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特殊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论文,试论论文,性问题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的顺利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中国社会特殊性问题,这是保证改革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可以从五个方面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后发社会、落后社会、东方社会、超大社会。中国社会的这些特殊性方面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 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 特殊性
一
现代化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从传统的农业文明步入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社会结构的瓦解和重组,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平衡重新建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社会矛盾激化呈现不稳定态势等,这一系列变化给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带来了“阵痛”。
从世界历史的进程看,现代化是一个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发展过程。现代化的普遍性只是体现在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上,至于现代化道路具体如何走,由于各国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因素、心理状况、自然环境不同,在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价值取向、具体形式和策略等方面必然是不同的,这体现了现代化的特殊性一面。许多西方学者在五六十年代主张发展中国家走西方现代化道路模式的设想在今天已遭到彻底失败。可见,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
一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端于1840年鸦片战争。但建国前后,走了不少弯路。改革使中国现代化又重新恢复了活力,并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取得现代化的全面成功,不是简单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就可以实现的,恰恰要求我们重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充分认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才能保证现代化的顺利进行。那么,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唯一选择。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且,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目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可能成功。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它不仅包括高度的物质生产力,也包含了人类的全面自由和解放。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认为,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到社会化阶段,要求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下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前提,只要建立起社会化的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就可以实现了。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首要特征。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针对中国当前生产力落后的现实,邓小平同志深入理解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出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邓小平的这一理解,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指明了道路。这样,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不排斥市场经济,不仅如此,市场经济恰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以市场经济为手段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最大特点。
(二)后发社会。
后发社会是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后发性特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影响,它首先表现为时间紧迫、任务严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自发成长过程,其中的问题、挑战是个别、历时地出现,然后一个个予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由于时间紧迫,受到西方“示范效应”的影响,经济增长、民主化、社会分配等问题一窝蜂地涌现出来,需一下子予以同时解决,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处理不好会危及社会稳定。后发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发展中国家的被动型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比较参考对象,可以慢慢地自主发展。当今的发展中国家已处于一个互相依存的国际体系,其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不仅局限在国内,也必然波及国际社会、周边国家,因而,这种依存性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发展有一定影响。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殖民地传统的阴影未散。当然,发展中国家的后发性也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如可直接借鉴和利用西方早发国家在几百年漫长的历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同时还可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本,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科学的设计,找到更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三)落后社会。
与后发社会紧密相关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国仍是一个比较落后的社会。尽管有了过去四五十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但由于初始状态和条件差,至今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现代化是一种产业化、工业化的标准来看,中国9亿农民这一数字表明,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将是漫长曲折的,现代化目标远非某些国外学者所乐观估计的那样,在下个世纪上半叶就可以到来。无论如何,一个农业人口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是绝不可能被称为现代化国家的。社会落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和地区不平衡。当东部沿海城市矗立起高楼大厦,跨国公司纷纷涌入而呈现现代产业型都市景象,少数白领、中产阶级开始出现时,中西部地区仍然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这种状况类似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常常面临的二元结构问题,即正在解体的传统生产部门与不平衡发展的现代产业部门并存的局面。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拥有现代产业部门并不意味着国家进入了现代发达社会行列。国家整体,不论是从区域还是从产业部门衡量,都具备了现代性指标,才真正表明摆脱了落后状况,进入现代社会。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目前比较落后的社会现实,不盲目乐观估计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实力,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现代化发展策略。
(四)东方社会。
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在注重研究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十分重视东西方社会的发展的特殊性问题。对于中国、印度等东方社会,马克思认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种以公社形式出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造成了东方社会发展停滞。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频繁提到:“这些自给自足的公社不断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再生产出来。当它们偶然遭到破坏时,会在同一地点同一名称再建立起来。这种公社的简单的生产机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6—397页)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国家所有制、公社及个人占有制为特征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不同于西方古代公社所有制在于土地为国家(实为专制君主)最终所有。此外,东方社会国家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承担水利、灌溉等大规模公共工程密切相关;反过来,国家对社会又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经济职能,具有社会政治化的特点。基于东方社会的特殊性,马克思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多线进化的观点,东方社会沿着自己独特的非西方化的道路演进,这一观点尤其体现在马克思晚年的思想中。古代东方社会的特点,至今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一,国家承担大量的社会、经济职能的历史传统,在今天要追赶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应认真对待的。其二,中国从古至今几乎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个人私有制,而西方社会的发展及其市场经济的道路,恰恰以个人私有制为前提基础,这就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如何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这正是中国现代化的独特之处。
(五)超大社会。
中国是一个超大社会,12亿人口生活在一个国家中,而同等数目的欧洲人与美洲人分别生活在50多个主权国家中,这一简单的比较却揭示了一个近乎奇迹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如何保持了这样一个巨型社会整体而不致分裂。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且区域差距悬殊,有效利用的资源、人均资源却相对不足,从自然条件来讲,基本上不利于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历史上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治乱循环,最终还是以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保存了下来,并且在今天步入了现代化进程,根本原因在于有效的治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将一个超大社会的传统结构实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确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此,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首先,超大社会的治理必须保持稳定。稳定是一个社会得以整合和发展的前提基础,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社会而言,维持统一、整体是绝不可能的。历史上凡国家社会稳定,则国家保持统一、民族团结;反之,则陷于国家分裂。其次,中央政府必须有权威。中央有权威是防止地方分裂、离散的有效手段,要求中央政权具备高度体制化的结构,有连接地方的中介结构以控制地方,同时还需有行使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能力等。中央政府享有权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贯彻中央的政策、法令,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且可以调动全国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以加快现代化建设。对上述两点,邓小平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他多次提到,“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邓小平文选》3卷,第284页),“中央要有权威”(同上,第277页),显示邓小平对中国这样一个超大社会的正确把握。
三
上面对中国目前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作了概括,应该讲,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特殊性远非几个特点就可以涵盖得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特殊性问题。一方面,这些特殊性给中国当前的现代化带来了独特的任务和条件,使中国的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策略的选择制定中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从客观现实出发,尊重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充分显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民族性、历史性与社会主义性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类现代化过程具有普遍性的一面,各国现代化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同一的,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定经验代表了现代化的某些普遍性规律,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绝不能借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而拒斥人类发展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我们在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策略时,必须考虑到:中国首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规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中国后发社会的特点要求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主导者、推动者的角色;而比较落后的现实又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循序渐进,不可盲目乐观,要保持平衡的、可持续的整体发展道路;作为东方社会,必须不能忽视历史传统影响和制约着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独特性及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超大社会的管理特点,则要求当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现代化发展的稳定性,在稳定条件下的发展,同时,中央必须有高度的权威,以推动中国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转型等。
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正是建立在诸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基础上的,中国现代化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