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市场条件_科技论文

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市场条件_科技论文

创造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市场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化为论文,生产力论文,条件论文,市场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推进生产力发展是靠转化来实现的。而要实现转化又必须有一定物质技术基础,即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科技人员与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相结合,才能开发出高水平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科技成果。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科研、中试、批生产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协调,才能使科技成果比较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试环节薄弱,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大难题。中试环节对科研成果具有转化功能,由于中试具有较大的风险,要求具备较高的物质技术条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而中试的成绩又不易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国家的扶持政策较少,使中试环节往往成为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瓶颈”环节。批生产也需要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中试成功后,只能小量生产,只有实现大批量生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迈出最关键的一步。而要进行大批量生产,在物质技术条件方面会有更高的要求。三是引进科技成果,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消化、改造能力,否则,引进科技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自身具备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才能实现成功的引进。

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这是实现科技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克服重长轻家、论资排辈的倾向,改变人才不能流动、一潭死水的局面,打破平均主义不准冒尖的陈旧观念的束缚,采取必要措施使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科技人才的实际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科研院所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兴办企业型的行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或同企业联合兴办自负盈亏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三是鼓励地区间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沿海向内地、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城镇向乡村、政府机关向生产第一线的流动,特别要鼓励人才富余的单位向急需人才的单位流动;四是改革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要看其科学技术上的可靠性和先进性,还要看是否具有经济开发的可行性,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奖励必须同科技成果的实际经济效益挂钩;五是逐步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市场,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新机制,实现人才的双向选择,使科技人才有选择工作的自由,企业也有选择人才的自由,从而优化人才结构;六是要善于发现人才,不拘一格大胆地使用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积极吸引出国学者和学有所成的人才回国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研究和工作环境,同时还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外专家来我国讲学或直接参加科研开发工作,以弥补国内某些科技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人才的不足。

另外,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要根据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高等教育,调整专业结构,在理工高等院校增设国家急需发展的科技领域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有关专业,培养出一批从事科技研究开发的专业科技人才。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尽快转变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脱节、条块分割和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改变高校专业设置和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不能适应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需要的状况。要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增强教育投入,特别要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为发展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培养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科技转化一般采用两种模式:一是美国模式,即从研究开发开始到产业化的长链式转化模式;二是日本模式,即引进先进的最新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吸收、发展、改造、提高,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新技术及其产业,这是短链式的科技转化模式。这两种转化模式都是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科技转化,反而严重地阻碍着科技转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要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为了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首先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科技与劳动手段相结合。科学技术同劳动手段从来都是结合的,生产工具实际上是一种工具形态的技术,是物化的科学技术。劳动手段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科技进步的过程,从而也是推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科学技术同劳动手段的结合,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才能实现。机器是劳动手段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机器的发展、完善和广泛使用同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厂制度这一管理体制是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电脑的出现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电脑的广泛应用要求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其次,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科学技术同劳动对象相结合。生产力越发展,劳动对象的天然品种就越有限,要克服劳动对象在品种质量上的局限,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研制出新等级的、具有传统型金属和合金所达不到的一套综合结构特性和专用性能的材料,如通过高科技制造信息新材料、能源新材料、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结构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等。这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要求多学科和多种产业部门相结合和互相配合,而要做好多学科和多种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管理体制。再次,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科学技术同劳动力相结合。科技同劳动力相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技人员应用现代科技知识研制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二是快速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要作到这两个方面,就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使科技开发和广泛应用具备必要的土壤和环境,使科技种子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能够顺利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转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科学技术商品化和市场化。科学技术商品化、市场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科学技术本身向商品转化。其实质是通过技术市场实现科技成果在不同主体的转移,即商品交易。在技术市场上,科技成果是独立存在的知识形态的商品,专利制度使科技成果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在技术市场上进行交易。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发明,本身就是商品。建立和培育技术市场是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技术市场,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本身向商品的转化。二是应用科学技术的生产的产品向商品转化。转化的核心是应用科学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有广阔的市场前景。70年代,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根据新技术革命发展的趋势,分析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市场需要,预见到人们对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微型计算机将会有广阔的市场,于是借助于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筹集大量资金,投资开发个人用小型计算机一举成功,成为世界闻名的高科技企业。这是瞄准市场、利用市场,取得巨大成效的例子。而看不准市场,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体系,则会丧失时机,造成重大损失。1980年我国邮电部上海第一研究所研制成功“蜂房式”无线电话机,可是主管部门看不到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不愿投资批量生产;有的生产单位看到这一新产品的广阔市场前景,但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致使这一很有前景的产品不能投产。到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普及无线电话,我国市场被两个欧洲国家广泛涉足,占领了大片中国市场,这个教训值得深思。所以,健全、完善的技术市场和相关的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实现生产力最必要的市场条件。

