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中北京制造业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对策论文,制造业论文,机遇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之初,北京正由一个重工业城市逐步向适合首都特点的新经济型城市转变。北京经 济的发展战略已定位于到21世纪中叶把北京市建设成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高度,其都市 国际化、经济服务化、区域一体化和产业轻型化的四化经济发展战略都将对北京制造业的发 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向 集约型的转变,行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工业发 展过渡,制造业面临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化产业向轻化产业调整的影响。②产业布 局调整。由于都市环境及产业轻型化的要求,一些传统的重污染、重工业制造业企业逐步由 北京市迁出,搬入京郊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京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财务 、人才、科技合作等方面将受区域环境的影响。
本文从北京制造业的现状出发,着重从上述两方面影响分析北京制造业所面临的新的机遇 和挑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1 北京制造业企业的现状特征
北京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建材、冶金 、医药、纺织和食品等27种产业的制造业总体,是北京第二产业(2000年占GDP38.7%)的重要 组 成部分。目前,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大型企业集团支柱作用明显,但获利能力还需提高。
北京制造业的结构是大企业主导的格局,大企业虽然数目少,但所占工业总产值却近一半(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1997、1998、1999年分别为44.12%、53.24%、48.76%),特别是大 企业集团对经济具有很大的影响,如1999年共有制造业企业集团24家,占集团总数的48%。 制造业企业集团拥有控股子公司323个,年末从业人数19.1万人,年末总资产716.4亿元,分 别占全部集团总数的45%,40%和36%。
1999年北京市属制造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250.5亿元,比1998年同期增长8%,实现利润6亿 元 ,扭转了1998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然而,从反映企业运行质量的指标来看,制造业平均利 润率仅为2.4%,低于全部集团的3.3%平均利润率,说明北京制造业企业的增值能力仍然比较 低 ,具有明显的初级加工和低附加值特征。
2)工业科技园区方兴未艾,规划市中心区内工业布局有待继续调整。
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郊区和远郊区,有各级工业区(包括工业小区)共200多个;中关村科 技园区下辖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一条环京 高科技产业带,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知名度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
市中心区内仍然有一些污染扰民、能耗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等不适合首都特点的制 造业企业,不仅影响城市环境和市政建设,也造成城区人口过于集中和城区土地资源有效利 用率不高。为建成与首都经济的空间环境条件相吻合的产业布局体系,要坚持有进有退,将 制造业企业研发及营销部门搬入城区,将三环以内耗能大、耗水多、污染扰民的工业企业搬 出去,沿四环建立以环京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龙头,建设辐射分布、规划有序、产业定位合理 的 工业园区和区县产业带,通过调整使之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地位相匹配,实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截止到2000年底,北京市区企业已有92家全部或部分迁移到郊区县各工业区,仅1996、199 7两年间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注册的企业就有总计300亿元的工业产值是在首都以外的地区 实现的。
3)轻工业发展加快,但重工业仍占优势。
当前,尽管有企业迁出北京市,重工业仍在北京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仍 然比轻工业快,重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67.3%上升为1999年的73.13%。
外迁企业的总部均留在北京市,这对规划市中心区经济结构的轻重比例调整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今后大量大力发展轻工业仍是国家政策导向,2000年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
4)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北京制造业中,属于高新技术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制造业企业获得了快速、持续发展, 而属于重工业、劳动密集型及其他传统制造业企业发展较慢。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并行 作用,两种工业力量共同支撑北京经济是北京工业结构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 ,相当于1996年的2倍,年均增速19.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6年 的22.2%上升到2000年的28.9%,提高6.7个百分点。从行业类别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 主体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技术领域看,主要集中在电子与信息领域。
2 北京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北京制造业的新机遇。
北京制造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首都北京——多种功能性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 、经济、行政管理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使北京制造业具有首都优势、人力优势、区位优 势、经济优势、交通信息优势,北京制造业可以利用京都林立的高等院校和众多的科研院所 的科研力量、科技成果、科技资料、专家学者、资深官员等宝贵资源,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 力;经济服务化战略也使政府构建了良好的科技服务机构,多方面保障企业利用好这种资源 ,同时,频繁的国际合作交流和10 000家三资企业、4 000多家跨国公司办事机构,及1 000 多 家的省、市驻京办事处为企业间的国际、国内的商务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区域一体化的工业布局使北京制造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1世纪初,初步形成的高新技 术产业带,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以北京为中心,以周边广大区域为辐射经济区,这给北京 制造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所有制、产业及产品结构更合理、更能充分发挥首都优势、 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并且产业基地和产业带的统一规划,基础设施 的统一建设,行业搬迁选址相对集中有利于制造业行业间的配套和实现规模经济,体现区域 经济的整体优势。
区域经济政策环境良好,降低制造业企业的进入成本。为了引导制造业企业进行合理的企 业 组织的区域配置,政府已经并即将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提供创新服务体系。比如,在财 政政策上的优惠,包括投资、贷款担保、贷款贴息、技术开发投资抵免税、技术开发投资补 贴等。建立中介市场服务体系如市场调查公司、技术咨询公司、科技成果交易公司、知识产 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 更多的工业产业区内的企业同当地大学、科研机构之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的联系。并且还 有良好的区域文化和吸引人才机制。制造业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这些优 惠政策及资源条件来获得长足发展。
2)北京制造业的新挑战。
