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吸收性的供应链感知研究_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论文

基于吸收能力的供应链感知能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供应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企业是经济转型的创新者和实践者,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企业转型。为此,企业必须能够准确识别技术、竞争和需求的变化,并利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抓住经济转型中的机会[1]。对变化的正确感知是企业应变能力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企业转型的基础,盲目的、无意识的行动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2]。感知能力是企业获取实时市场信息,正确理解需求、竞争和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并提出有效应对方案的能力,是动态能力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市场信息获取和传播两种能力。在供应链结构中,企业可以构建IT使能的吸收能力,使它能处理从合作伙伴获得的信息并创造新知识,而通过利用这些知识企业可以感知变化,寻求新机遇以创造更多客户价值,并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本文探讨企业如何使用供应链信息系统(IOS)构建对供应链需求和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IOS是基于IT的支持企业间协作的信息系统,企业通过它处理和传递数据,以此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联系和交易提供支持。对市场变化的感知,实质上是从外部信息收集与传播到企业决策的过程[3]。一些企业经常无法正确识别真正的市场机会,而另一些企业却能抓住并利用这些机会取得成功[1]。随着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企业需要从外部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对感知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企业如何通过IOS有效创造和共享知识[4]。

      由于组织惯性的原因,对于习惯于依赖现有问题解决能力的组织来说,要突破狭窄的视野极其困难。例如,昔日胶卷巨头柯达公司尽管1975年就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由于对数码影像市场发展估计不足,对照片打印需求却过于乐观,加之担心传统胶卷业务受影响,迟迟未能大力发展数字业务。特别是在中国,柯达严重低估了数码影像市场发展速度,认为“传统胶卷业务在中国的尾宴还未结束,数码影像时代还远着呢!”[5],并斥资逾10亿美元收购了中国本土胶卷和相纸企业。最终柯达市值在14年间(1997-2011年)缩水了99%。由此看出,如何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对变化的感知能力,使其克服惯性并能主动出击,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

      2 相关研究述评

      文献将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归结为动态能力、吸收能力或者敏捷性,相关研究也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2.1 动态能力研究

      动态能力核心是适应市场变化、技术发展机遇及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其基础是对有助于理解形势变化的信息的把握。Teece将之分为感知及塑造机会、抓住机会和重新配置企业资产维持竞争力三种能力;Pavlou和El Sawy将其分为感知、学习、整合和协调四种能力。因此,感知环境、学习、协调活动和整合资源是企业有效应对变化的四个过程。为了应对环境动荡,企业需要拓展、修正和重构其运作能力,其基础是要检视市场趋势和技术发展以感知和把握机会[6]。在重新配置资源之前,企业首先需要扫描环境,评估市场和竞争者反应,这主要依赖于感知能力,但动态能力相关的研究并没有对感知能力给予足够重视。

      2.2 吸收能力研究

      对吸收能力的认识,特别是组织知识吸收过程的看法并不统一,而且多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吸收能力的竞争优势上[7],而忽略了如何提升组织吸收能力的问题。IOS应用提高了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也为吸收能力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绝佳机会。已有研究指出,IOS通过提升库存周转率、减少销售费用、增加利润率、改善流程等方式提高企业绩效。然而,上述措施能够成功实现的前提是商业智能和商业分析等供应链感知能力的提升,所以研究供应链感知能力的提升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2.3 敏捷性研究

      企业敏捷性包含感知和应变两个要素。Dove将前者定义为知识管理(发现合适应变机会的智能),将后者作为采取行动的物理能力,而敏捷性是二者的综合。很明显敏捷性和动态能力具有密切的联系,高阳和王铁骊分析了敏捷性与动态能力在提出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联系,认为敏捷性是动态能力在快速变化环境中的具体表现[8]。在敏捷性的提升方面,研究强调了IT接受、企业合作、流程管理等对敏捷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但至今还没有学者对企业感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总体框架和模型

      参考陈明哲的AMC框架,提出如图1所示的总体理论模型。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分析图1总体框架中的上半部分,即从IOS使用、知识吸收到感知能力的构建过程。

      

      图1 总体理论框架

      企业可以借助于供应链关系获取市场情报,并在职能部门间传播的过程中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和消化。因此,IOS通过利用供应链关系促进知识获取和传播,提高对变化的感知和企业绩效(如图2所示)。

      

      图2 IOS对感知能力和企业绩效的作用模型

      3.2 IOS使用、感知能力与企业绩效

      有限理性限制了个体和组织的信息感知能力,但IT能提升计算与沟通能力,改善组织有限理性约束,从而提高其感知能力。随着电子化采购、电子化供应链、电子商务等应用的迅速推广,基于IOS的供应链给企业带来了柔性和快速市场响应等更多利益。企业借助于供应链伙伴关系获得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而多样化的知识资源可以避免企业过渡依赖于已有经验,从而使其应对变化的手段有更多创新也更有效[9]。故假设:

