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渠道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渠道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的流通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讲,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全部过程;从狭义讲,是指商品转移、运动的具体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流通模式。然而,这只是改革的初步成果,很多方面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需要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一、认清商品流通的基本特征
一定的流通体制和流通方式,总是和一定的经济制度相联系,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特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流通格局改变了计划经济模式,形成了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
(一)商品流通遵循了供求规律。商品流通不受行政制约和地域限制。就卖方而言,哪里需要就往那里卖,就买方而言,哪里有所需的商品,就去那里买,形成自然的供求关系。
(二)商品流通遵循了价值规律。买卖双方都寻求各方能够接受的成交价格,即相对合理价格。就一般商品而言,卖方总是力求将商品送到价格较高处去卖,以便获得较高利润;而买方总是寻求到价格较低处去买,以便获得较好的经营利润。从而实现供求的自行调节,达到供求平衡,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商品流通遵循了时空规律。主要是指实物商品随着买卖双方的成交而转移、让渡所有权的规律,就是说商品总是由生产地流向消费地,由供应处流向需求处,直至实现最终的使用价值。
(四)商品流通遵循了效益规律。主要是指企业在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遵循了“两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在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首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了社会效益。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企业都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因此,购销什么商品,购销多少,去哪里购,销往哪里,均以是否创造效益为标准,努力实现流通和效益的统一。
(五)流通渠道呈现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商品流通渠道受生产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商品交换规律所决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商品流通渠道又具有不稳定性、随机性大的特点。在交易的过程中,买方主要看是否有可供销售和获利的商品,卖方主要看买方是否能及时付清货款,否则,难以成交。这充分体现了利益原则。
(六)商品流向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地理属性。由于生产商品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不同种类商品的流向也不一样。各省(市)的情况也不一样,从吉林省在全国的商流走向看,大量的商品由南方各省(市)流入,少量的商品由北方省(市)流入,形成了由南向北的商品主要流向。
(七)流通企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并举态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大中小型商店全面发展的势头:一是大型综合性百货商场全面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二是商品交易市场已由临时性农村集市,发展成为永久型商品批零交易市场,由单一调剂余缺,发展为承担着资源配置和消费资料供应两大任务;三是连锁超市业的发展,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各种专业店、便民店的出现,方便了人民生活需要,使流通渠道达到细微之处。
(八)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有明显的区别。首先,流通渠道由窄变宽。计划经济时期是单一渠道,固定的流通形式,现在是流通渠道纵横交错、多角化的交换格局;其次,在交易方式上,计划经济时期是批零分开,现在是批零结合,买卖双方协商交易,方法灵活多样;再次,从流通主体看,过去是国有商业一元主体,现在是多元主体并存,形成了多家经商,相互竞争的局面;最后,市场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商品短缺、卖方市场,变成了商品丰富的买方市场。
二、确立目标模式
鉴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流通体制尚不健全、消费水平不够高、消费习惯民族化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在探索商品流通渠道目标模式时,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应该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目标模式。
(一)构建梯次结构、环型辐射、交叉互通的流渠道目标模式。总的说来,就是构建纵横交错、梯次结构、规模各异、大小齐全、配置合理、环型辐射、双向流通的网络模型,即构建一种全方位、多角化的流通渠道体系。具体有以下四类市场环型结构:一是以区域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交通优势为中心,建成全国性环型辐射商品交易市场;二是以中等城市为中心,构建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以本地区为主的商品购销环型辐射网络;三是以县级交易市场为中心,形成县域商品购销环型辐射网络;四是以大中型零售企业为中心,形成力所能及的商品购销环形辐射网络。这里所说的各类市场,只是就规模大小而言,大小市场之间不是给向隶属关系,而是横向交换关系,因而形成了纵横交错、规模各异、平等交易的经济关系。就各类市场的功能而言,都具有配置资源和满足消费需求的功能,只是功能的大小有所区别,从而实现了市场范围的自然划分。
