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军事动作影片中国家形象的变化——以《冲出亚马逊》和《红海行动》为例论文_黄灯麾

新世纪军事动作影片中国家形象的变化——以《冲出亚马逊》和《红海行动》为例论文_黄灯麾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要:当今社会,主旋律影视剧是展示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基本载体。新世纪军事动作影片《冲出亚马逊》及《红海行动》表现尤其突出。世纪之初的《冲出亚马逊》 以独立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甘卑微、正义威武、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形象,而新时代的《红海行动》将中国的责任担当、强大自信、正义友善表现的淋漓尽致,向世界正名中国已然完成了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的蜕变。

关键词:冲出亚马逊;红海行动;国家形象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经济腾飞在四十年间画出了一条美妙的“中国曲线”。[1]“国家形象”是指公众对经由媒介传播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外交等方面的认知、评价。有学者认为,“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呈现,一种是无意识的、内在、抽象的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影片中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国民性格和价值观念等;另一种则是有意识的、外在、具象的国家形象,主要指影片中所展示的视听符号和文化元素等等”。[2]自影像艺术产生以来,影视作品对于国家形象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冲出亚马逊》、《红海行动》是中国近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展示国家形象的影视作品。

一、走出国门,《冲出亚马逊》中国家形象的建构

中国的军事电影,自90年代以来,一直都处于风口浪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荣耀:《大决战》、《大进军》等将军事题材电影推向了高峰,伴随着经济腾飞,中国迫切需要走向世界,军事力量、军人形象的展示无疑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八一制片厂在国际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的围剿下突出重围,将机会给予了《冲出亚马逊》,给国内的影视创作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世界眼光之国。中国特种兵走向世界,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赋予军人的机遇,也是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国内到国外的场景跳跃,从中国面孔到欧美面孔的变化,从汉语对话到英语对话的转变,增添了故事的诱人之力,更打开了中国对于世界的目光。新世纪的中国特种兵出国参加训练,在高手如云的对手中脱颖而出,顺利完成任务,令世界刮目相看。这无不映射出一个强大的国家正在崛起,这不仅是一个军事大国,更是未来的军事强国。

不甘卑微之国。地狱般的残酷训练,炎热、潮湿的亚马逊丛林,向人们展示了一群军人面对艰难困苦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毅力,以及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使命感。胡小龙,一个矮个子中国人,出生于优越的家庭却甘愿来到“猎人学校”,一个最艰苦地方去接受最严厉的考验,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输于外国人;王晖,一个患有恐高症的军人,面对自己害怕的跳伞毅然下落,展示出中国军人的魄力与勇敢。“猎人学校”的降国旗法则更是鲜明的将一个国家的形象提到了台面上,士兵的表现即是国家的实力的展现,“本来只是训练的主题,被注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3]

正义威武之国。整个影片讲述的就是中国特种兵在环境的磨砺和心灵抗争中成长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流露出不屈的、正义的、刚强的民族觉醒的力量,在故事的后半段,伴随着特种兵训练接近尾声,胡小龙和王晖身上所具有的坚毅正直的品质感染了甚至影响到周围的人,教官和战友改变了对于他们看法,开始重新审视起来自中国的两名特种兵乃至于重新审视期这个国家。在影片结尾,一次实习中所有士兵被抓获,遭受毒打,王晖宁死不屈与之反抗,这种精神在最后王晖孤身潜入匪巢,救出教官女儿,把毒贩一网打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奔向世界,《红海行动》中国家形象的建构

《红海行动》将现实中的援非及撤侨事件艺术地搬上荧幕,多次经典战役以及矛盾冲突将一个崛起中的中国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部电影无疑成为新时代中国崛起的隐喻和中国梦的集体表达。

责任担当之国。《红海行动》开篇同《战狼2》一样,聚焦到海上维权,从而自然地引入到故事的主角——蛟龙突击队。动乱爆发后,中国军方表示:务必使中国工人和侨民安全撤离,突击队队员各显身手深入虎穴,拯救侨民同胞、难民和外国朋友,彰显了中国式英雄的责任和担当。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突击队员身上的责任在战乱和转移中无形的发生了变化,从一个中国侨民都不能落下到尽力解救更多的受难者,直到最后的抢夺黄饼,凭着军人的责任,坚持到最后,圆满完成任务,这映射出的不仅是中国军人的力量,更是国家形象的展示。

强大自信之国。国家的军事力量是维系国家安全必备要素,更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海行动》无疑是一部“振军魂,扬国威”的军事影片,军事方面的体现不是简单粗暴地“秀肌肉”,影片动用了航母、导弹驱逐舰、坦克、无人机等传统电影中罕见的超重型军事装备,这种设计使军事元素贯穿全片,展示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勇者无畏,强者无敌”的台词,将一个军事强国形象推至高潮。其次体现在对全能、智慧、团结、坚毅中国军人队伍的直观呈现。从开飞机到开坦克,从跳伞到潜伏,从狙击到反狙击,几乎无所不能,在蛟龙突击队身上,不仅彰显了英雄主义,更彰显了中国崛起后的实力与自信。

