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方法和实证——以湖南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省论文,实证论文,为例论文,评价指标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竞争力研究方面,区域竞争力属于中观层面。区域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刘秉镰,2006)。其中,区域的基础竞争力是由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设施、科技等基础性要素产生的竞争力;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亦即区域的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的产业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强弱的程度;区域主导竞争力是指区域经济辐射与聚集能力的大小。
现代物流在三个层次的竞争力中均有着突出的贡献。首先,物流设施本身就是区域基础设施; 同时,物流产业也构成一种产业竞争力,它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产业不仅通过销售服务直接创造增加值,还可以促进各行业价值的创造和新增价值的实现。另外,现代物流还使得区域辐射力和聚集力得以发挥。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金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规模化生产,它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作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吴维昕,许强,2007)。区域物流竞争力研究的价值表现为:降低物流系统的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整合社会现有零散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重组。
二、区域物流竞争力及测量研究回顾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评价区域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对科学决策、改善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其它企业的物流发展、提升区域现代物流竞争力和推动整个区域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竞争力本身是一个比较概念。目前,关于竞争力评估的文献多涉及城市、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但对于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的文献较少。其中,一些文献仅对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一般理论探讨;多数文献仅就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了指标设计和测量方法说明,而缺乏实证。
在国内,吴维昕,许强(2007)探讨了发展城市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物流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与构建;陶存新,陈定方(2006)编制并测算了物流能力指数,其计算的基本公式可表示为
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评价与打分法,将专家打的分数综合平均后作为权重;李旭宏,李玉民等(2004)结合了以定性为主的SWOT分析与基于定量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区域物流发展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王振锋,王淮东等(2006)提出了基于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河南各个地区的物流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姜华,陈功玉(2006)提出基于物流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和理论依据,并加以剖析,研究并探讨了其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谢如鹤等(2008)等根据物流产业的现状,提出了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多层指标体系并列举了主要的评价方法和具体步骤;姜华(2005)讨论了区域物流中心的“增长极”作用、区域物流产业的带动作用、区域物流网络的扩散效应以及区域物流对区域贸易的拉动作用;汪波等(2005)综合分析了区域物流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制定了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并采用模糊等判断方法对天津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评价;冯凌云,王子龙(2004)运用雷达图对江苏区域物流网络主要结点的物流能力加以说明并揭示了一个经济主体(区域)物流能力的相对优劣势;刘秉镰(2006)认为现代物流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物流尤其在降低区域经济增长成本、教育投资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成为区域经济累积增长模型的重要因素。
在国外,针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文献还较少。部分学者研究了一些其它具体产业竞争力情况和评价方法,如Sirikrai和Tang(2006)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对于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详细分析;一些学者运用综合指标对区域(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Budd.L和HirmisA.(2004)认为竞争力主要聚焦于长期繁荣的决定因素和动力,而不是局限与竞争资源和市场份额。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或区域是公司和人都愿意投资和选址的地方;Kavaratzis M.(2005)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研究时,使用了一个区域竞争力三要素模型,对区域竞争力进行了测量。
三、指标体系
对于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功能性原则,即指标要具有描述功能、评价功能和解释功能;二是可获取原则,即指标数据要能从权威性刊物、媒体或其他途径获得;三是可比性原则,指标在含义、统计口径和时空上要有可比性;四是完整性原则;五是非重叠性原则;六是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影响区域物流竞争力的解释性因素,我们把它分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产业结构、物流人才、区域经济活力、地区政府管理能力等五类。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湖南省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三级的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标体系,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以及24个三级指标。指标见表1。
四、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及竞争力计量方法
(一)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首先必须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主要采取指数化法和标准化法。
指数化法的公式:
五、湖南省14个市州区域物流竞争力2007年度排名
根据上述方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了计量(本文中的所需数据全部来自《湖南统计年鉴-2008》),得出了湖南省14个市州的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和排名(表2)以及5个一级指标的分项排名(表3—表7)。
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长沙的区域物流竞争力远远超过其它市州,排名第一;湘潭、株洲分别位列第2和第3。从目前看,长沙仍处于长株潭城市群乃至整个湖南省物流产业的“增长极”。从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数分析,湖南省各市州物流竞争力差异明显,最高与最低的数值相差很大,长沙的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数是湘西州的3.37倍。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产业结构竞争力与物流人才竞争力这两条曲线相对较平缓,而另外三条曲线相对较陡,也就是说,湖南省各市州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差距主要产生于物流基础设施竞争力、区域经济活力以及地区政府管理能力这三项指标上。从图3可以清楚地发现,长沙市在物流基础设施竞争力、区域经济活力以及地区政府管理能力这三项指标上的数值明显高于其它市州,这也是长沙市的区域物流竞争力综合指数“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所在。
图2 湖南省14个市州区域物流竞争力分项指标比较1
六、结语及研究展望
本文根据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解释性因素的理解,建立了一套三级的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方差加权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的非线性评价模型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物流竞争力指数进行了计量,所计算出的结果与湖南省物流发展现状非常吻合。这也说明了本文所建指标体系及方法运用的有效性。该指标体系也可推广至其它省或区域,用来衡量当地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及进行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比较。
图3 湖南省14个市州区域物流竞争力分项指标比较2
现代物流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联动机制也将是笔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现代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