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1 )各级政府要帮助和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企业的技术进步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技术进步投入主体从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二是政府职能尽快由项目管理为主向制定政策和加强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三是由减税让利等优惠政策向制定有利于行业振兴与发展的产业政策转变。(2)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对各类中心实行政策扶持、经费支持和任务委托,促进各类中心健康发展。(3 )支持重点大企业建立强有力的技术开发中心。大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科研设计机构,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九五”期间全国应有2/3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 余下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也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依托。重点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可以建在各省的中心城市,同生产厂区分开,以利于利用中心城市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并留住优秀科技人才。各重点企业都要组织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工作,按照“构思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的思路,加快新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技术创新力度,力争每个重点企业每年都有几项新产品通过国家鉴定,投放市场。大企业的技术开发主要依靠企业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要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到大城市兼并相关的科研院所,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4 )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同步进行,实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将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特别要充实与技术创新相适应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

2.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增加对市场前景好、我国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的资金投入,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逐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成为科技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一定额度的攻关、工业性试验、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为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条件的省、市可成立科技信托投资公司;按照国家政策,企业应从销售收入中提足技术开发基金,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提高到3%—5%;建立技术推广基金,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推广带有共性的技术,如节能、环保方面的新技术;中央和省两级经贸委和科委应定期联合发布新技术推广指南,通过行业协会组织推广,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广企业技术开发贷款渠道,从工行扩大到各商业银行。

3.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增强企业吸纳、开发以及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尽快转移到生产领域,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国家和省抓的重点大型企业每年应向专业科研机构发布一次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招标项目,由中标的科研单位承担技术开发课题任务,由企业给予经费,促使科研成果符合企业需要,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专业科研院所要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开放式的技术开发机构。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主要依靠专业科研院所。为了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促进科技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推进和支持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科研院所实行会员制,是推进企业化经营的好办法,相关的中小企业均可成为科研院所的会员单位,会员单位的技术开发课题可直接找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对会员单位的技术服务可按较低的标准收费。会员制有利于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系,实现科研与经济结合。

4.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进步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研究制定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支持工程化技术、规模生产技术发展的技术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资金和技术培训投入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开发,促进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政策,以及对创新者的激励政策:(1 )各级政府对各类研究开发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支持、优先安排;(2 )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以不受比例限制划入管理费用;(3)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 可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收税所得额;(4)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 新技术购置的单台10万元以下的设备、仪器,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5)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 高等学校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也可采用股份制形式与企业联合;(6 )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7 )企业中试设备的折旧年限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加提30%—50%;(8 )企业在综合考虑自身承受能力和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可按重估后的固定资产价值提取折旧;(9 )各级财政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根据财政状况适当增加三项费用、技改拨款和技改贴息,支持企业技术进步;(10)技改贴息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老工业企业的转产以及治理环境污染等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合理确定贴息额度和期限,确保技改贴息资金及时到位。

5.吸引、培训和造就一大批科技开发人才。

——增加智力投入。在投资结构中,应逐步提高智力投资所占比重,特别是提高培养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优秀企业家所占的比重,以保证我国教育适度先行。可以实行中央、省、市、企业、团体、个人并举的多渠道智力投资体制,大力提倡和鼓励把钱花在智力投资上,使我国教育先行一步。

——建立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科技人才流向企业,特别是流向大中型企业。发达国家大部分科技人才分布在企业,而我国大多数优秀科技人才分布在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这种人才分布是造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科研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许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原因。应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一种新型的促使科技人才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流向企业的机制。还要鼓励和吸引留居海外的科技人才,回国工作,国家对他们实行来去自由、往返方便和给予优厚待遇的政策,欢迎他们以多种形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此外,要加强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对科技人才,工作上要创造条件,生活上要给予照顾;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国家和企业可实行重奖政策,奖励应同科技人员的贡献挂钩;有条件的大企业可对科技人员实行年薪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可实行厂校、厂所结合,为企业培训和输送人才。

6.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应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中试环节,理顺科研、中试、批产、销售的衔接机制,实行管理一体化,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市场需要是促使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中试的主要动力,有些在实验室可以达到的指标,在大生产线上不一定能实现,必须通过中试解决大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可靠度、质量合格率、工程稳定性等问题。但是,中试批量小、效益差,谁也不愿投资中试,这是目前的薄弱环节,是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的“瓶颈”。实际上,中试的投资应通过随后的大批量生产获得的效益来补偿。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中试环节,必须改变政府过去采用的大包大揽中试项目投资和单纯用行政手段布置任务的办法。除了国家个别特定项目外,企业必须是中试项目的投资主体,在此前提下,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个别投资特大的高新技术中试项目予以适当资助。

