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CT、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探析论文_吴镇波

广西岑溪市人民医院 广西岑溪 543200

【摘要】目的:探析对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T与核磁共振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8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全面观察病变的大小、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等特点。结果:核磁共振诊断的敏感度、漏诊率及病灶检出百分比均显著优于CT诊断(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效果优于CT,其诊断价值高于CT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穿通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因此又称为穿通支脑梗死[1]。腔隙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既准确又全面的诊断信息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探析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CT、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8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者进患行CT与核磁共振诊断,以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62:58;年龄范围(36—65)岁,平均年龄(65.57±9.37)岁。入选标准:均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最大直经不超过15毫米。排除标准:意识模糊的患者;患有脑梗死、脑出血、恶性肿瘤、心功能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CT诊断: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层厚与扫描层距均为10毫米,图像矩阵512×512,注意扫描线与眦耳线平行,从颅顶开始扫描,直到枕骨大孔为止。诊断标准:平扫图像显示低密度病灶;病灶长度、宽度、层厚均不超过20毫米。

核磁共振诊断:采用西门子0.35T永磁型磁共振,对患者的颅脑矢状面和横断面进行扫描,选择头颅线圈采集信号。扫描序列包括:SE序列T1W,FSE序列T2W;采集时间T1加权图像TR=428毫秒,TE=11毫秒,T2加权图像TR=4920毫秒,TE=114毫秒。扫描层厚为5毫米,扫描层距为2毫米,矩阵256×256。诊断标准:同一部位平扫T1加权图像上显示低信号灶,T2加权图像显示高信号灶;病灶长度、宽度、层厚均不超过20毫米。

1.3观察指标

观察经过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情况,并统计CT和核磁共振诊断的敏感度、漏诊率及病灶检出百分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敏感度、漏诊率及病灶检出百分比均为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7.0版进行卡方检验。若存在p<0.05,则表示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的各项指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存在p>0.05,则表示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的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比较:10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后,CT诊断和核磁共振的敏感度、漏诊率分别为89.81%、10.19%和98.15%、1.8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基于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而发生的脑深部组织微梗死,据有关资料显示[2],高血压可以直接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血压常长时间压迫小动脉及微血管壁,致使纤维蛋白样坏死、阶段性脂质透明样变及微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病变的血管壁中有血液渗入,官腔缩小,最终因血管狭窄而造成腔隙性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主要分布于豆状核、放射冠、丘脑、基底节、桥脑、内囊等处,病灶直径多数不超过10毫米,少数病灶直径为10-20毫米,以多发病灶多见。

颅脑CT和核磁共振检查均能够检出数量不等的小型病灶存在于大脑深部和脑干位置。CT检查可见基底区内存在类圆形、点片状的低密度病灶[3],直径为2-15毫米。本研究CT检出直径小于10毫米的病灶数量显著少于核磁共振的检查数量,CT检查的病灶检出百分比小。由此说明,CT检查病情的敏感性不强,难以检查出隐藏于大脑深部的病情变化。腔隙性脑梗死由于缺血缺氧导致脑细胞代谢功能紊乱,出现脑细胞水肿。若患者在短时间内接受CT检查,脑组织中病灶的改变不明显,CT检查难以发现异常。相关研究表示[4],CT检查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脑细胞水肿时,其敏感性很弱。病灶部位在发病24小时后才表现明显,CT检查颅窝病变时,CT图像显示不清楚,对脑干和小脑半球的病灶也不敏感。

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诊断时[5],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不仅可以将脑组织和病灶分布情况清晰的显示出来,还可以清楚的展现脑白质与灰质的对比情况。扩散加权成像可以反映水分子运动特点[6],自由水的运动类似于布朗运动,在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中呈现低信号。因此,核磁共振的扩散加权成像能够将腔隙性脑梗死发病3小时后的病灶清晰地显示出来。此外,核磁共振还对脑细胞中出现的间质水肿及毒性的敏感性强。本研究中,核磁共振诊断的敏感度、漏诊率分别为98.15%、1.85%,均显著优于CT诊断。由此说明,相比较于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和更全面的疾病信息,并能通过清晰地显示出来。核磁共振有助于医生更全面的掌握患者病情,从而制定实施更精确的治疗方案,对于阻止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经分析,对腔隙性脑梗死行核磁共振诊断,其诊断价值高于CT诊断价值,检查病灶的效果优于CT,尤其对直径小于10毫米的病灶的诊断敏感性强于CT诊断。

【参考文献】

[1] 刘兴宇,聂永康.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7(7):1080-1082.

[2] 张艳,董梅.腔隙性脑梗死的TCD改变与CT诊断对比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2):14-15.

[3] 罗青毅,冉强,赵成元等.CT 与磁共振 T2WI、FLAIR 及 DWI 对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9(29):314-315.

[4] 夏烈新,冉文,陈立铭等.急性脑梗死的TCD与CT诊断对比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8):1213,1249.

[5] 侯安新.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47(47):132-132.

[6] 陈红梅.核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18):72-73.

论文作者:吴镇波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CT、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探析论文_吴镇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