(二)构建职能各异、配套齐全的流通渠道体系。流通渠道是个广义词,涉及各个领域。所以,在构建流通渠道体系时,应全方位考虑,实现宏观体系和微观体系的有机结合。一是构建功能齐全的物资流通渠道体系。主要是构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实物商品交易市场,实现实物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实物商品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构建物资流通渠道体系,应从这两个方面系统构建。二是构建信息流通渠道体系。信息流通渠道体系,主要应包括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两大部分,所谓信息产业,主要是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的制造业;所谓信息服务业,是指以信息技术和设备为手段,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传递,以及提供服务的行业;还包括以印刷文本为主体,提供各种图书、文献、档案及其它资料的服务行业,构建信息流通渠道体系,就是要从这些方面系统发展。三是构建技术流通渠道体系。技术是一种特殊商品,买卖双方成交后,卖方是在一定条件下,向买方转移使用权,而不是转让所有权,这就是技术商品流通的特殊性,构建流通渠道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构建技术流通渠道体系,主要是建立连接卖方和买方的技术商品交易市场,包括常设市场和临时市场;就行业分,可分为工业技术、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市场等;就技术性质分,可分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技术劳务等市场,从而形成技术流通渠道体系。四是构建金融流通渠道体系。构建金融流通渠道体系,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金融流通市场,其中包括货币市场、借贷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从而形成金融流通渠道体系。此外,还应构建人才流通、劳动力流通和文化商品流通渠道体系,形成职能各异,配套齐全的流通网络。
(三)流通方式必须与提高效益相适应。首先,在交易方式上,实行多元自由交易,形成多角化的、纵横交错的交换格局,如厂商之间、商商之间、批零之间、商消之间、厂消之间的自由交换形式等;其次,在物流方式上,要改变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单一方式,实行铁路、公路、海运、空运及其它运输方式并举,以铁路、公路为主的运输方式。在具体运行中,采取哪种运输方式,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速度效益,再次,在商流方式上,要改变单一以银行汇票限期结算的方式,实行由银行汇票、现金和延期付款并举的结算方式,从而形成与提高效益相适应的商流方式。
三、强化流通功能
不断强化商品流通渠道的功能,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流通功能的强弱,主要看市场商品可供量和流通量的多少,市场辐射面的宽窄,以及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弱等方面。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就国内而言,省际之间相比,也有强省和弱省之分。所以,强化流通功能,才能促进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首先,要努力培育流通渠道的源头,增加名优商品可供量。所谓流通渠道的源头,主要是指生产商品的企业。如果没有生产企业或企业缺乏生产名优商品的能力,就缺乏竞争力,无法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分析我国的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以及一些省份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低的直接原因,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质量差、款式旧等造成的。因此,加大生产企业的科技投入,培育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的企业,是促进流通、提高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的关键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其次,要不断完善交易市场的流通功能。交易市场做为商品流通渠道的中间环节,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其功能强弱,直接关系到商品流通渠道能否健康运行。所以,不断完善交易市场的运行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完善吞吐功能,主要是加强设施建设,为交易活动提供足够的条件;二是提高服务水平,主要是提供娱乐、安全保卫、代储代运、维持交易秩序等全方位服务,并不断改善服务态度,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杜绝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以货真价实吸引顾客,从而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增加商品流通量,扩大市场辐射面。
四、规范运行秩序
加强管理,是实现商品流通渠道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要下大力做好。一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机构,解决多头管理,管办不分,部门之间分割权限,导致管理工作无法进行的矛盾,真正实现统一政策,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二是完善法律体系,解决管理无法可依的矛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是实现规范管理的重要条件,应该早日落实。三是明确管理范畴,首先,明确管理流通网络发展规划,实行总量控制,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分段实施,确实解决多头发展,自成格局,供求失衡,效益低下和网点结构、网点布局不合理的矛盾,彻底消除流通网络建设的无政府状态;其次,坚决打击不法经营行为,重点打击缺斤短尺、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欺诈行为,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混入流通领域,维护消费者利益;再次,提倡文明经商,优质服务,使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