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中国农业教育_金陵大学论文

八十年前的我国农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年前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兴办农业教育是从1898年开始的,到现在将近有一百年。最初所办的农业学校,体制模仿日本,聘日本教师,用日本教材,以日本的农业学校为样版。1914年,金陵大学增设农科,办学体制完全仿照美国。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增设农业专修科,主要亦取法于美国。自此以后我国的农业教育,渐渐采用美国的办法。所以1914年在我国农业教育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我国农业教育肇始于19世纪之末,到现在将近有一百年的历史。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除新中国成立后的45年外,有50年是在建国之前度过的。建国前50年的农业教育,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草创阶段和改革发展阶段。从草创到改革发展,是错综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具体地指出一个分界的年代。不过1914年是颇为农界人士注意的一年。因为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大)的历史是从1914年算起的。

南农大前称南京农学院。南京农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南京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组成的。金陵大学农科成立于1914年,南京大学农学院是由1917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经过东南大学农科和中央大学农学院两个时期递变而来的。金陵大学农科的成立比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早3年,所以南农大便以1914年为其建校的起点。

从1914年到今年(1994)正满八十周年,本文不拟追溯南农大80年的办学历史,本文半阐述的是在1914年以前我国农业教育的概况。

一、兴办我国农教事业的先驱

我国最早成立的农业教育单位,一所是“浙江蚕学馆”,另一所是“湖北农务学堂”,它们都成立于1898年。前者于由历三月十一日开学,是一所单科性的农业学校①:后者于旧历八月十七日开学,初设农、蚕二科是一所综合性的农业学校②。浙江蚕学馆系杭州知府林迪臣所办。我国出口的生丝大部分是浙江杭、嘉、绍等地所生产。林氏创办浙江蚕学馆,目的在于改进浙江的蚕桑生产。湖北农务学堂系当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所创办,他是清末最热心于兴办教育事业的封疆大员。

早在1889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在广州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时,即在这所军事学堂中附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五科。五科教师都聘自欧洲,其中植物学教师为葛路模(Percy Groom)。关于植物学,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10月上清廷的奏摺中说“植物一学,析其物质类性质,辨其水土宜忌,勒为成书。天时之穷济以人力,人力之穷辅以机器,于是国无弃地,地无遗力。”张之洞所理解的植物学,实际上是作物栽培学,所以他在奏摺中接着又说:“农桑为生民之本,方今生齿日多,灾沴时有,岂可不亟为经营,此植物之学宜讲也”③。很明显张之洞在水陆师学堂中附设植物学一科,目的在于改进我国农业生产。我们不知道葛路模讲授的是普通植物学,还是侧重在作物栽培方面?水陆师学堂所附设的植物学一科在文献中亦未见下文。我们不能认为水陆师学堂中附设的植物学一科是我国农业教育的开端。但看来19世纪八十年代末,张之洞已有兴办农业教育的想法。

1896年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来到南京。曾在南京筹建“储才学堂。”该学堂计划设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是一所综合性的学校。农政一门包括种植、水利、畜牧、农器四项内容④,他曾电请清廷出使大臣在欧洲延聘各门教师。筹建工作正在进行,可是张之洞却被调任湖广总督,储才学堂的农政、工艺、商务等门均未能办成。三年后,张在湖广总督任内创办了上述湖北农务学堂。1907年张之洞入赞中枢,以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其时京师大学堂的农科成立不久,正在建筑校舍、调整充实内容,张在这方面谅亦有所擘划。

张之洞是洋务派中较晚的人物。早期的洋务派如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了同洋人打交道,和建立用洋枪、洋炮武装新军,曾兴办一些外国语文、军事、路矿等学堂,但没有考虑到要兴办农业教育。到了19世纪末,士大夫们渐渐认识到:要改进农、工、商各业,也应该兴办各方面的教育,张之洞便是最热心兴办教育的官员。当时有近20所师范学堂是在他的主持下办起来的⑤。农业教育亦是他注意的一个方面。林迪臣为改进我国蚕桑生产而首创蚕业教育。张之洞、林迪臣等人都是我国近代兴办农业教育的先驱。

二、八十年前我国农业教育的学制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办教育得到朝野的普遍重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学堂分为普通和实业两个系统,普通学堂分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级。实业学堂亦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实业”包括农、工、商三方面,农业学堂是实业学堂中的一种。农业学堂亦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据统计,1909年全国有高等农业学堂5所、中等农业学堂31所、初不农业学堂59所⑥。