      H1:IOS使用与感知能力正向相关。

      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高感知能力的企业可以将生产计划与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质量信息、库存水平和交付能力信息集成,从而降低与交易相关的不确定性[9]。同样,供应商也受益于买方生产计划或订单信息的提前获得,从而优化产能分配,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最终实现供应链交货速度及产品质量共同提高。故假设:

      H2:感知能力与企业绩效正向相关。

      3.3 吸收能力与感知能力

      通过IOS搭建组织间流程实现高质量信息共享,可以使企业提高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市场知识的能力,增强竞争优势[4]。通过共享彼此经验,供应链成员可以扩展已有的知识基础并创造有助于资源配置创新的知识。此外,通过构建供应链吸收能力,组织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机遇,并能降低成本,增加供应链柔性和协调性,增强适应性知识的创造。作为信息处理工具,IOS使用为组织间知识共享提供了重要沟通渠道,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提高企业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获取与客户需求变化相关的市场情报,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信息是有效响应市场变化和创造市场机会的关键[9]。而一个具有较好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企业能更精确地预测市场的变化,并根据其对客户价值的准确把握,对变化作出快速响应。通过使用IOS系统,企业可以获取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提高企业感知需求变化的能力。故假设:

      H3a:供应链知识获取与企业感知能力正向相关。

      为了和环境协调一致,企业除了从供应链上下游收集决策信息,实现外部知识共享之外,还必须与内部知识共享相匹配以应对变化,因此知识传播是吸收能力的另一个必要环节。根据Lawrence和Lorsch提出的“分化与整合”效应,组织的不同部门应对环境的不同部分,使各部门人员发展了一种对环境的认知观,这种认知观反映了他们对环境中这一特定部分的特定适应能力,导致了组织的分化过程。整合是每个组织都必须应对的另一个关键过程,即将这些不同的认知观整合成一系列更一致的、目标导向的活动。如果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存在顺畅的、连续的知识传播,则企业能够良好地整合,对环境变化也更容易达成一致看法。在供应链中企业采购、营销和物流等部门是最先获得环境变化信息的机构,而将这些信息有效传播到决策者和与应对这些变化相关的部门,就能整合对环境变化的不同认知和应对措施,从而正确感知变化。故假设:

      H3b:企业知识传播能力与感知能力正向相关。

      3.4 IOS使用与吸收能力

      在数字化供应链环境中,每次业务活动都会产生相应的数据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获得与环境变化相关的知识。庞大的信息已远远超出了人类自身的处理能力,然而,IOS拓展了企业有效利用信息并从中获益的能力[9]。它提供了标准化业务界面,使得跨组织知识传递更加便捷,并通过预选确定数据格式的方式促进信息交换和控制,进而有助于信息接受者识别知识价值。另外,通过网上论坛和电子市场,企业可以获得和维护大量合作,使企业实时获得散布于市场各部分的信息;通过与CRM系统整合,企业可以跟踪消费需求变化、竞争者行动;通过供应链合作,IOS还使得联合研发、设计与制造成为可能,这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故假设:

      H4a:IOS使用与知识获取能力正向相关。

      除了与供应商、客户相连,IOS还通过数字化平台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关联,极大方便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和知识传播。通过使用群件技术、远程可视化会议系统、及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等工具,可显著增加企业部门之间沟通的频率和有效性[9]。而频繁的沟通极大地方便了隐性知识和个人知识的阐述、编码化过程,提高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并在部门之间有效传播的能力。故假设:

      H4b:IOS使用与知识传播能力正向相关。

      4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量

      4.1 数据收集

      通过调查企业IOS系统应用情况,对模型进行检验。IOS包括支持企业间信息传递与交换、B2B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和售前售后服务等需要企业间合作完成的信息系统,如企业间网上交易平台、物流调度平台、采购平台、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等。调查对象包括工程与制造、化工、IT、零售、批发与贸易、服务等企业。鉴于分析对象是IOS应用,各级经理尤其是IT经理、财务经理、采购经理、市场销售经理等对供应链的运作都非常熟悉,是适合的被试。最初的问卷根据与经理人员的面谈和相关学术文献设计,并将调研分为预调研和正式调研两个阶段。预调研在多名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公司经理中开展,他们对每个测项的内容、范围和目的进行了认真评阅,并对中英文问卷的对译进行了多轮校正。正式调研由网络问卷完成,通过网络功能保证问卷填写人员的信息受到严格保密,从而将潜在偏差减到最小。最终获得问卷400份,剔除信息不全和无任何波动的问卷之后获得有效问卷264份。

      未响应偏差通过比较最先收到的与最后收到的问卷是否存在人口统计学的显著差异来检验。将前三周收到的120份与后三周收到的144份样本进行比较,通过t检验,发现企业成立年限、员工数量和企业收入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未响应偏差相当小。为了便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所有变量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发现偏度小于3,峰度小于10,满足正态分布要求。

