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的实现与弥合信息鸿沟的国家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鸿沟论文,优势论文,战略论文,国家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鸿沟问题是在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对信息、计算机技术、网络文献应用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差落”、“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的问题。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上,信息鸿沟问题在不同层面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焦点问题,各成员国达成共识,要把信息鸿沟转变成信息机遇,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全面发展。各成员国也需消除阻碍信息产业发展的障碍,普及和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公众关注的“跨越信息鸿沟”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巨变而实行新的发展模式,威廉.卢克休斯认为“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找到这样的新模式,但是,现在我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拥有这样一把钥匙。”[1]信息发展的新模式无非是要填平鸿沟,但要实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国家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战略。中国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做为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后发优势,如何将其变为社会发展的现实推动力,信息产业如何培育并发挥好这些后发优势,这都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
1 “数字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障碍
自亚当·斯密首次创立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以后两百多年以来,经济学各个重要的流派对“资本”的理论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已开始抛弃传统上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代之以组织能力、客户和知识(有才智的劳动力)作为真正起作用的生产要素,它们和国民财富的创造者联系在一起。网络资本的运行形式在我们这个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正带动政治经济向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转变。
“数字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在美国,这一理论的提出是美国互联网和传播学的学者丹·希勒。“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信息网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与规模渗透到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与动力。”[2]丹.希勒对数字资本主义的界定充分考证了美国在20世纪开始掀起的以信息和知识为动力的“第三次浪潮”,从工业经济转向了新型的信息经济,特别是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后进一步提出将信息高速公路扩展到全球范围,构筑“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设想,对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下提出的这种理论。
数字资本主义的实践主要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数字资本主义的到来使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加速了剧变。在信息化的领域中,引发了新自由主义的网络运动,它使数字资本主义的工程师们一直在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建立一个泛信息网络。要创立这种系统,必须重新构建世界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彻底改变现有的信息体制与政策,依照数字资本主义的观点,人们将网络转化成一种工具也是无可争议的。从绝对数量和资本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而言,信息的网络应用导致了资本支出和回报的大幅增长,这种增长趋势毫无减慢。数字资本主义的成型促使美国政府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至2001年,美国在信息产业建设的投资总额约占全球信息技术消费总量的50%,美国成为了信息产业的领袖,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美国在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必须是赢得世界惟一的信息超级大国。”[3]
美国等西方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在信息产业化建设中走到了前沿,形成了与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信息落差。
总体来讲,制度的不发达是后发障碍的主要症结,这种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数字资本主义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对于信息产业作为一种资本形式的社会性质来讲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信息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是一把不对称的双刃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由,它把全球化生产和经营的利益大多给了发达国家,而把生产和竞争的成本都让发展中国家背上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大,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弱小。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技术水平落后、工业化程度不高等这些后发障碍,不利于全球化的良性循环。
无论在经济、政治或文化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当今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都是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1960年)中,把整个社会发展史划分为5个阶段,即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消费阶段。他认为,所有国家都必须经历这些阶段,只是先进国家在时间上先行一步,后进国家在时间上晚行一步。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采取相应的战略与政策,这个观点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假定:即当今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环境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这个假定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因此遭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批驳。应该说,既在相同和有利的一面,也有不相同和不利的一面。有些国家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和克服不利因素而赶上了先进国家,但大多数国家却因未能做到这一点而仍然贫穷落后,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反而扩大了。
2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与国家政府的作用
2.1 信息鸿沟让经济落后的国家进入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工程,呈现出一种后发优势征的赶超型经济
后发优势的理论源于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李斯特动态比较费用学说。“后发优势说”指出:“后起国家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技术成本的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只要在国家的保护和扶持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就可能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在其传统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分工领域内实现赶超。”[4]20世纪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亚力山大.格申克龙在对后起性和后起国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后起国家经济增长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后起国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的后起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后进国特有的对经济落后和寻求工业化发展的强烈的社会意识。”[5]
迄今为止,成功地利用后发优势并取得实际成绩的也只有亚洲的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努力推行其工业化过程中仍面临巨大的困难,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其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后发优势逐步丧失的困境,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都试图以某种方式来打破这种不利局面,然而不仅收获甚微,而且普遍面临着后发优势丧失和后发劣势转换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个,发展中国家迎来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化在加速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重新配置的同时,也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中国家可根据世界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跳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某些发展阶段,节约巨大的研究开发投资资金及宝贵的时间,发展信息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了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信息化的,而发展中国家却是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赶超的历史证明,尽管不利因素有很多,但后发优势的应用无疑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发展中国家赶超型的后发优势,并不是否定事物一环接一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进程的环节是不能跨越的,但就局部(如某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发展的某些环节又是可以跨越的。强调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是指没有必要重复别人已走过的某些“过渡性环节”。另外,发展中国家还拥有雄厚的智力资源、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只要政府有一套优化的发展机制和政策,完全有可能在信息产业建设上形成高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2.2 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
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以缩短这一进程,而政府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制度创新和实现体制改革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作用,而促进信息产业长期的发展就必须重新划定市场和政府的分界,充分发挥市场对信息产业的推进作用,这无疑是政府作用不断弱化的过程。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发挥政府无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进行政府智能的重新定位,确立市场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的关键。
3 中国政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战略
后发优势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在发展信息产业的进程中,国家制定了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规划中就明确制定了“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6]的战略。
我国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条件,后发优势存在的相关条件逐渐成熟。我国信息产业目前所具备的后发优势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劳动力成本、技术人才、制度和管理、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等等。这些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为中国信息业界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经营观念。1996年以来,中国网民数量一直以每年高于200%的速度剧增,是世界网民平均增长速度的2倍。据预测,中国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将在2005年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用户群。目前,我国已有与国际线路连接的总宽带达2799Mbps。目前,我国计算机的社会拥有量达9000万台;互联网用户达2亿;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提高到2005年的7%。这些良好的条件都为我国制定发展战略打下了基础。
(1)信息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十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将力争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十五”发展规划用较大的篇幅强调了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优先发展的核心内容有三点,一是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二是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三是积极发展信息网络服务业。
(2)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战略。中国在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关键就是,充分强调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多年来,信息技术一直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正从单项应用走向集成化、综合化、网络化应用发展。大中城市也制定了加快信息化进程的规划和政策,将信息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最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了自主信息产业的发展。
(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中国政府将信息化的发展建立在稳固的工业和农业基础之上,并采取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任务。一是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迎头赶超全球信息产业的步伐;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结构和素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各级,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更加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4)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中国政府认为:在未来的十年中,经济全球花与信息全球化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会越来越明显,信息的贫富落差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落后,会拖了全球社会全面发展的后腿。所以,“十五”发展规划就明确了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新机遇,后起直追。政府要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既是我国国情的需要,也符合发达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5)后发优势的动力传导与培育的战略。后发优势在实施的过程中需用一种动力,我们必需增强和培育这种推动力。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能够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培育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这方面,中国拥有成功的实践和经验。中国高速互联网络示范工程是一个全国性的高速IP骨干网络,采用了比欧美现有网络更为先进的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国际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为拉近信息化差距树立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典范。
在利用后发优势促进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政府既要突破认识上的误区,也要有一套理性的发展机制和政策。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到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主的战略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站到一个高的起点。
标签:后发优势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