民国元年(1912)民国政府的教育部在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动,拟订新的各级学校章程,仍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普通教育分初等小学校(四年)、高等小学校(三年)、中等学校(四年)、大学校(六至七年,其中预科三年,本科三或四年),大学设农、工、商等科。实业教育中的农科,分为乙种农业学校、甲种农业学校及农业专门学校三级。兹将各级农业学校办学宗旨、入学资格、修业年限等列表如下:

据1914年统计:全国有农业专门学校8所,甲种农业学校41所,乙种农业学校270所(甲、乙两种农业学校统计数字不包括四川、贵州、广西三省在内)。从上引的统计数看,清末民初几年中,我国农业教育稍有发展,尤其是乙种农业学校有较多的增多。

三、民初八所农业专门学校

甲、乙两种农业学校分别是中等和初等农业学校,过去文献中记述的材料较少。8所农业专门学校都是省办的,是高等农业学校,较为国人所注目,文献中有或详或简的记载,现分条略述其沿革演变过程如下:

1.直隶(现在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 在全国8所农业专门学校中,以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创办最早。1902年,直隶省成立“直隶农务学堂”,两年后改成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分速成、预备二科,设农业及蚕桑二门。速成科一年卒业,预备科学制为5年,前三年授“普通各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基础课”)后二年授“分科专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专业课”)⑦。至1912年,改名“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2.山西 1902年,山西省在农工总局内设农务学堂,由省通饬各州县选聪颖子弟一至二人送往肆业。规定各州县保送之学生“必须家有田产可耕,庶学成回家,藉以试验,不托空言”。该省认为“如此,农林专门之学数年即传播全省。”⑧。1907年,该学堂定名为“山西省高等农林学堂”,民国初年改称“山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3.北京 清廷于1898年创办的全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在1905年成立分科大学,共分8科,其中一科是农科。初设于北京城内。1908年清政府将北京西郊望海楼地方约千亩官地拨给农科作为农场,又在望海楼附近罗道庄,建筑农科校舍,1912年校舍落成,农科从城内迁往⑨。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1914年,农科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并增设林科。

4.江西 江西省于1905年创办实业学堂,设有农科。第二年便改为高等农业学堂⑩,1910年增设林科。民国后改称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5.山东 1903年,山东省成立农桑会于济南。190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山东农林学堂,学制三年,设农、蚕、林三科。1910年改为山东高等农林学堂,至1913年改称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1)。

6.四川 1906年四川开办“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旋改称:“四川省中等农业学堂。”民初升格为四川省高等农业学堂。1914年改称“四川省立农业专门学堂(12)”。

7.河南 1904年河南省筹建农工学堂,同年11月,《农学报》报导河南蚕桑实业学堂公布春季养蚕成绩表(13),想来河南的农业学堂可能就是创建于这一年。1913年,河南的农业学堂改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8.广东 1909年在广州成立“全省农事试验场,”场内附设农业讲习所和林业讲习所,学制二年,属中等程度性质。1910年改为“农业教员讲习所,”升格为高等程度,先办简易科。大约于1914年改称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4)。

1914年以前,全国就只有上述八所农业专门学校,中等和初等农业学校则比较普遍。

四、我国早期农业学堂的教师

19世纪中叶以前,东西洋各国已运用近代自然科学来解释和改进农业科技,这在我国是比较落后的,19世纪后期,我国才从国外输入近代自然科学,所以最初创设的农业学堂的教师都必须从外国聘请。前述张之洞在广东水陆师学堂附设植物学科和在南京筹建储材学堂都从欧洲招聘教师。1898年成立湖北农务学堂,农科教师聘自美国,蚕科教师聘自日本。林迪臣创办浙江蚕学馆,蚕学教师亦聘自日本。

张之洞认为要办好学堂,必须“博延外洋名师。”最初他主张从欧美招聘教师。他在光绪21年(1895)的奏折中说:“法律、农政之教习宜求诸法、德两国,”为筹建储材学堂所需各种教师,他都电托出使欧洲大臣许景澄等在欧洲分别延访(15)。后来中国士大夫觉得,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向欧美学习,各方面都有长足进展,值得学习,而日本距中国较近,聘请日本教师费用较省,所以本世纪初创设的学堂所需洋教习都从日本延聘。例如1903年,张之洞在南京倡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一次聘请11名日本教师,其中有农学教师一人(16)。直隶高等农业学校也一次延聘日本教师十多名,而所聘英、美教师只教英语、动物等课(17)。其他如京师大学堂农科,山东及山西高等农业学堂等也都聘请有日本农学教师。

