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论文_黄雪静

(成都新华医院内分泌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DGP患者105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依帕司他(对照组1)、马来酸曲美布汀(对照组2)以及依帕司他+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组)治疗。结果:三个组治疗前后相比,均能降低患者症状积分、降低胃动素水平以及升高PDF、PD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相比,治疗组在降低患者症状积分、降低胃动素水平以及升高PDF、PDP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DGP较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 依帕司他;马来酸曲美布汀;糖尿病胃轻瘫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110-02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肠激素分泌异常、高血糖、平滑肌损害以及微血管病变等有关[1]。DG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恶心、呕吐、腹痛、腹部不适等,严重时可诱发反流性食管炎。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影响其他口服药物的吸收。依帕司他和马来酸曲美布汀能够分别从恢复胃肠神经功能和调节胃肠功能紊乱两方面改善腹胀、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本文采用两者联合用药治疗分别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糖尿病住院患者105例,符合2010年版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54例,女51例。所有患者均有明显早饱、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胃排空延迟症状,且持续2周以上;钡餐检查提示钡餐滞留时间延长,胃排空延迟。均排除肝胆、 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全部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前一周开始停服胃肠动力药、抗胆碱能药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均给予糖尿病正规洽疗,即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在该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帕司他50 mg,3次/d,马来酸曲美布汀200mg,3次/d,共4周。对照组1给予依帕司他50mg,3次/d,共4周。对照组2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200mg,3次/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疗效。

1.2.2疗效判断 症状评分标准:分别对早饱、反酸、厌食、恶心呕吐、上腹疼痛、饱胀6个症状进行评估,0分为无症状;1分为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尚未影响日常活动;2分为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影响日常生活;3分为出现上述任一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生化检查 试验前及试验结束时采用免疫方法检测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胃电图(EGG)测定。沿胃窦轴线方向放置检测电极(即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一电极置于其左上方45°5cm处,参考电极置于右腹部与正中电极同一水平10~15cm处。测定胃电主频率比(PDF)、胃电主功率比(PDP)。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获取数据以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行t检验。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症状评分比较

三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症状改善明显。三组间相比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间相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如表1。

3.讨论

DGP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增加而逐渐增多。DGP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自主神经及内在神经病变[3],受体及信号传导功能发生病变,胃非神经细胞病变。导致胃电节律紊乱,胃底紧张性收缩变缓,造成胃蠕动、分泌功能降低。2) 高血糖,高血糖能抑制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台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ex,MMC)的产生和胃窦部动力,引起MMC消失、减弱或发生变异。高血糖还可抑制胃排空,诱发胃节律的紊乱[4]。3)胃肠激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及血管活性肠肽会发生明显变化[5]。4)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造成局部缺血导致胃壁平滑肌细胞变性,从而影响平滑肌的正常舒缩功能。而神经营养的减弱或丧失也会加快平滑肌病理改变。

马来酸曲美布汀是一种胃肠运动调节剂,能够激动外周胃肠道神经丛μ及δ阿片受体,对肠平滑肌具有抑制及兴奋的双向调节作用[6]。此外,马来酸曲美布汀还可刺激胃肠激素释放,促进胃肠蠕动。同时,马来酸曲美布汀抑制内脏的神经反射,阻断胃肠道传入神经,减少周围有害刺激对中枢的作用,提高病理生理条件下的内脏痛觉阈值,减轻腹痛症状[7]。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通过阻断异常活跃的多元醇旁路,阻止或减缓糖尿病神经病变[8]。

本研究结果显示,马来酸曲美布汀在降低症状积分和降低胃动素水平方面效果优于依帕司他,而后者在升高胃电主频率比(PDF)及胃电主功率比(PDP)方面明显优于前者。两者联合使用,其在降低患者症状积分、降低胃动素水平以及升高PDF、PDP方面均明显优于单一用药。马来酸曲美布汀和依帕司他能够分别作用于DGP不同的病理生理环节,联合治疗效果较单一用药效果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浩旭,秦晓民,鲁彦等.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2(1):88-90.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S1-S5.

[3] 冯波,李艳,李传琼.醋氨酚吸收试验诊断糖尿病性胃轻瘫和红霉素促胃动力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1996,35(3):178—181.

[4] 李丽江,李雅江,张建华.普瑞博思对糖尿病胃肠道功能紊乱疗效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23(1):30-31.

[5] 唐哲,周宁,林斌等.探讨早期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方法[J].青海医学杂志,2000,30(5):1-2.

[6] 肖美华,冯智勇.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胃轻瘫100例临床评价[J].中国药业,2015,24(7):27-29.

[7] 郭伟,高明松,段苗等.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2):153-156.

[8] 汪玮琳,朱红,王绍欣.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0(33):4854-4856.

论文作者:黄雪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论文_黄雪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