正义友善之国,《红海行动》的重要情节始终贯穿着正义和友善这一核心精神和价值。就“正义”而言,片头对于海盗的围追堵截,誓不放过任何一个骚扰我国领土和侵犯我国公民合法权益的敌人。片中在市区同反动武装的军事对决,在转移过程中荒漠绝地求生的挣扎,在人质营里潜伏伪装,在反叛军多方势力交易时出手堵截,这都是出于中国军人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对正义的维护义不容辞。对于“友善”而言,影片中多个情节表现出中国人与非洲同胞的友好相处,亲如家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舍命解救被武装分子威胁的人肉炸弹的父亲;荒漠中炸弹遇袭不顾个人安危对公交车上伤亡难民的解治;小镇上与敌人留下做饭的活口的妇女儿童和睦相处,无一不彰显出中国友善互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映射了现实中中非友好的国际关系。

三、从《冲出亚马逊》到《红海行动》看国家形象建构的变化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的话,总书记以诗显志,彰显的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自信与气质。同样,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能在《冲出亚马逊》和《红海行动》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主旋律影视以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全社会普通大众走向进取和创新之路,展示一个复兴大国的形象。”[4]《冲出亚马逊》与《红海行动》两部军事动作影片分别立足于中国特种兵远赴国际猎人学校训练以及也门撤侨两个历史真实事件,从影视作品角度、军事动作电影题材入手,将新世纪中国军人力量、军人形象直观地摆在了世界舞台上。

(一)个体人格塑造向国家形象上升的转化

“个体人格的进步与国家形象的上升是成正比的。”[5]结合剧中人物命运的发展,会使得荧幕上的国家形象有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冲出亚马逊》中胡小龙用优秀的中国军人品质征服教官,用中国功夫战胜迈克尔,顶住水枪的冲击后获得新的靴子并得到了教官的肯定;《红海行动》中观察员李懂下意识的躲避子弹,庄羽自我怀疑,说自己没资格当蛟龙,徐宏、陆琛看着满车的断肢,会不知所措,会把带着婚戒的断指接上手掌;石头怕疼,兜里一直揣着糖果等,保留了军事原有的铁血、刚强的味道,也溢出了许多细腻感人的情结。

(二)文化形象与商业品格的共同开发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媒介艺术,其文化性需要以观众的市场反应为基础,以先进的文化导向为支撑。”[6]这一点无论是从口碑还是票房上都能够明显反映。《冲出亚马逊》作为新世纪之初的军事动作电影代表无疑将中国的军事动作电影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红海行动》以豆瓣8.3的评分,36.48亿票房的总成绩证明了中国军事动作电影的成熟,向人民群众和海内外观众传递中国新的形象、新的面貌。

(三)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的共同追求

《冲出亚马逊》中,中国军人代表国家走出国门竞技角逐,而《红海行动》是中国军队代表国家走向世界拯救国民甚至于拯救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惊人能力。《冲出亚马逊》告诉了观众,中国有能力走出国门与世界强国一起训练和比赛,并在军事强国中夺得一席之地,而《红海行动》则显得更加老练与成熟,不论是作战技巧、军事装备、军人个人的能力与素质都接近或者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他们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国际形象的大跨越。

四、结束语

综上,《冲出亚马逊》与《红海行动》两部军事题材的大片不仅传播了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价值取向,而且塑造了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民族精神颓废、文化价值缺失、英雄主义不存的当代显得弥足珍贵。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冲出亚马逊》流露出的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新的国家的形象面貌,为世界擦亮眼睛重新审视这个伟大的民族;《红海行动》则是以一种成熟老练的气度主动参与、融入到国际合作乃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然而,“国家形象的建构既要表达崛起的强势,也要内敛、中和,韬光养晦。电影可以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国家意识,但更要有全人类意识、世界情怀和共同价值观。国家形象是凝聚全世界目光的”[3]真心希望,国产军事电影能够吸收《冲出亚马逊》、《红海行动》之长,并扬其长,将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加成熟的表现在影视作品中,以全新的、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国家。

参考文献

[1]闫玉清.影像的品格[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2]中国银幕上的非洲:问题与反思[J].张勇.当代电影.2018(10)

[3]《红海行动》:“新主流大片”的叙事表达[J].张邱平.长江丛刊.2018(24)

[4]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J].谢晋.电影评介.1988(04)

[5]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军事电影态势随想[J].张东.当代电影.2002(01)

[6]饶朔光.关于当前电影创作的思考[J].当代电影.1998(01)

[7]林婧婧.从“主旋律”到“主流”——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创作二十年(1987—2007)[J].大舞台.2011(04)

[8]李鹏.论好莱坞大片模式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结合——以《红海行动》为例[J].出版广角.2018(08)

[9]孟宁馨.从“建国三部曲”系列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狂欢化[J].文教资料.2017(Z2)

[10]当前电影产业格局中的中国军事电影:挑战与前瞻[J].詹庆生.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03)

[11]新主流电影传播的主体构建——以《湄公河行动》为例[J].刘宏毅,侯涵博.新闻与写作.2016(12)

[12]论国产新主流电影的艺术价值表达[J].肖罕.才智.2016(36)

[13]国产新主流电影的核心价值表达[J].葛慎海.电影文学.2016(18)

[14]我国军事题材影视火爆原因探析——以《战狼2》为例[J].张英敏,陈明.传播与版权.2018(02).

作者简介:黄灯麾(1996-),男,湖北恩施人,湖北文理学院2016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论文作者:黄灯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新世纪军事动作影片中国家形象的变化——以《冲出亚马逊》和《红海行动》为例论文_黄灯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