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模型及对策_农民论文

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模型及对策_农民论文

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模式及对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收入论文,对策论文,目标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标模式

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00年要实现第二步战备目标。与此相适应,“九五”期末农村实现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200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从全国水平看,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45元左右。 有关部门测定,从1996——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应达到7.2%以上,才能够达到1200元的目标。 而1990——1995年年均增长速度仅4.3%。可见,要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难度很大, 任务艰巨。因此,必须选择合理的目标模式,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这里,我试探性地提出两种目标模式:

(一)结构型增长目标模式

所谓农民收入的结构型增长目标模式,就是以农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引起农民收入构成的合理组合,最终达到农民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经济增长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高低,进而决定劳动者收益的多少。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农村二、三产业间存在着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异,因此,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将不断从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使农民收入构成中附加值高的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不断加大;又由于农民收入构成与农民收入总水平的相关性、农民收入就会得到较快增长。

(二)效益型增长目标模式

所谓农民收入的效益型增长目标模式,就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为机制,在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使产量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农民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技能,提高产品质量等措施,会使农产品成本得以降低,即使工农产品比价不变以及农产品价格不提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相应地增加农民收入。

我认为,以上提出的两种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对立或截然分开的,完全可以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的同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但之所以提出两种目标模式,主要是因为我国各地带、各省区以及各县份农民收入所面临的经济条件和环境有较大差别,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可以侧重采取某一种目标模式。

二、对策选择

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模式已经确定,如何实现更为重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保证农民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

(一)优化农村产业、产品结构,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改变农民收入构成比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经济行为必然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准则。而比较收益的高低已成为农民择业的重要标准。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较低,有条件的农民就将其生产要素移至二、三产业。因此,必须以此为契机,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使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农民从非农产业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收入。从现实看,东部地带乡镇企业在吸纳劳动力能力上有所降低,应该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率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产业产品,以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和经营规模化,使现已在乡镇企业中从事工作的农工获得更高的收入。在中、西部地带,乡镇企业发展规模、速度还不快,这一方面已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则说明发展乡镇企业还具有相当潜力。因此,可以重点发展本地原料充足、产品附加值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加大就业机会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农村第三产业一直是发展的弱项,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也较少。目前应加大措施,真正把第三产业作为农村重要的产业来抓,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特别要把农村商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咨询、科技教育等领域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使第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对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要在保证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放手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发展能达到有效供给的高效作物。在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00公斤以上的地方, 可以考虑将粮经作物的种值结构调整到5∶5。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应以畜牧业、水产业和林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因为我国农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3亩左右,包产到户后, 农民一年莳弄耕地的时间只有100天,“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干闲”, 使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两个剩余”,即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就目前来说,乡镇企业不可能把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只有采取发展多种经营的办法,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充分利用农民的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使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同时,发展多种经营,也可以更有效地使农业的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做到产销对路,快速实现其产品价值。发展多种经营, 要突出畜牧业的发展。 我国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很大, 1994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9.7%,农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占8%。 大幅度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构成中畜牧业所占的比重,使畜牧业在农民家庭经营中由副业上升为主导产业,这是我国发展高效农业的必然趋势。畜牧业的发展既适合家庭经营,也适合规模经营,不论怎样都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充分利用农民的剩余劳动时间,使农民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通过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使粮食等直接食用的种植业产品“过腹增值”,而且可以使人类不能直接食用部分(各种秸杆、秧藤),通过畜牧业转化为肉蛋奶,增加食物总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畜牧业的发展,能够增加有机肥料,肥料还田,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减少农民支出,相对增加农民收入。

