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荣成王连街道卫生院 264313
摘要:目的:探讨对女性黄褐斑(肝郁血瘀型)采用疏肝化瘀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女性黄褐斑(肝郁血瘀型)患者计74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n=37)与采用疏肝化瘀汤治疗实验组(n=37),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对肝郁血瘀型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疏肝化瘀汤治疗疗效理想,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黄褐斑;肝郁血瘀型;疏肝化瘀汤
黄褐斑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皮肤疾病,颜面部多发,以中青年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对颜面美观存在严重的不良影响。本病的发生机制至今仍然为完全明确,考虑与血液中雌激素水平升高存在关联,另外日晒、口服避孕药、作息不规律等也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1]。本病临床多采用维生素、氨甲环酸等进行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故本次研究从中医角度入手,引入了疏肝化瘀汤,以我院诊治肝郁血瘀型女性黄褐斑患者74例为对象,评估了其余常规西药治疗的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女性黄褐斑(肝郁血瘀型)患者计74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n=37)与采用疏肝化瘀汤治疗实验组(n=37)。对照组患者年龄26~52岁,均数(32.54±4.61)岁,病程0.5~15年,实验组患者年龄25~50岁,均数(32.61±4.50)岁,病程0.5~14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符合《黄褐斑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对黄褐斑的诊断标准,中医辩证为肝郁血瘀型,已经签订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方案治疗,用药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氨甲环酸。维生素C用法用量为口服,每次3次,每次0.2g;维生素E用法用量为口服,每次3次,每次0.1g,氨甲环酸用法用量为口服,每日3次,每次0.5g。实验组则采用疏肝化瘀汤治疗,方中包括当归10g、茯苓10g、白芍10g、白术10g、柴胡10g、桃仁12g、红花10g、生地10g、川芎5g、赤芍6g、冬瓜子10g、白芷10g、紫草10g、玫瑰花15g、菟丝子20g、丹参10g、仙茅10g、香附10g、丝瓜10g、藁本10g,并结合患者基础疾病加减用药,如子宫肌瘤或乳腺增生,可加炮山甲、王不留行,如失眠多梦,可加珍珠母,冲任不调可加女贞子、山萸肉,如气虚可加黄芪等,加减用药剂量随症。每日1剂,水煎后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均服。
1.3观察指标
对比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与无效四个等级,其中色斑消退90%以上,颜色消失,色素沉着位置的皮肤图像ID值在55以上,判定为痊愈,色斑消退在60~90%区间,颜色变淡,皮肤图像ID值在15~54范围内判定为显效,色斑消退在30~60%区间,颜色变淡,皮肤图像ID值在5~14范围内判定为显效,未达到有效标准,判定为无效[2]。总有效率以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计。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处理,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并发症,详见表1。
3.讨论
黄褐斑于颜面部普遍呈蝶形对称分布,对面部美观存在严重影响,常规西药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药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已经有了较多的应用,故考虑可从中医角度入手进行辩证施治。《医宗金鉴》中记载有“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胜于面上”,而肝主疏泄,如肝气郁结,则会血脉不畅,肝郁化火,将攻于头面部,故而可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郁血瘀存在密切的联系,在临床治疗上可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为治疗原则[3]。本次所采用疏肝化瘀汤中桃仁、红花等物可活血化瘀,而川芎、紫草等则可凉血活血,配合白术、玫瑰等,可柔肝醒胃,而当归、香附、生白芍等,则可调理脏腑,也可取淤血之邪气,诸药共能够调和脏腑,行气活血,共济美白祛斑之功。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在采用疏肝化瘀汤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其疗效理想。综上所述,对肝郁血瘀型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疏肝化瘀汤治疗效果较好,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丹.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7):174-174.
[2]张建珍, 胡文慧, 张俊芳. 果酸联合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 2017, 28(22):3723-3725.
[3]曹译文, 王根林, 王春梅,等. 氨甲环酸联合中药治疗女性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疗效[J]. 江苏医药, 2016, 42(11):1281-1283.
论文作者:孙玲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黄褐斑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疗效论文; 化瘀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女性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