张之洞曾说:“所有学堂经费自以洋教习薪水为大宗。”聘用洋教习不但费用高,而且语言隔阂,上课必用翻译,担任实业学堂的翻译,不但须掌握外国语文,对于所翻译的课程也要具有一定知识,始能传达讲义。因此合格的翻译不很容易找到。为此,清政府学部建议各省为了开办实业学堂,应以“及早选派学生出洋最为要义。”当时“如至西国,每生约需学费、旅费千数百两,如至日本,每生止需学费、旅费四百余元。”学部要求:经费“无论如何为难,各省务于一年内办觅,”即选派一、二十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业方面的学科,包括农业在内(18)。

早在1896年,清政府派13名学生去日本留学,其中就有学农的。1903年,京师大学堂选派31名学生去日本留学,其中有农学及农艺化学各一人。当时各省选派出国留学的学生以去日本的为多,当然也有去欧美的。例如1905年,山东省农工商局选送24名学生,都是去日本留学,其中有10名是攻读农学的(19)。学农的留学生回国后很多在农业学校中任教。

当时聘请的外国教师,我国既无现成的教材可用,当然讲授他们本国的教材。在我国农业学校任教日本的教师和回国的日本留学生,不用说也用日本的教材。清末民初,上海新学会社出版的初等、中国农业学校教科书,全是从日本农业学校教科书转译过来的。事实上,当时我国农业教育的体制也都模仿日本。我们可以说,1914年以前,我国的农业教育基本上以日本为样版。

五、蚕桑教育在农业教育中地位的变迁

论述我国农业教育早期的历史,似须说一说当时兴办蚕桑教育的热潮。前已述及,我国最早成立的农业学校是单科性的浙江蚕学馆和设有农蚕二科的湖北农务学堂。1902年创立的直隶高农业学堂亦以“农桑为正业”(20)。其实蚕桑只是农村中的一门副业。可是19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在兴办农业教育的官员们心目中,却把讲求栽培粮棉等大田作物的农业教育,和改进蚕桑技术的蚕桑教育看得同等重要。

例如河南省办的农业学堂和蚕桑学堂可能是1904年同一年成立的。1906年山东创设最早的农林学堂,设农、蚕、林三科。江苏成立蚕桑学堂只比创办农业学堂晚二年。1903年,云南省创办的农业学堂中即设有蚕科,贵州省先设蚕桑学堂,后在蚕桑学堂基础上改为农业学堂,当时各省都举办中、初等的蚕业教育,尤以属于初等程度的蚕桑传习所等为多。总之本世纪初各地兴办蚕桑教育之风甚盛。

当时各地兴办蚕桑教育是和清廷命令各省发展蚕桑有关。在19世纪中叶,我国所产生丝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独占地位。19世纪60年代,日本兴办蚕桑教育,运用近代科学改进养蚕技术,日本蚕业因此蒸蒸日上,开始向欧美出口生丝,没有几年,日丝在国际市场上便渐成华丝的劲敌。为了维护我国生丝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我国朝野一致感觉到改进蚕业刻不容缓。清廷号召于上,浙江蚕学馆和湖北农务学堂又开蚕桑教育之先河,于是各地兴办蚕桑教育风行一时。

不过发展蚕桑业须有一定条件,不是单凭主观愿望扬长避短能奏效。蚕业发展不起来,这地区的蚕桑教育便不能维持下去,进入民国后,各地兴办蚕桑教育之风似已开始下降。民国初年,由湖北农务学堂改组而成的甲种农业学校已无蚕科。由直隶农务学堂演变而成的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最初尚有蚕桑科,后来蚕桑科也被撤销了。各地的蚕桑学校或蚕桑科大多或裁或并。

浙西杭、嘉、湖的蚕桑业有深厚的历史基础。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鹿集在上海的丝茧厂商很多到浙西收购丝茧,促使这地区的蚕桑业更加兴旺。林迪臣在杭州创办浙江蚕学馆是符合当时地区需要的。19世纪后期,苏南太湖地区渐渐成为从上海出口生丝的重要生产基地,蚕业欣欣向荣,蚕桑教育亦有发展,很多地方不具备发展蚕桑业的条件。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和追随一时发展蚕桑的风气,盲目兴办蚕桑学校,结果都只能昙花一现,很快就萎缩下去,此种现象在内地各省普遍存在。