(二)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比较收益

在本文前面的分析中已经看到,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收入仍在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现实来看,农民也不可能都去从事二、三产业,多数农民仍然要靠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获得收入,特别是在粮棉等主产区更是如此。为此,要使农民得到更多的收入,除国家在价格上要给予倾斜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收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增长方式,依靠科技,降低成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一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在增产中的作用仍停留在30—40 %的水平, 而发达国家早已超过60%。而且我国农业科技储备不足,缺乏象前几年推广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那样高产、优质、突破性强的新品种,农业的增产主要靠大量化肥、农药的投入来支撑。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要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关键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物质投入相对降下来,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量数据表明,改良作物品种是提高种植业投入产出比的重要环节。如我国水稻生产经过矮化育种,单季改双季,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75公斤。几年来,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0亿亩,增产粮食达500亿公斤以上。 因此,要加强农业科研,努力开发、改良和普及粮食新品种,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要大力提高化肥利用率。我国是化肥利用率比较低的国家,不仅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而且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也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如果在现有水平上,将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以少用30%的化肥,相当于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增用10000万吨标准肥,农民可节约资金20亿元。因此, 必须加大科学测土,制定合理的氮磷钾配比,采用深施等科学方法,提高化肥的使用率,使之在降耗中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变小,难以实行规模经营,缺乏规模效益。近些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多,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应减少,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的耕地数量就扩大,这就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户间要以自愿为原则,不断引导土地向种粮能手、种粮大户集中。在人少地多的地方,有大量的荒地、山林、草原可供开发,可以通过较低费用的有偿使用和一定时间内的无偿使用来鼓励农民进行综合开发,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或建立起具有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通过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机械化的使用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再加上科技成果的应用,从而提高农业规模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我国农村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一是数量少,二是综合开发、加工利用水平较低。如糖蔗除了制糖外,可以利用废糖蜜生产味精,用蔗渣生产青饲料、富强纤维板等;玉米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品,除用于生产淀粉外,下脚料玉米芽可以加工成具有高档药用价值的玉米油和优质饲料原料胚芽饼,浸泡玉米后的废水可以浓缩后用于生产味精。农产品加工业的许多副产品、废弃物都可以制成化工、轻工原料产品、医药产品、食品、饲料、肥料、农药等。而所有这些,由于我国农村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差,尚未达到。目前农村多是以原料型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农产品,使得二次或多次增值的效益没有得到,造成产区利益的大量流失。因此,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销售公司,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是使农产品转化增值,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实践表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不但可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引向国内外大市场,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利益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比较收益低的问题,使农业走上自我补偿、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轨道。当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要注意选准方向,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对带动面大,辐射力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外向度高的产业和产品,要优先进行考虑。二是要注意处理各环节的利益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加工销售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把农民提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后,将其一定份额的利润按农民提供农产品的份额进行返还,做到“农业发展我发展,农民增收我增收”,让农民在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好处,促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三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联合发展加工、销售企业,共享加工、流通利润,同时乡镇应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作为发展重点,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做到按贸易需求搞加工,以加工需求发展原料生产,使农业真正走向市场。

(四)实施政策保障,为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

1、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投入。 要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农业投入机制,确保农业投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切实解决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投入过小的问题,保证财政投入比重,信贷投入比重,基本建设的投入比重能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通过农业投入的增加,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得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尽快解决农产品价格不合理问题, 逐步缩小农工产品“剪刀差”。由于目前存在着国家收购价和市场价,且二者之差较大,所以国家在收购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时遇到不小的困难。同时,农民从中也受到很大的利益损失。虽然价格的提高并不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但目前仍然要在价格上做出调整,这里主要还是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剪刀差剪走的是农民利益,缩小剪刀差实际上是把农民利益返还给农民。迅速缩小和逐步取消剪刀差的方法,主要是放开农产品价格,同时控制非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掌握主要粮棉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行政手段来达到目的;一种是利用市场调节手段达到目的。就目前看,国家还不具备足够的财政实力支持政府按市场化方式调节农产品生产,况且国家采用合同定购方法掌握粮棉源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主渠道的价格控制相关产业产品价格的上涨;而农民完全按市场化方式经营,虽然能达到收入最大化目标,但却不能同时满足国家需要,因而粮棉比较收益低,农民自然会排斥国家粮棉发展的目标。面对现实,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只能采取两者兼有的手段来进行调节。但是,即使目前不能完全放开粮棉价格,我认为必须再度提高定购粮棉的收购价格,同时因为1996年的市场价格低于国家保护价格,所以,适度适当提高国家粮棉储备基数,以还利于农,这样做并不会损害城市居民的利益,因为目前城市居民直接消费粮食的绝对数量连年下降,而且多数居民直接从集贸市场购买粮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承受能力。通过放活农产品市场,逐步增加市场调节部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民利益,使农民在国家还不能完全满足其收入最大化的情况下,得到尽量补偿,而最终将完全放开价格,全部由市场调节。与此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非农产品价格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不能让其涨价幅度超过农产品。要尽快落实国家对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和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的政策,加强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

3、大力培养市场中介组织,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市场中介组织可以把农户的生产和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我国农村目前市场中介组织发展还十分薄弱,有的地方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连结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市场的各种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良种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服务,在供需之间牵线搭桥,解决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同时,利用各种中介组织,组织农民进入各类农产品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避免利益流失。

4、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两个方面。从农产品市场建设看,目前应大力培育生产者的初级市场和销区的零售市场,其中重点是要加快各类批发市场建设,尽快培育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从目前看,建设批发市场可以有多个层次和类型,可以建立城市边界城镇的综合批发市场、区域性主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可以建立省级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从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看,目前应加快发展资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技术市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合理流动,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总之,要通过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和社会条件。

标签:;  ;  ;  ;  ;  ;  ;  ;  

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模型及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