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德育方法的创新_青少年教育论文

论青少年德育方法的创新_青少年教育论文

论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的革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青少年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浩浩荡荡的变革,中国社会近20年变化令人瞩目。改革开放、加入WTO、数字化生存等等这些都给新世纪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境下,德育工作不可能再无视社会这个大环境,德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革新德育方法。

一、我国当前青少年德育方法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许多德育方法被引入中国,使中国的学校德育在方法上变得丰富多彩,除了灌输法和榜样法之外,增加了激励法、价值澄清策略、讨论法等更为青少年所认可的方法。但是,在这样的表象背后,当前的德育方法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端仍然令人担忧。

(一)从德育方法的第一层面,即理论层面上来说,德育的认知方法、情感陶冶方法和行为锻炼方法存在着割裂

20世纪德育理论中影响较大的认知学派、价值澄清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都各有各的德育主张。认知学派重视认知发展方法;行为主义学派重视外在环境、行为训练;而价值澄清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则重视情感培养。但这些学派往往把认知方法、情感陶冶方法和行为锻炼方法割裂开来,因而没有根据个体发展的全面性提出全面的德育方法。

(二)从德育方法的第二层面,即方法层面上来说,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化、浅表化

道德灌输还占据着德育方法的主要地位。我们有些德育工作者总是试图以一种单一道德学说去“正面教育”学生,“禁锢”学生思想发展,阻止不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在进行教育时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所讲授的道德理论进行怀疑、提问、思考与比较,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或是否愿意接受,他们只是希望学生接受某种道德规范并依此行事;而并不去培养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和道德判断力。过多地采用单向、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学生缺乏真正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缺少主动思考、讨论和自主选择的空间,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简单、单向的缺乏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和思考的教育,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必然导致德育缺乏实效性。可见,德育的效果评价不在于德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的内容,而在于学生的接受意愿及接受程度。

另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德育也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德育方法被作为一种达到德育过程生动化的手段而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方法的革新

(一)通过交往进行道德教育——理论层面的德育方法革新

认知发展、情感陶冶和行为锻炼相割裂的德育方法,致使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也相应地出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相分离的道德发展状态。通过交往进行德育是社会发展新特点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是促进青少年德育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

交往在德育中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能促进青少年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促进其社会化进程。交往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制约着其发展的目的、方向,青少年要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人,必须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第二,青少年之间的交往能对其品德产生重大影响。如青少年间的竞争能形成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第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都能对青少年的品德产生重大影响,如青少年可以通过和老师的直接对话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也可以观看世界风俗影片来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特点从而学会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第四,交往不仅作用于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领域、道德行为领域,同时也作用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领域,并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发展。

但并非所有的交往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只有正确的交往才能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指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青少年道德品质符合社会规范的前提。个人和社会在本体论上是平等的,但从古至今,没有哪个社会出现社会和个人完全统一、完全和谐的状态,个人和社会总是存在一定的冲突。青少年只有承认这种冲突,认识社会与个人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将社会的规范纳入自己的认知领域,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教育者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与青少年交往。第一,要有平等的观念,充分尊重、理解、信任青少年,使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能够敞开心扉;第二,要正确评价青少年,失去评价会令青少年失去努力的方向,而不正确的评价则会刺伤青少年尚不成熟的心灵。

再次,要指导青少年之间进行正确的交往。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课堂相互作用不仅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的同伴关系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们把课堂上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种:群体合作、群体竞争和个人单干。其中,合作可导致“同伴信任、分享他人成绩、有效信息交流”等积极品质的形成。因此加强合作的交流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要引导青少年进行间接交往。在人类步入全新的“网络信息社会”的今天,通过网络进行间接交往成了交往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网络最大的特点是知识共享,所以通过网络可以丰富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同时网络提供的多媒体教学也使青少年学得更加轻松。但是网络又有很大的隐蔽性,因此网上的资源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在网上占有很大的舞台,所以老师必须进行指导,使青少年能够正确的运用网络这一间接的交往手段。

(二)值得借鉴的几种德育方法——操作层面的德育方法革新

让青少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付诸行动是德育方法革新的当务之急。这里介绍三种有代表性的方法:

1.角色扮演: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们担任各种角色并出场演出,其余的学生观看表演,表演结束后举行讨论,扮演者、观看者和老师分别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发表自己的观点。

角色扮演方法的具体作用:第一,运用戏剧表演来表达人与人之间对角色的不同看法,展现表演者的不同的人生观,并以此来展开相关的主题讨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第二,通过表演来增强学生对他人感情与观点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良好品质。第三,通过表演发现学生在某一情景下可能会发生的反应,以便为学生在该情景下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技能,为管理者制定相关的预案创造了条件。第四,通过表演,使学生在处理人事关系的过程中,增强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社会探究:通过讨论、探索,对社会问题提出正确的判断,包括定向、假设、定义、探索、证明和概括六部分。

社会探究的作用是:第一,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从而获得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经验,形成独立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探究社会知识的技能。第二,通过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共处的能力。第三,通过这种方式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3.社会模拟:模拟社会关系、社会规则和社会生活的活动,与角色扮演相似,但更关注社会内容的再现,要求学生讨论模拟过程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社会模拟的作用是:第一,使学生真实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社会模拟活动中,真正真实地进入、接触、体验、审视社会,从而对社会的了解不再只是学校里教师教的、新闻媒介传播的,更多了一份现实感、真实感以及理解和包容。第二,社会模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社会模拟能磨练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都是非指导性教学法,暗示性大于明示性,克服了灌输的弊病,都强调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调节能力和辨析能力。他们联系了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以内塑的力量形成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同时强调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性,能有效地解决青少年言行不一的道德问题。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能为一般的社会工作者和教师所掌握运用。

标签:;  ;  

论青少年德育方法的创新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