发展,而官僚地主与广大农民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整个民族与殖民统治的矛盾错综复杂,主要矛盾处于经常变动之中,这就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机会。
第二,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充分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斗争,为已经走上世界历史进程的东方各民族引出不经过资本主义一切苦难而享有资本主义一切成果的曙光。19世纪中后期,东方落后国家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进步力量,在寻求强国富民道路时,都曾瞩目于社会主义。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理想,都体现着东方民族新的历史追求。
第三,西方列强在东方的野蛮统治,造就了东方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的首先突破,造成了机会。这一点,恰恰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
四、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初始尝试
少数国家和地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超越某一发展阶段而走向更高级社会形态,也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应有含义。在向社会主义的跳跃发展中,什么地方具备跳跃必需的客观条件呢?马克思最先把目光瞄准了后起的俄国。他认为,俄国具备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俄国有着与西欧不同的特殊的历史条件。17世纪西欧走向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运动,“是把一种私有制形式变为另一种私有制形式。”(22)而“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23)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所以,西欧走上资本主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俄国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也有特殊的历史必然性。第二,俄国不是脱离世界历史孤立生存的,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同时存在的历史环境,使农村公社可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从而根本改造农村公社的生产方式,使农村公社所有制直接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但是,马克思不同于俄国的民粹派。马克思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不能自发地进入社会主义,只有通过革命为农村公社创造正常的条件,才能使俄国抓住机遇,实现历史的跳跃。马克思指出:“威胁着俄国公社生命的不是历史的必然性,不是理论,而是国家的压迫,以及渗入公社内部的、也是由国家靠牺牲农民培养起来的资本家的剥削。”(24)希望在于俄国革命。“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25)马克思相信俄国的革命是一定会到来的。他在1870年写道:“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在俄国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日益临近,自然是具有同俄国当前发展水平相应的初级形式。”(26)遗憾的是,马克思那个时代俄国革命并没有发生,俄国的农村公社无情地受着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整个社会日益走向资本主义。但是,机遇依然存在。
社会的发展终于产生了能够被无产阶级把握的历史机遇。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出现了。列宁指出:历史走着奇怪的道路,领导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光荣落到了落后国家的身上。作为革命家和战略家,列宁紧紧把握革命形势发展的脉搏,提出了实现俄国社会主义胜利的战略策略。这时期,他完成了三个重要的理论突破。
第一,列宁提出了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思想。由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加速了落后国家内部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历史给他们创造了以较短的时间走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很长时期里才能走完的道路,并走上与老牌国家相抗争的道路的机遇。列宁认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争夺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就给落后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列宁提出了一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马克思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同时革命。列宁根据新的材料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27)关于哪个国家首先胜利,就要看它是否具备了革命的形势。
第三,列宁提出了革命形势的理论。列宁指出,革命形势的特征在于: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护自己的统治,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等等。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整个危机形势和“上层”本身都迫使他们去进行独立的历史性的发动。20世纪初的俄国是革命形势诸特征表现得最充分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特征,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推动俄国实现历史跳跃的形势成熟了。
历史在不断地创造机遇,而关键在于革命阶级能否把握机遇。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就是把握机遇,能动地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实现了俄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的跳跃式发展。中国革命的成功,提供了东方国家通过独特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径,产生了巨大的世界影响。不发达国家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希望,也给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集中地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性错位现象,原则上高得无比的民主与文化落后的现实,高度的文明与汪洋大海般的小生产者意识。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辉煌、曲折、发展之后,仍然需要认真地研究这些矛盾的深刻社会历史背景,努力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路径,为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0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2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1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1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68-26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4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6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46页。
(2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2页。
标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恩格斯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