本世纪初,我国为培养改进大田作物栽培人才而办的农业教育,和培养改进栽桑养蚕技术人才而办的蚕桑教育,几乎并驾齐驱。不久这种并驾齐驱的局面又归于消失。这样的变迁都有历史的原因,并非偶然。

六、清末民初兴办农业教育的效果

清末民初,我国许多地方的蚕桑教育兴起后又趋于沉寂,是因为当地蚕业发展不起来,蚕桑教育当然就不可能有前途。讲求粮、棉等大田作物栽培的农业乃“生民之本,”兴办农业教育是为了改进农业,满足国人生活的需要。近代我国兴办的农业教育,最初国人对它的要求是“广开风气。”但十多年后,大家觉得所办的农业学校并不能改进农业生产而深感失望。当时任东南大学农科主任的邹秉文曾写文章说:“吾国农校成立已十数年,……究竟此十数年之农业教育,除造成千百农校毕业生外,在国家农业究有何种影响?……闻其言 乃愧无以对”(21)。农业学校所以对“国家农业”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未能起到改进农业生产的作用,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从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来考察。

从政府方面说,当时政府举办农业学校目的,在于装潢门面,似乎需要有几所农业学校,聊资点缀,设置的学科往往也不恰当,拨发的经费则很少。从学校方面说,设备简陋,因经费拮据,无力开展调查、试验等工作,因循敷衍,既不注意教学改进,也不重视实习课。

至于教师方面,多数教师对于中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十分隔膜。很多教师都根据外国的教材在课堂上宣讲一遍,不问效果如何。农业的地区性很强,外国的一套并不切合中国农业生产的需要(22)。学校实行计时授薪制,教师为能取得较多薪金,常常担任较多课程,因精力分散,对每一门功课都不能讲深讲透,也没有时间从事调查试验等工作。因此学校中所讲的完全与实际生产脱节,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都是一些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当然也不是毫无用处,但单纯只掌握书本知识,就很难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在旧时代里,一般青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十分浓厚,农业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来到农业学校,志趣不一定在农。据记载,民国初年,南京的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很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入学之后“教者循循善诱,学者并无兴趣”。这些学生对农业课程很少下功夫,“对英文、算术等课则孜孜是务,一、二学期后则相率转学”(23)。这种现象,在农业学校谅必相当普遍,不止江苏省立第一农校如此。

上述种种都使当时的农业教育在改进农业生产上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七、1914年揭开我国农业教育史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后,江苏可能因对农业学校的要求比较严格,没有把原有的江南高等农业学堂改为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而是改为中等程度性质的“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设农、林二科。这样,江苏省境内便没有高等程度的农业学校。

1914年,金陵大学增设农科,翌年又增设林科,后两科合并为农林科,它填补了江苏境内无高等农业学校的空白,而且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四年制的大学农科。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为培养中等农业学校教师而增设 农业专修科,修业年限为三年。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成立东南大学,将南京高等师范的农业专修科改组为东南大学的农科,学制四年。至此有两所四年制的大学农科并立于南京。金陵大学是美国教会办的学校,其体制当然完全仿照美国,南京高等师范和东南大学的政府办的学校,同美国没有牵联,但筹建时体制等方面亦都取法于美国。

我国最初兴办新制度的教育事业,借助于日本的很多。据统计:1906年在中国各种学堂执教的日本人达461人之多。辛亥革命时,我国许多学堂暂时停闭。当时在华的日本教师几乎全都回国,回国后的日本教师,很多就没有再来。到1916年受聘来华的日本教师只27人,在华的日本教师大大减少了(24)。这时期在东西洋的留学生学成回国的却渐渐多起来,其中有些是留美的。此时兴办教育,包括农业教育在内,效法美国之风渐占主导地位,模仿日本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些成立较早的农业学校,亦由模仿日本而逐步采用美国的一套办法。如上所述,办农科最先仿照美国的是金陵大学,我国举办农业教育以美国为榜样,实以金陵大学农科为嚆矢,我国农业教育从日本模式转轨为美国模式亦自此开始。

