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观、仁爱观与企业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仁义论文,仁爱论文,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财发身”和“以身发财”
《大学》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句话的意思是:仁者利用财富达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为获取财富的工具。这里的“以财发身”和“以身发财”其实道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财富观。“以财发身”是利用财富完成人生的理想,这里财富是一个媒介,是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一个工具,财富是人的从属。拥有“以财发身”价值观的企业家就会处理好财富与社会的关系。“以身发财”则把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的目标,人变成了财富的工具,成为利益的奴仆。拥有“以身发财”的企业家就会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或铤而走险。“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其实是儒家义利观的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对企业至关重要。
人们往往对儒家文化有所误解,认为儒家只讲仁义不谈利益,其实儒家是义利并重的。“仁义”在儒家那里虽然是头等重要,但是儒家并不反对对“利”的追求,认为“义”和“利”并不冲突,只是对“利”的获取应该符合“义”的原则。《论语》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获取“富和贵”,即利益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违反道义去获取财富,是不可以的,所以儒家认为一定是在遵守道义的情况下去取利。《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义与利的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这些都不是对“利”的排斥,而是主张先义后利,强调“义利并生”,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被中国人奉为财神爷范蠡的故事。范蠡一生中,三次将挣来的财富分给朋友和百姓,分完以后又重新创业,而且在创业中始终以诚信和仁义为经营的出发点,他从来不像一般商家那样精打细算,盘剥敛财,而是对合作者谦和礼让,对待雇工十分慷慨。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于他的诚信和仁义,使他三次千金散尽后很快又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种乐善好施回报社会的善举,使范蠡的经商之道和诚信仁义远近闻名、流传后世。正因为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从而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的商业楷模,史称“商圣”,被后人推崇为能带来财富的财神爷的化身。
范蠡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处理好义利的关系,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看到许多百年企业,几乎都是诚信负责任的企业,都是义利并生的企业。百年企业同仁堂之所以能够三百年牌子不倒,正是源于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和优秀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核心理念: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成就了同仁堂百年品牌。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三鹿奶粉”等就是把利放在了第一位,而把义丢到了脑后,结果看似强大的龙头企业,一夜之间就轰然倒塌。
儒家义利观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绝不是单纯的生产或经商的工具,而是一种经营生产或从事商业活动的社会组织,因此不应当以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的目标。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机器的一个零部件,所以企业本身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身份、一个时代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家一定要肩负责任,这种责任有对社会的回馈,有对人生理想和信仰的坚守,还有对后代作出表率的责任,而不是把获取财富作为终极目标,成为金钱的奴隶。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处理好义利的关系,一定要树立“以财发身”的财富观,在经营企业时,一定要义利并生,不要“以身发财”,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走得更远。
“人管”与“仁管”
西方的管理注重制度和流程,主要是靠严格的制度管理企业,因为制度是人定的,所以西方管理其实更多的是“人管”;中国企业注重的是人情世故和相互和谐平等的文化氛围,所以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仁管”。西方在人性方面是主张性恶论,认为必须用严格的制度与法才能约束人的行为;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给每个人以仁爱和尊重,人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只要把“仁爱观”落实到企业管理中,就会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仁管”是中国化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仁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仁管”的企业一定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它表现在尊重员工上,这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基本关系。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认为,企业经营就是经营人,他曾说“制造松下产品前,先制造松下人”。日本索尼公司的口号则是“要让管理工作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管理工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企业对于员工的充分尊重。尊重爱护员工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以员工为本,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只有充分尊重员工,员工才能尊重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机械化等代替了人的直接劳动,但是这不意味着人要被技术化,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仁爱观”要求企业在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时更多地讲究德性的因素,而不只是发出制度化的命令。不管在孔子还是孟子那里,都倡导“为政以德”,德性的感化力量最强,强调德性其实是尊重员工的人性,“仁爱”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人性化的。
其次,“仁管”的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和满足员工的切身利益。首先,作为一种雇佣关系,“仁爱”体现在为员工提供好的福利,为员工营造一种充满“爱”的工作环境。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企业除了满足员工个人的利益,还应该考虑员工绝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有家庭有人伦关系的存在,员工的利益一定是与其家庭的利益关联在一起的,因此企业有必要对员工的家庭有所体恤。据报道,山东一家企业从2010年起向全体员工的父母每月发数百元的“孝工资”,其中一位负责人很好地概况了“孝工资”的意义:“‘孝工资’是企业替员工表‘孝心’,让员工工作得更‘舒心’,让员工父母更‘放心’,也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一举数得。”孔子曾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是“仁政”的要点。企业在任用员工和安排工作时应当节用人力,有所限度,要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把“仁管”真正落实。
再次,“仁管”的企业文化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论语·雍也》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的企业文化一定能够对员工的才能加以珍惜,并能够让员工充分展现自己,员工在仁爱的企业文化中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单纯地把工作当作赚钱的手段。任何一个企业,如若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和发展,人才是最宝贵的,而只有营造一种仁爱的企业文化并实行仁爱的管理,从物质、精神等多方面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员工有一种参与企业管理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员工才能与企业融为一体。因此,“仁爱”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持久的归属感,不是只把企业当作获取工资的场所,而是把企业当作自己不可失去的生活共同体,从而从根本上关心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仁爱”作为支撑,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便很难得到员工的认同。
最后,“仁爱”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在对外的关系中表现出一种大仁大爱。在对顾客的关系上,企业要赢得顾客的青睐,必须要对顾客有一颗“仁爱”之心,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这样才能真正在竞争中取胜,达到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不能够心慈手软,“仁爱”的企业难免显得迂腐。其实,那些倒闭破产的企业多半都是由于缺少“仁爱”所致。一个企业要想进入市场,但又缺乏“仁爱”之心,不讲奉献,只要索取,不讲义务,只要权力,到头来只能被市场驱逐。市场需要的是有仁爱之心的企业,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企业,“仁爱”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企业在“仁爱观”的指引下实现“仁管”,能够获得强大的软实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