加强中试环节,除了企业作为中试项目投资主体之外,还必须改变当前科研、批产及销售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管理,许多中试环节处于可管可不管的状况。为此,必须理顺科研、中试、批产、销售的衔接机制,协调采用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管理:(1 )有条件的大企业可建立下属的科研、中试、批产和销售部门,并从经费、人才、成果转让等方面体现紧密衔接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管理有助于尽快把产品推向市场,有利于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使产品尽快完善起来,占领更大的市场;(2)国家与地方、企业共同投资, 对市场需求量大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可采取国内外招标方式,建立开放式的中试基地,与科研、生产部门进行使用;(3 )中心城市设立政府支持的科技开发基金会,支持中试环节,由基金会进行宏观协调布局及分工,实现效益化管理;(4)同业性的企业共同集资, 建立为本行业服务的多功能开放型的研究服务中心,并与各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实行本行业的宏观管理。

——政府采取有效地支持和扶植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1)制定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商品化、 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补贴、差别利率、差别税率、贷款贴息等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传统产业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特别是高科技进行技术改造;(2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省、市)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管理机构;(3)建立科技创业风险基金,支持和保护科技创业; (4)发行科技成果应用债券, 可以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发行,然后以低息贷款形式贷给企业进行科技开发;(5 )建立实用性和地区性的科技信息网络体系;(6)建立新型科技人才管理体制, 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

——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微观基础,产业化必须解决生产、使用、市场、服务有机结合的问题,而实现四者结合的主体是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供知识、信息、成果和人才。要实现产业化,必须扶持能在形成产业中起中坚作用的高新技术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与科研单位密切结合的联合体,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具有起动易、转向灵、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适合高新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快、变化大等的特点。但是,从根本上说,高新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应是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向集团化大企业的方向发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都要逐步做到四化:即管理系统计算机化、工作系统光纤化、生产系统节能化、企业制度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进入市场,运用市场机制淘汰那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长远发展意义的企业。而对那些有竞争能力、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企业,则要促进其实现企业重组,集中优势与国外同类企业竞争。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兴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要紧紧围绕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产品为龙头,以企业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企业的力度,集中财力物力,抓好一批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达到“提升老企业,培育新企业,塑造大企业”的目标。

7.发展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应采取以下对策:

——积极改善技术交易环境。在中心城市组建常设的技术市场和建立全国的技术市场信息系统,是改善技术交易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先进的经营手段和优惠政策,参照国际惯例,分门别类收集和常年展示国内的科技成果,国外的科技成果也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建立更多的交易机会,建立全国技术商品的经销、代销系统,并逐步完善技术信息系统,吸引全国以至世界的科技成果特别是高科技成果进入市场。

——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技术交易离不开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要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又善于经营的技术中介服务组织人才,培养一批精干技术中介服务的科技经纪人,加强对包括民办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使这些机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自身的优势,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技术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科技成果进入技术市场作好各种服务工作。

——制定并实施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及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关系到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当前,应制定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积极进入技术市场开展技术交易的政策,制定促进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工商、税务、财政、司法等部门,要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制定相关政策,培育技术市场的社会支撑服务体系,促进科技通过市场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完善技术市场的运行机制,健全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市场的法制建设。首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促使技术市场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一是在交易内容上,从一般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为主向专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方向转化;二是从一般的技术市场向常设性、信息性市场转化;三是从经营常规技术向经营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四是从各种交易会形成的交易为主向信息传递高度现代化的技术市场转化;五是从基本封闭的国内市场向全方位开放的国内外两个市场相结合的技术市场转化。其次,加强管理,健全技术市场的管理体系,是保证技术市场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管理体系上,要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条块结合,内外结合,具有吸引和辐射功能的综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管好技术市场离不开法律手段,要依靠法律、法规管理技术市场,这就要求加强技术市场的法制建设,应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全国技术市场管理条例,把开放技术市场的原则、方针、政策,技术市场的性质、范围、形式;管理和经营机构设置的条件和职责;税收、收费和权益分配;买方、卖方、中介机构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市场规则的法律责任等用法规条文固定下来,以规范技术市场行为。

——开拓海外技术市场。在当代市场全球化、竞争激烈化的形势下,我国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商品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难度是很大的。首先要拓宽已有技术商品的国际市场;其次要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遵循国际市场的有关规划,组织好各种国际技术博览会、交易会的参展,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出口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出口项目,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引进与出口的双向技术转移;再次,通过香港拓展国际技术市场,要充分利用香港交通快捷、通讯方便、信息灵通、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作为我国科技成果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国内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商品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香港的企业共同进行再开发,打入国际市场;大陆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可在香港设点,或与香港科技界、企业界共同办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

标签:;  ;  ;  ;  ;  

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市场条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