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湖南 娄底 417000
摘要:在我国古代建筑群中,除了紫禁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少数国家统治阶级的建筑保护得较为完善外,灿若星辰的民间古村落建筑群的保存状况则令人堪忧。如何解决现存古村落保留的问题就成了政府和民间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湘中三甲乡古村为例,探讨三甲乡古村民居建筑群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建议。
关键词:民居建筑;三甲古村; 保护与发展
一、三甲乡古村落群现状概况
三甲古村落群位于湖南省涟源市西部偏南位置的三甲乡,一座拥有近800余年雄厚历史文化的古老村落群,是历史文化名村,成名于宋代。现存明清、民国时期的院落、遗址、古迹文物数目繁多,而且分布较为集中。古代的建筑、石雕、木刻、灰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村落的选址靠山背水,四面环山,墨溪横贯东西,境内现存青砖花瓦房50多栋,大多建于中晚清时期,建筑形式多样,木雕艺术极富特色。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园、堂、庄等古民居数十几座。三甲古村保留了规模宏大的世业堂,竹松园、一德庄、树德园、奖嘉山庄等等雕饰精美的建筑群,是三甲古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特征,也是研究价值最高的部分建筑群。此外,多达一百八十多幅楹联散布于上述50余栋青砖花瓦房之中,其文史价值亦值得发掘。可以说,三甲古村是湘中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群落之保留地。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三甲古村落遭到严重破坏,但其根基精髓尚存。古村落的发展历程、先辈兴家立业、苦学成材的动人故事留于民间,这种具有典型梅山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成了典型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重德讲礼、行善有担当的三甲人。
二、三甲古村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代生活方式与环境的矛盾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居民对现代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设施不能满足垃圾存放、沟渠疏通、蚊蝇滋生,安装管线无序杂乱等。另一方面原住居民外出务工或迁出古村落另建新房,导致建筑无人居住。住在古建筑里面的居民对建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应在根本上改善古村落居民的居住环境,吸引鼓励原住居民回村。
(2)保护资金的短缺
在三甲古村保护过程中,虽然当地政府已经着手出台文件,聚集多种保护资金渠道,如政府财政申请,社会古村落保护基金的建立等等,但三甲古村落的修复与维护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建筑的复原修缮和建筑木刻、石雕、堆塑等保护是一个极致到位的工作。不能机器批量化修复,只能以纯手工精细化进行修复。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需要一定的维护费和人工费用。因此三甲古村落需要更多来源的资金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消防安全隐患
我国部分古村落的消亡和消防安全紧密联系。三甲古村落作为湘中地区干栏式与府第式融合的建筑风格,建筑以木材为主,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居民在建筑正堂屋烧柴火做饭,柴烟给建筑环境和建筑构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并存在着严重的消防隐患,很多建筑中灭火器匹配不全,天井中也无必备的水系资源。所以在发掘与保护首要步骤先做好防火工作尤为重要。
(4)法制制度完善
虽然中国对古村落保护开发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制度,但相对于实际问题的客观存在,法律和规定不完善。对于谁保护,谁管理,谁破坏,谁担责的问题法律和规章制度中没有实质性的落实。所以在三甲古村落的保护中存在着很大的漏洞,需要积极推动完善机制并落实,这个需要国家政府干预。
三、三甲古村落群的保护与发展
1.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
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不断提升他们对于家乡和故土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要切实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做好必要的改造。还应积极加强居民的安全保护意识教育,引导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帮助居民理解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有计划有步骤的修复规划设计,宣传鼓励原住居民回迁进入村落保护修复事业中来。让居民成为三甲古村保护的中坚力量,是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2.以可持续保护发展为目标
合理保护一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居民直接受益的一大财富,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以点带面,“圈地”保护
首先,以三甲古村建筑群世业堂、宝塔、阁楼、宗祠建筑为核心的网状分布“圈地”保护方式。向四周辐射构成200-500米左右的保护圈,再以三甲、玉屏为中心,向南延续至大山岭,向东延伸至玉峰贺家岭,向西延伸至丰神山,向北延伸至玉屏峰,面积约12平方公里,进行全域古村落的建筑、环境、文化、民俗、艺术文化等等整体格局的保护和发展。其次,是完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在已有条件得到改善,以发展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为前提。
(2)古建筑群的文化生态修复
三甲古建筑群应结合固态文化和活态文化同时进行保护。固态文化是包括整个形体建筑院落和建筑内部结构、装饰、功能修复以及周边环境现代民居建筑形体关系布局,活态文化是包括现住在建筑里的主体责任人,从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进行相统一。
(3)加强古村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意识
整合三甲乡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旅游景点,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为依托,继承已有的传统文化发扬创新意识,扩大古村落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可以建立高校美术写生基地,目前已有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每年以调研形式进行三甲古建筑写生和艺术考察。
适应三甲古村保护方式为原则
(1)法制规章约束原则
三甲古村的保护现状,原著居民保护意识往往还不够,需要法律制度和规章文件来约束。当地政府带领基层干部制定保护措施、监督方法以及保护细则。建立特定的三甲遗产保护委员会、督查员、保护工会、安全物业以及当地村民的保护协会,能够加强村落保护的执法力度,延缓古村日渐消损的势头。
(2)社会参与保护原则
创立三甲乡遗产保护基金会,在社会中吸取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督查、委员会,对古村落资金流向科学化、透明化管理。把村落打造成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典型。
(3)“修旧如旧”保护原则
古村落建筑群风貌以及建筑构件、石雕、木刻、堆塑、绘画等修复要尽量使风格整体统一,并且要尊重聚落与地形格局原有关系,根据文化价值的体现尽量依据“原建筑、原址、原环境、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做到“守旧如旧,修旧如旧”的原则。
结语
三甲古村落作为湘中地区传承瑰宝,是考察和研究中晚清时期国人生产和生活的活化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使得如何保护和发展三甲古村成为了迫在眉睫。通过科学规划,发挥政府、社会和村民等多方力量,群策群力,我们就能够延续古村文化传承,塑造古村现代新貌,所以,保护好这些文物,对展示三甲人的智慧与力量,凸现三甲深厚的文化底蕴,再现三甲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景观保护——三十年来我国古村落保护反思[J].刘夏蓓.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保护历史古城,就是保护民族文化[N]. 阮仪三.汉中日报. 2010 (003)
[3]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 冯骥才.民间文化论坛.2013(01)
作者简介:龙选君(1984.5—),男,湖南涟源人,硕士,现任教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雕塑、梅山民间美术、景观公共艺术。
论文作者:龙选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4
标签:三甲论文; 古村落论文; 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居民论文; 村落论文; 建筑群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