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对数学学习中抽象概念和数量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困难。而画图是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基本策略,图形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题中数量关系形象直观地揭示出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
关键词:课堂教学,画图策略,实现“四变”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208-01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困难。画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能够生动地反映难懂的数量关系,能够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因此,适时借助画图展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变抽象为直观
我国数学家张广厚说过:“数学无疑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需要人们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能力。但是也同样需要很强的几何直观能力。抽象思维如果脱离直观,一般是很有限度的。同样,在抽象中如果看不出直观,一般说明还没有把 握住问题的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画图策略,可以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形,把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能使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比较直观,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倍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我先在黑板上的第一行画了两个小三角形,然后在第二 行画了三组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直观地认识到第二行的小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一行小三角形的个数倍,从而建立起了清晰的倍的概念。教学中,用画图的策略把抽象的倍数量关系转化成直观的图形,找到了问题的 本质,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倍”的意义,使问题得到圆满。
二、变被动为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解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如在《平移》一课的教学中,我准备了一个长方形磁板,上课时,把磁板放在黑板中央,让学生先把这个磁板形状画下来,然后让学生按照指定的方向移动磁板,再把移动后的长方形画下来。同学们踊跃走上讲台,都想自己动手试试,在全班学生的热情参与中,我及时引导他们对移动后的图形。
三、变模糊为清晰。
画图操作可以减少繁冗的文字叙述,使比较模糊、不易懂的概念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清晰、具体的事物,有助于学生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完“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后,学生对这两类问题易混淆。教学中,我把这两类题放在一起比较,出示了一组题:小明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书4 天可以看完。如果每天看6 页,几天可以看完?小明4 本书共20 本书要多少元?让学生找出每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比较其异同,同时让学生画图帮助解Q。通过画图比较,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第一道题,是先根据已知“1 量”,这是属于归总的问题。第二道题,是先根据已知总数和数量求出“1 倍的量”,然后根据“1 倍的量”和新的数量求出总数,这是属于归一的问题。通过画图,学生对这两类题的数量关系在“模糊”中“清晰”起来了,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变复杂为简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却不能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而通过画图,可引导他们 找出问题内在的规律,逐步由浅入深,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棵树,教师出示有一条30米长的小路,每隔5米种一棵树,要植几棵数?这是一道典型的“植树问题”的问题解决题,开始大多学生只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结果也不统一,各自的表述互相不理解。于是,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样学生思路被打开了,复杂的问题通过图的化解变得简单,得出: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植树的总棵数=间隔数+1;在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下,植树的总棵数=间隔数-1;在一端种 另一端不种的情况下,植树的总棵数=间隔数。
总之,动手画图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认识事物的开端。教学中,通过画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学会进行抽象思维和有序推理,形成有效的数形结合问题解决策略,实现认 知从“外化”到“内化”过程。
论文作者:陈瑞格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画图论文; 直观论文; 学生论文; 抽象论文; 数量论文; 角形论文; 关系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