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腾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个月前,出生不久的微信遭遇到扑面而来的质疑——不外乎腾讯惯常遭遇的批评:抄袭模仿、利用海量用户资源上位;三四个月以前,微信成了人们的谈资——不局限某个小群体,而是覆盖了各色人等;现在呢?它已成为一款用户数量超过5000万的无线互联网产品。更让“企鹅”兴奋的是,它还将许多QQ体系之外的高端用户纳入腾讯版图。
即使作为互联网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要实现这种大逆转,也并不容易。
令人意外的还在于,微信负责人、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小龙居然对《中国企业家》说:“微信没有规划。”除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腾讯对微信也没有太特别的预期。
“历史上人们花了太多时间解决技术问题,而非技术使用者的社会问题,如今互联网正变得更有生命活力,更有人情味,它将成为打破传统组织局限的工具。”互联网观察者克莱·舍基在其著作《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写道,这本书有一个更直观的中文译名:《未来是湿的》。
那么,微信如何牢牢的黏住用户?微信能否为腾讯的布局“抢点”成功?
一个字:爽
“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规则很简单。”张小龙说。微信流行的秘笈也很简单,一个字:爽!两个字:好玩!
“爽”是一个充满感性与不确定性的词汇。是苹果震撼了张小龙,无论儿童还是老人都可以顺畅使用,无须经过科技“驯化”。对微信团队来说,“爽”很具体,基本要求是可以让用户方便使用。
资深互联网人和菜头评价微信的流畅:比它炫的没它简单,比它简单的没它快,没有谁比它更快,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
最近微信增加了新功能“二维码”,对准图案扫描就能读取对方的二维码并加为好友。微信特意做了一个取景框,再加上一条移动的扫描线。其实二维码不需要任何操作,只要对准就自动识别并转换,但很多用户会习惯性地寻找拍摄按钮。那条线就是为了营造“扫描的感觉”,让用户下意识地将二维码对准取景框。
“用户不愿意看文字,看了可能不懂,不懂就不用。”微信总监曾鸣对本刊记者表示:“小龙有个理念,如果一个功能需要用文字去教育用户如何使用,这个功能基本就失败了。”
爽,还意味着让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甚至让细节本身变成用户需求。
2011年6月,微信新功能“摇一摇”上线,没人想到,一个看起来这么幼稚的应用每天能产生上亿次的摇动。事实上,摇一摇并非只有低端用户喜欢,那些高端用户同样乐此不疲。仅仅是“摇”这个动作,在用户已经习惯了用键盘鼠标进行沟通时,就能给人不一样的新奇体验。
它的成功和某些细节密切相关。不仅男女用户有不同的使用版本,产品的交互、摇动识别时间,甚至画面打开方式,微信团队都仔细琢磨过。
设计摇动时的声音时,张小龙第一个想到来复枪的上膛声。“这对男人最有感觉。”微信项目总监刘乐君回忆,他们找来很多声音尝试,来复枪声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那天他们夜里写代码,还时不时摇手机。
结果这个声音成了一种符号,很多用户听到这个声音就觉得有人在用微信。微信希望能将每一个细节都做的这么极致,这样用户就会因为这些喜欢的细节使用微信,而不是仅在想认识新朋友的时候。
但是,业内一位产品经理说,做到这种“极致”要多付出许多努力,从90分到100分,为这10分付出的努力要比之前达到90分还要多。腾讯CTO熊明华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微信团队对极致的追求很“疯狂”。
这还不够,一个让用户“爽”的产品还必须有美感。摇一摇画面打开时,男女用户看到的画面分别是维纳斯和大卫。微信中心负责人邹浩说:“维纳斯和大卫是很有文化的东西,是很美的艺术品。”
微信的审美原则是“简单即美”,因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规则很简单”。微信刚推出时,用户群就快速扩张。刘乐君将其归功于一个细节,“用户喜欢用就因为点两下手机就能完成对讲,而有的产品要点三下。”
他们拒绝微信成为若干流行功能的叠加,微信推出“查找附近的人”,曾想过显示用户的性别。但这不是用户的核心需求,经过讨论,他们放弃。
张小龙说,“即便功能很复杂,也要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一个产品做了太多的功能,说明它没有抓住最本质的需求。”他眼中的好产品有如下标准:第一,简单不复杂;第二,用户体验好;第三,反应速度快;第四,抓到核心需求,并把需求通过最合理的方式展现。
