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互联网+共青团建设模式”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①
韩丽屏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518172)
[摘要] “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模式加强团的建设,以共青团的建设创新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加强共青团的建设,这是运用“互联网+共青团工作”的高级阶段。在开展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之前深入开展共青团工作调研和问题分析是创新思路的基础,也是真正开展“互联网+共青团工作”的先决条件。从问题分析入手,通过切实有效的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关键问题所在,以期为后续开展创新团建奠定基础。
[关键词] 团建问题分析;互联网+共青团建设;共享机制
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将“互联网+共青团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放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团中央紧紧把握信息网络时代发展脉搏,站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信息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互联网+共青团建设”这一工作在各个单位、各大领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时代前列的高等院校,结合最新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运用“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大力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特别是共享机制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采用UMT-3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基体及涂层在600 °C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测试。为降低涂层表面粗糙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测试前依次采用220号、500号和1200号碳化硅砂纸打磨涂层样品表面至其均匀光滑,无明显的凸起物和凹坑为止,然后用酒精进行超声清理并烘干。测试在未添加润滑油的情况下进行,样品台转速为70 r/min,载荷49 N,测试时间60 min,摩擦副为Si3N4陶瓷球。摩擦因数由试验机直接产生,通过BS224S电子天平称量样品试验前后的质量来计算磨损量,采用DektakXT表面轮廓仪测量磨痕轮廓及3D形貌,并利用SEM观察磨痕形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高校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共青团的理论知识宣传从传统的纸质媒介(报刊、杂志、书籍等)、电视、广播媒体扩展到了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开展共青团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原有共青团知识宣传、国家政策的普及也能更方便地传达到世界各地,具备了良好的建设基础。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之下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基本能完成高校对共青团建设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学校在“互联网+共青团建设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情况,我们能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基础雄厚,有了初步融合的探索,并意识到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处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阶段。
车田里村位于湘江右岸,从陆路到县城有10公里,路面狭窄,弯多、上下坡多,多处于纵林之中,行车困难;而对岸就是县城新区,村中中小学生都在对岸的学校上学,青壮年村民也大多在县城务工,所以该渡口是车田里村民生产生活和中小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
二、寻找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一)调研思路
无论裂隙位于哪个位置,边坡安全系数总是随着裂隙深度的增加而较小的。膨胀土边坡在经历干湿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胀缩变形,而由于土体表面和内部含水率不一致导致其胀缩程度不一致,土体胀缩不均,于是产生裂隙。当裂隙底部成为新的蒸发面以后,以上过程又会重复发生,导致裂隙不断扩展、深入。降雨初期,雨水因土体出现的短暂疏水性而在地表累积,一旦形成积水,雨水会优先沿着裂隙侧壁入渗[21],汇聚在裂隙底部,之后入渗至土体内部。因此,裂隙的深度直接控制了膨胀土边坡内部的饱和区范围。深度越大,降雨后沿着裂隙进入膨胀土边坡的雨水越多,形成的饱和区域越大,对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越不利。
(二)调研方法
组建由优秀共青团干部、专家、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团队,采取网络调研、问卷调查、院校交流、座谈研讨和交流合作的方法共同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案,定期召开项目建设研讨会,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寻找共青团共享机制建设中现存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见文末),在广东省高校三个不同年级的共青团员中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样本200份,覆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问卷调查分两次开展,期间间隔半年时间用于探索和思考,并观察结果。
开展“互联网+共青团建设”的研究主要是解决传统共青团建设活动中“共青团工作公开度不高、共青团工作共享机制缺乏、共青团宣传载体匮乏以及团员交流不通畅”的问题,创新共青团建设平台和体系建设,加强共青团建设宣传载体建设,结合互联网丰富共青团建设活动形式,并借助网络实现顺畅交流,让共青团建设成为高校大思政工作的“高地”,成为每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身边触手可及的事情,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提高每一名团员的思考力和执行力,最终达到网络技术凝聚力量,推动高校共青团建设发展的根本目标。
(三)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获取方法
由课题组中共青团工作成员组成共青团政策研究小组,负责分析共青团工作政策、研究学校共青团如何在工作中加强和提升专业化水平,如何更好实现标准化,如何实现工作知识的积累传承以及不同层级组织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理论研究、院校调研、网络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探讨共青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指导思想;汇集成果,总结经验,最终形成“互联网+共青团工作”调研报告和相关论文,探索学校共青团信息化配套政策方案,为推进共青团不同层级组织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参考。
在获取两百份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之后,我们将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结合网络情况调研、团建专职干部情况调研,得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建设在推进共享机制建设中现存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分析
(一)共青团建设公开不够深入
在今天的高校中,青年大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知识结构,接触最新的共青团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对团员的民主权利意识非常强,越来越多的人对基层组织共青团管理、共青团建设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工作成效的检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共青团工作公开成为高校共青团员对团组织的信息公开基本要求,而共青团建设公开本身也需要平台展示,让全体共青团员能实时开展工作监督和督促,增进共青团组织与普通团员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二)共青团专属的教育载体匮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青年团员不再满足于各自学校自己开展的共青团活动。共青团以往的集中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这也对共青团学习教育载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青团的理论的传播始终是团员宣传教育的根本点。团员学习教育“读读报纸,看看电脑”等方式在现在的高校中,已经成为新时期团员眼中的“落伍”行为,这样的服务响应方式不能满足团员多样化的需求,影响了团员参与组织建设、献身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共青团建设发展不均衡现象。
(三)团员互动交流不通畅,时间和效率低下
传统的共青团建设宣传和交流多是以“团员面对面,时间都统一”的形式开展,团员活动限定在固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在局限的时空下,一方面团员的思维比较固化,另一方面大家的碎片化时间却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浪费。团员思想教育主要依赖于团组织与团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准确掌握团员思想动态和问题需求需要建设畅通的沟通渠道。在面对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和问题时,更多的团员希望可以选择个体间点对点直接交流,以保证问题解决的效果和个性隐私的保留。
参考文献:
[1]王若.微团课在学校共青团工作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7,12(1).
[2]贾玮.“互联网+”新常态下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探索实践与启示[J].时代金融,2018,6(30).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006-02
①本文系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重大课题)项目“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知识积累及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8ZH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韩丽屏(1979—),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
◎编辑 张 慧
标签:团建问题分析论文; 互联网+共青团建设论文; 共享机制论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