前面我们分析了我国从19世纪末兴办农业教育十多年,但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微的种种原因,这些原因,有的有历史根源,有的限于社会条件。它和办学模仿日本还是取法美国无直接关系。所以1914年以前农业教育办学中一些问题,1914年以后很多依然存在,没有很快改善。但也有进步的方面。例如教学严重脱离生产的问题,许多农教界有识之士此时大声疾呼,要求纠正。不少农业学校也尽可能地开展有关农业的调查试验等工作。金陵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农科,一开始就着手进行粮食作物和某些经济作物的良种选育试验。二十年代中后期,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农科陆续推广他们育成的小麦和棉花良种,就是建校之初已开始的良种选育试验的成果。其他农业学校在农业调查、试验上也同样有不少成就。可能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农科这方面发动早一些,条件好一些,成果多一些,所以胡适认为:“民3以后的中国逐业教育和科研中心是在南京”(25)。民国3年,也就是1914年,确是我国农业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蚕桑系的设置。我国的农业教育可以说是从蚕桑教育开始的。南京的江南蚕桑学堂创办于1906年,它是从成立于1901年的“江南蚕桑树艺公所”改组而成的(26)。江南蚕桑树艺公所虽然不是正规的蚕桑学堂,但亦具有蚕桑教育机关的性质。后来江南蚕桑学堂并入“江南高等农业学堂。”辛亥革命后,经江苏省议会议决,将江南高等农业学堂改为“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设农、林二科(27)。这在前面已经说过,大概因为江苏当时主要蚕区在太湖附近各县,所以在苏州的第二农业学校设有蚕科,并在吴县浒墅关设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南京的第一农业学校不设蚕科。这是合理的按排。

可是金陵大学农林科于1918年又增设蚕桑系,美国丝商两次捐款27,000美元为该系建筑蚕室等房屋及购置设置,由美国昆虫专家吴伟士(C.W.Woodworth)任系主任(28)。该系曾举办多次短期讲习班,培训中、初级蚕桑技术人员,似未招收或只招很少本科生。东南大学农科原来也没有蚕桑系。1918年,法、英、意、美等国旅沪丝商为能在江、浙一带购得优质丝茧,联合中国丝茧厂商在上海成立“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以改进江浙一带的蚕桑技术,该地为发展宁、镇等地蚕业曾于1921年与东南大学农科合作,在南京设置蚕种场,两年后便资助东南大学成立蚕桑系。

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的蚕桑系对改进和发展江、浙的蚕桑生产都有贡献。但它们是在欧美丝商的资助下设置的,那就必须直接、间接为洋商服务。八十年前我国已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里,整个农业教育必然或多或少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蚕桑系的设置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回顾八十年前的我国农业教育,必须特别指出这一点。

注释:

①《农学报》第11册及第12册。

②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功工商公所摺。《张文襄公奏稿》卷29。

③光绪十五年十月十八日增设洋务五学片,《张文襄公奏稿》。

④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创设储才学堂折,《张文襄公奏稿》。

⑤徐仲林等:《中国教育家传略》。

⑥宣统元年份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

⑦光绪三十四年农工商部统计表。

⑧《农学报》第188册。

⑨杨直民等:《清末议设亦师大学堂农科和农科大学的初建》,《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11卷3期。

⑩《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

(11)《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要览》,见《中华农学会报》3卷8期。

(12)《西南农业大学校史》。

(13)《农学报》第271册。

(14)《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1914年全国农业专科学校7所,可能作此统计时广东农业教员讲习所尚未正式改称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5)光绪二十一年创设佬材泶堂折,《张文襄公奏稿》。

(16)《政艺通报》,见《皇朝外交政史》卷3。

(17)苏润之:《我国最早的农科大学直隶农务学堂》,《过去的学校》回忆录(1982)。

(18)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实业学堂通则》。

(19)《东方杂志》第1年第12期。

(20)光绪三十四年农工商部统计表。

(21)邹秉文:《改进吾国农业专门学校办法之商榷》,《中华农学会报》农业教育专号。

(22)董时进:《中国高等农业学校的几个根本问题》,《中华农学地报》第51期。

(23)过探先:《农业训育》,《农林汇报》过探先科长纪念号。

(24)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25)此语见胡适于1956年8月为《沈宗瀚自述》一书第二部分中年自述所作的序。

标签:;  ;  ;  ;  ;  ;  ;  

80年前的中国农业教育_金陵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