微信的灵魂
张小龙是微信的灵魂,他将自己的特质不自觉地注入微信。曾鸣评价:“小龙不说话,你看不出来他是什么青年;但一开口,就是十足的文艺青年。”
这个低调而神秘的人,成名很早,上个世纪,他就是中国顶级的程序员,一个人完成了Foxmail的前三个版本。Foxmail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后来他负责研发的QQ邮箱是当时腾讯内部唯一的七星级产品。
有人曾用相当写意的语言描述: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
腾讯以注重用户体验著称,张小龙又是腾讯的极致,他把准确的用户需求称为一种“暗流”,要发现这些“暗流”,并用合理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呈现出来。
看似微信在满足用户的交友和沟通需求,但这并非真正的“暗流”。微博、聚会、QQ、婚恋网站,认识新朋友有很多种方式,甚至可以直接提供给用户一个名单。张小龙认为,产品背后真正的需求来自“人性”。他努力探寻“人性”,找到那些真正的用户需求。比如摇一摇,为什么大家乐此不疲?男人为何每天都浪费这么多生物能在这事上,而且很多人还是在做无用功?其实他并没有找到女孩子,这种搭讪的成功率也很低。“它在满足人类内心的孤独感。”他说。
曾有宅男产品经理对“摇一摇”感到负疚,因为这可能让女性用户遭到骚扰,实际上很多女性很享受被搜到被搭讪的感觉。张小龙推荐给产品经理们一本书《女性的缘起》,“如果你们对女性的心理研究不透彻的话,你就损失了一半的用户。”
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观察当下,先观察到那股暗流,再依此设计产品。他极其敏感,半年前,刘乐君和邹浩吃饭时试用一个程序,互碰了一下手机,这个动作被他看到,就想到用一个动作建立一种关系,完成陌生人之间的交友,后来就有了“摇一摇”。
这些灵感来自一番艰难的“进化”,甚至有人说,张小龙是“另一个马化腾”。
准备做QQ邮箱时,“前面一年半快两年是很痛苦的,试了几个路都做不通。”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回忆。当时腾讯急迫地需要一款邮箱产品来对抗MSN的Hotmail,谷歌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Gmail,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疯狂模仿。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用最顶尖的技术做出的是一款既笨重、速度又超慢的产品,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张小龙也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006年底,他们决定放弃之前的思路,转型做一个轻便、精简版本。到2007年春天,解决了速度问题。
随后,一系列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创新陆续出手,QQ邮箱团队在2008年居然发现了400多个创新点,其中一个让QQ邮箱获得广泛口碑的创新是对大容量附件的发送功能,与其它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的附件不同,QQ邮箱将附件容量扩大到1G,这一功能获得许多办公室白领的欢迎。
张小龙此时“升华”了他的产品理念,在邮箱中做了一个幼稚得让人大跌眼镜的功能——漂流瓶,没想到这个功能每天产生几亿次互动。这让张小龙常有冥冥注定之感,就像腾讯广州研发中心墙上那幅画。当时决定在墙上画一片大海,觉得太单调加上一个瓶子,纯属偶然。
“小龙的灵感来自他多年对产品的潜心研究。”曾鸣说这话前一刻钟,张小龙刚刚提到马尔科西姆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他最欣赏其中关于“1万小时定律”,一个人必须经过超过1万小时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
不仅是他,整个团队在邮箱时期就有“1110军令”——阅读1000条用户反馈,阅读100个产品博客、做10个CE(用户调查)——每个产品经理必须遵守。曾鸣说,“这已经是广州研发中心的习惯,其实接触的远远大于这个数量,关注产品多了才能对产品产生感觉。”
微信没有规划,张小龙很坦然:“我不知道半年后要做什么。如果我告诉你有,要警惕我在骗你;或者我的团队在半年内没有任何进步,还停留在半年前的水平。”
后来QQ邮箱做了手机版,一些无线互联网通讯产品开始出现,但都让他觉得不够“爽”。他想做一款自己满意的产品,与管理层一拍即合,马化腾立即同意,并取名“微信”。