      4.2 变量测量

      利用李克特七分制量表测量变量。为了全面衡量IOS系统的影响,邀请经理人员对使用IOS系统后实现的收益做出判断。采用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竞争优势获取、伙伴关系提升、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五个战略指标,库存量、库存周期和运营成本三个运营指标,以及销售额和利润率两个财务指标的提升衡量企业绩效[10]。感知能力主要测量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能力和对他们的熟悉程度,主要借助市场导向构念量表。吸收能力借鉴组织学习过程量表[11]和市场导向量表[12]测量知识获取和传播能力。知识获取使用三个测项测量企业与合作伙伴的沟通情况,而知识传播测量企业内部各部门共享合作伙伴信息的程度。IOS使用程度测量企业通过IOS对与合作伙伴建立联系、进行交易和全面合作的支持程度,以及对与合作伙伴共享销售和顾客偏好的变化趋势,共同完成设计、制造等工作和创造新机会的支持程度[13]。另外,为了尽可能消除一些重要外生变量的干扰因素,将IOS使用年限、组织规模、成立年限和行业作为控制变量。

      5 模型分析和结果

      5.1 测量模型分析

      用前132个样本进行EFA来检查所提出的因子结构是否与实际数据相一致,得到KMO为0.910,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非常显著,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因子,特征值均大于l。从EFA结果看,构念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都较好。对所有264个样本开展CFA以检查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将每个潜变量与其他潜变量相关联,对潜变量之间的协相关性进行估计,也得出与EFA非常一致的效果,其卡方自由度比(

/df)为3以下,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几个最为广泛的评价模型适宜度指标RMSEA、CFI、TLI等均达标,只有GFI、AGFI接近于门槛值。这表明绝大多数指标均较显著,表明聚合效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斜对角线上AVE的平方根均大于所在行列的其他值,表明区分效度较高。

      

      5.2 结构模型分析

      在考虑控制变量的前提下,首先考察IOS使用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模型1),然后考察感知能力对IOS使用的中介作用(模型2),以及吸收能力对感知能力的中介作用(模型3)。对每个模型运用bootstrapping反复抽样500次,得到结构模型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四个控制变量对绩效均无显著影响(P>0.1)。模型1中,IOS使用直接显著影响企业绩效(β=0.623,p<0.001,

=39.0%)。模型2加入感知能力的中介作用后,对企业绩效解释的方差增加了8.8%(通过Pseudo F检验R[2]增加是显著的,F(1,256)=43.0),IOS使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减弱(β=0.373,p<0.001),说明感知能力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另外,IOS使用对感知能力有显著影响(β=0.641,p<0.001,

=41.0%);感知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β=0.391,p<0.001)。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中介变量吸收能力,并去除了IOS使用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发现IOS使用对感知能力有显著影响(β=0.223,p<0.05,

=59.1%),解释的方差增加了18.1%(通过Pseudo F检验

增加是显著的,F(1,254)=112.O),支持假设H1,并且吸收能力(知识获取和传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感知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β=0.633,p<0.001,

=39.7%),支持假设H2。

      模型3的PLS处理结果如图3所示(控制变量略),其中知识获取(β=0.414,p<0.001)和知识传播(β=0.255,p<0.05)对感知能力均有显著影响,结果支持H3a和H3b。IOS使用对知识获取(β=0.653,p<0.001,

=42.7%)和知识传播(β=0.568,p<0.001,

=32.3%)均有显著的影响,结果支持H4a和H4b。

      

      

      图3 PLS模型分析结果

      6 结论

      从吸收能力的视角来看,供应链关系为企业创造了获取外部信息资源的渠道,而IT使它的吸收能力提升了企业对这些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改善企业感知能力和绩效。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IOS使用对企业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播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播又对感知能力有显著影响;IOS提升企业绩效的路径为:IOS使用→吸收能力→感知能力→企业竞争绩效,这揭示了IOS提升企业感知能力和绩效的机制和内在关系。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拓展了已有研究:第一,对企业敏捷性研究的拓展。本文强调对变化的正确感知是企业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的前提,并实证分析了感知能力在IOS与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第二,对吸收能力研究的拓展。将吸收能力作为动态能力中与知识创造及利用相关的能力集合,并将吸收能力具体分为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两个过程,而企业对变化的感知是这两个过程作用的结果。

      本文研究表明:第一,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环境变化机遇以改善其竞争能力,但关键是要提升对供应链伙伴需求和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第二,IOS对企业感知能力的提升需通过供应链知识获取和传播实现,企业应利用IOS拓宽供应链企业的知识获取渠道,并优化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途径,可确保企业对快速变化环境的侦测和认知;第三,要提升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应使用IOS实现与供应链伙伴的业务合作,并与之共享销售和顾客偏好的变化趋势,并让伙伴共同完成设计、制造等工作。

标签:;  ;  ;  ;  ;  ;  ;  ;  ;  

基于可吸收性的供应链感知研究_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