北京制造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化工业,与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相矛盾。北京制造业经过长期 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及化学工业为雄厚基础的制造业格局,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北京经济 的 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北京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社会供给的主要部分,是出口 创汇的主力和吸纳就业的基地,北京制造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阵痛。放弃业已形成的强大的工 业底子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发展重化工业又与首都的性质和功能发生矛盾,北京的高科 技和信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成为北京经济的支柱力量。
产业布局调整,北京制造业面临新的创业环境。产业布局调整的目的一是为解决首都的环 境污染,污染大的重化工业的过度发展有违于首都性质和功能;二是为资源合理调配,把重 工业推向资源丰富、成本合理的周边地区;三是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营化的思想,引导 制 造业企业进行组织的区域配置,有利于实现行业配套和规模经济。但由此亦引来一些不容忽 视的问题,如新的发展空间综合环境尚不完善——开发区的政策及操作行为在初期还有许多 不规范,可能会造成搬迁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第三产业和生活居住条件相对匮乏,交通运输 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网络市内的优秀人才,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模 式尚不适应工业布局远离市区的规划,如何进行自身的调整、利用环境优势,以降低成本, 获得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制造业企业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3 对策建议
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北京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努力。政府的 宏观调控与环境建设,企业的自我适应与主动求变。
1)政府方面。
①政府应完善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投融资体制。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初期往往缺少资金,而仅 有一项好的技术,要使这些企业能成长起来,政府应有一套良好的体制予以保证。如发展风 险资本和风险投资,即包括提供政府投资和政府贷款,又有吸引私人和社会资本对风险企业 的投资。
②对进入新的产业区的企业提供财政及税收政策上的优惠。比如对于研究和开发技术含量 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系列提供特殊的税率,对新迁入企业在几年内免收和少收基本税赋,并在 土地批租、工商登记、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优惠和扶持。
③加强市场培育。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避免企业间盲目竞争,相互封锁造成的重复建设 ,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引导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 间的技术合作及信息交流,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及法律制度,使市场运作规范化、法制化 。并严格守法,维护市场秩序,以真正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④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园区及工业产业带的生活基础设施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资力度 。为筑巢引凤,吸引科技人才,政府应该加大对包括必要的生活商业区、医院、学校、幼儿 园、娱乐设施及其他生活物业的投资建设及管理,为科技人才在此安家解决后顾之忧。同时 便利的交通设施也有利各方面的发展。
⑤人力资源政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重化工业转型及企业由市区向市郊的搬迁, 势必造成一些职工因企业转型而使原技能不再适用,或者因为无法与企业一起搬向远郊而下 岗失业,政府应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建立以劳务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就业与培训一体化,缓解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 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二是新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企业需要吸纳大量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 而北京的户口壁垒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建立合理的户口管理机制,弱化户口功能 ,在就业、生活等领域消除基于户口的歧视。制订政策对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给予支持和 鼓励。
2)企业方面。
①制造业企业要根据政策导向,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 、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发展的五大行业进行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 ,高新技术产业应以传统产业为依托,充分利用好传统产业的存量以解决其发展资金不足, 并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加强开发能力及适应市场的竞争机制。传统产业分两类, 一类为对北京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主要以内涵式发展为主,一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自身,并推进产业升级;另一类重要性不大的,且不符合首都城 市功能定位的要么用高新技术加以改造,提高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要么向环境 和资源宽松的地区转移。
②根据新的区域产业政策,制造业企业应合理设计企业组织布局,与区域经济优势互补, 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比如一些企业采取产业“空心化”策略,把产业的研究和设计留在北 京,把生产迁移到外地。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组织形式,就是充分利用市区作为 结算、信息、营销、开发、中介服务中心的地理优势以及市郊的科技园区和工业产业带具有 优惠的产业政策、低廉的土地及人力成本等所进行的组织布局设计。
③搬迁的国有制造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级差优势进行土地存量调整,盘活存量,带动 增量;有条件的国有非上市企业可以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权转让金的返还比例,用于搬迁企业 的增资减债或技术改造等;搬迁企业可以利用新工业基地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土地价格推进企 业改制、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品升级换代,带动制造业经济的发展。
④在科技园区及工业产业区,大企业集团可以通过专业化协作、联合化和集中化以及通过 股份制改造,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实施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来形成与主导产业相 关的产业群,或进入新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方面增强了大企业集团的技术、产 品、人才、规模优势。另一方面利用大企业集团的技术、资金、市场、品牌等优势的辐射功 能,带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的优化,并形成与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大集团和 中小企业可以取长补短,降低成本,使大集团集中人力、财力进行高新技术的攻坚创新,并 扩散成熟技术来带动中小企业不同层次的技术转换,实现整个经济的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