张小龙有着更深层次的追求——把产品做成一件艺术品。“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制造能力很强,什么样的产品都能做出来,但我不想互联网也成为像东莞那样的世界制造工厂。”
做邮箱时他曾因为喜欢《蓝莲花》买下版权放在邮箱入口处;现在更进一步,在启动页面放上一张迈克尔·杰克逊的照片,并附上“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或许这是他对微信模仿KIK的批评的回应。他排斥种种“限制”。就像他不刻意区分用户群基于熟人还是陌生人关系,不介意微信“一夜情利器”的评论,仅是提供功能任由用户发挥;有人质疑,3.5版本新增兔斯基表情太过低龄幼稚,他认为既然是美的就没有年龄界限,“兔斯基流行这么多年,一套同等水平的表情不是说做就做得出来的。”
有人说,微信是最神秘的一颗棋子,它的成败甚至决定着腾讯的无线互联网棋局。
这并非凭空猜测。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马化腾用微信向腾讯全体员工送上腾讯的生日问候。其实“小马哥”一直都是微信的忠实体验者,不断使用微信并提出建议,把许多工作从邮箱和ITX搬到微信上。
历史仿佛重演。上一个互联网热潮,当新浪和搜狐忙于门户、网易忙于网游时,腾讯在精心耕作即时通讯,后来QQ横扫千军,后续产品一旦接入这个庞大的用户平台就能一骑绝尘。这次,微信就像PC时代的QQ客户端。它表现更出众,没有依靠任何推广,仅仅口碑相传就迅速达到5000万注册用户。类此战绩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绝无仅有,只有新浪微博曾达到类似水平。
而且,微信争取到了腾讯梦寐以求的高端用户。熊明华说,“微信用户和腾讯以往用户群有明显差别。这对于腾讯来说,是拓展移动互联网和高端用户群方面的里程碑。”
竞争对手必然不愿再错失良机。除了国外已有的KIK、Skype,仅国内就有小米科技的米聊、360的口信等几十种产品。微信、米聊和口信都以熟人间的即时通讯为基础,支持手机通信录导入,在基本功能上很相似,支持点对点聊天和群聊,支持语音聊天、语音和图片。
除了微信,米聊和口信都更倾向与用户的SNS互动,因为他们之前并无用户关系链储备,需要在无线产品上重建。其中米聊推出最早,被视为微信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由来自谷歌和微软的团队打造,其“涂鸦”功能很有特色。最近米聊又发布“米世界”,集合了许多社交小游戏,米聊公关负责人表示:“米世界目的是增强用户互动,为米聊拓展社交属性。”
“用户并不需要两个功能基本上相同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未来只会有一家独大,其余则被边缘化。”有互联网业内人士判断,“不过,如今移动互联网的玩法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小米手机已经上市,通过与米聊、与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捆绑在一起,希望复制苹果“软硬兼施”的成功模式。当然,腾讯也正在研发自己的手机。
但是,和小米、360集中精锐推进米聊、口信相比,微信面临的形势更复杂,腾讯有专门的无线团队,还有手机QQ和由即时通信部门担纲的手机通信录等类似产品布局。在腾讯,手机QQ、浏览器、QQ server等战略地位已经确定。
微信目前还不是腾讯无线互联网的战略型产品,更像是腾讯基因“自我实现”,或者是用户体验的“旗舰店”。
熊明华说,“我们目前要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坦白说,考虑其入口作用还太早。”这可以理解为他对微信的“保护”。从Foxmail被收购起,他就分管这个团队,QQ邮箱在腾讯内部被批评时,他一直坚定地支持他们。产品火爆之后,往往需要承担腾讯其它产品的推广,他曾叫停QQ邮箱所有推广,还跟公司高层达成协议,不允许在QQ邮箱里发一条短信。
现在他对微信的保护更加严密。“他们(微信团队)想做,就放手让他们做。”熊明华说,“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涉具体产品研发,想做什么就给予足够支持。小龙考虑得很全面,当我有新想法,他往往早就想到了,我很少过问。”实际上,无论他还是马化腾、总裁刘炽平都是微信忠实体验者,每隔两三天就会通过微信分享自己的使用感受。
现在很难断定微信能火多久,腾讯的交叉布局正说明无线互联网前景莫测。但微信是其中最具厚望的平台型产品。
在熊明华心目中,一款平台级产品要符合两个标准:第一,用户数,如果不超过亿级,就是失败的;第二,平台可以承载其它功能,会接入许多插件。他说,“微信现有5000万用户,称之为平台还有点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