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秩序论文,和谐论文,国际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建立“和谐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和谐世界”反映了中国对新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和谐世界”所提出的目标和展示出的观念使之超越了西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三种主要国际秩序范式,成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共同意愿的国际秩序新构想和新范式。本文试图从分析“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的内涵入手,通过比较“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与上述三种西方国际秩序范式在目标追求、理论内涵和实践方面的差异,探讨“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对西方三种国际秩序范式的超越之处。
一、“和谐世界”:新时期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所谓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之间围绕某种目标,依据某种观念或理念,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序的运行机制或实践准则。① 建立和平稳定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明确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丰富和充实了这一主张。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此后,中国领导人又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大力倡导建立“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新构想已成为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国际战略的重要目标。作为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念,“和谐世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的层次。
从追求的目标看,“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主要有三方面的关注。第一,共同安全。胡锦涛指出,“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②。因此,各国应携手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实现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第二,共同发展。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发展不应只是局限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发展,而应表现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二是鉴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整体发展中相对滞后,发展首先应该体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谐世界”突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际社会一道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第三,和谐相处。“和谐世界”主张,“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③ 总之,文明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从行为观念看,“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蕴含了三种建设世界秩序的新观念,正是这些新观念夯实了“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其一,新安全观。它的宗旨是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胡锦涛指出,为了建设“和谐世界”,我们要“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④ 所谓互信,是指各国应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经常就各自安全防务政策以及重大行动展开对话与相互通报;互利,是指各国应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在维护和实现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平等,是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协作,是指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隐患,防止战争和冲突的发生。⑤ 其二,互利合作观。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目标,就必须将互利与合作视作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原则。其三,文明包容观。要尊重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现实,提倡不同文明间相互包容。在当代国际政治环境下尤其要重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所有国家都应具有平等参与国际社会的权利,都应获得平等的安全利益和发展机会。
从运行机制或实践准则看,“和谐世界”倡导:其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为此,国际社会应依据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其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联合国应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国际社会“应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应加强全球能源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充足、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环境;应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努力普及全民教育,实现男女平等,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增加援助,减免债务。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发展,广泛开展南南合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⑥ 其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胡锦涛提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⑦
二、“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
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秩序问题历来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围绕国际秩序的构建,西方学者提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范式、自由主义范式和建构主义范式。每一种范式都提出了降低无政府状态程度、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的构想和思路。表面上看,“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同这三种西方国际秩序范式所追求的目标有相似之处,都将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以及国际秩序的有序运行作为努力的方向。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国际秩序新构想,“和谐世界”在目标设定的广度和理论思考的深度上大大超越了前三种理论范式的视野,将国际秩序的境界提升到前三种范式所无法企及的新高度。
首先,“和谐世界”不是局限于维护个别大国的安全,而是关注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的普遍安全。现实主义范式的核心概念是权力,认为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权力争夺和斗争是国际政治常态。要实现国际社会的有序运行,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必须立足于权力政治的逻辑探寻世界秩序构建的思路,以权力为中心安排世界秩序的基本结构。单极霸权模式认为,单极霸权国的存在不仅给世界带来秩序与稳定,而且还提供了和平与安全。奥根斯基曾提出,单极霸权所拥有的巨大实力“增加了和平的机会,因为强大的一方根本没有必要通过战争去得到它想要得到的东西,而权力弱小的一方企图通过战争达到目的的做法也显然是愚笨的”。⑧ 而权力均势模式则认为,均势有助于实现和平、稳定和安全。在摩根索看来,权力均势是维持和平的有效手段和主权国家间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⑨ 沃尔兹也相信,“各国安危系于均势”⑩。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制度和机制等非权力因素,认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相互依赖与合作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际秩序的建设应该主要依赖国际制度和机制。新自由制度主义还把国际制度理解为维护国际和平、防止世界动荡的重要保证。由于国际制度能够提供交往的信息、降低国际合作的成本、增加合作的可信度、确保各国间对未来国家行为的未定预期,所以奥伦·扬认为,国际制度可以使世界秩序的行为主体和整个国际社会处于一种可循的、有序的状态。(11) 建构主义范式则认为,国际政治结构不是单纯取决于物质力量,而是主要取决于建构在物质基础上的文化与观念。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在互动实践中认知的产物,国家的不同互动创造了不同的无政府逻辑。(12) 改变无政府状态的关键在于培养国家彼此间共享的文化观念。
但是,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这两种国际秩序范式都以大国为关注重点,前者关注大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较量,后者推崇的国际制度体现的依然是大国尤其是霸权国家的意愿,二者都没有对所有国家的安全利益予以全面的关注。建构主义范式虽然触及普遍安全问题,但其提出的建立多元安全共同体的方案明显带有超脱现实的乌托邦色彩。而“和谐世界”将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的普遍安全确立为自己的目标,将安全范围由少数大国的安全扩展至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安全。这不仅大大拓展了国际秩序理论建设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现实需求。
其次,“和谐世界”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纳入视野,倡导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的普遍发展。西方三种理论范式都重视从和平与安全视角提出国际秩序的建设方案,但都忽视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对于国际秩序建设的意义。依据上述三种方案建立的国际秩序即便在短期内能够成型,但由于它们要么忽视了导致国际秩序动荡的深层经济动因,要么对经济根源关注的方向存在偏差,这样的国际秩序很难实现持久的稳定。与西方的国际秩序范式不同,“和谐世界”大力倡导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的普遍发展,并将追求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视作国际秩序构建的关键。其依据不仅在于“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各国只有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大潮中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且,发展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13) 这种对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的关注,突破了三种西方国际秩序范式单纯从政治领域寻找国际和平与稳定动因的局限,将国际秩序从单纯的政治领域延伸至经济领域,抓住国际经济秩序乃至国际政治秩序建设的关键所在,从而更加深入、准确地揭示国际社会安全稳定的根源。
再次,“和谐世界”倡导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包容和共同发展,否定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上述三种西方国际秩序范式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背景就是西方文明中心论,这一论调事实上将西方文明凌驾于世界其他文明之上,刻意强调文明之间不平等、不相容的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特征,其根本意图在于维护西方文明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强调权力、制度还是观念,西方三种范式都是立足西方文明中心论提出改造世界的方案。现实主义的单极霸权模式强调建立西方个别大国主导下的霸权秩序,均势模式也是以西方少数列强之间力量关系组合为分析背景;自由主义所强调的价值观和制度模式无疑是以西方的价值和制度模式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所强调的观念也没有超出西方文明的范畴。而“和谐世界”提倡各种文明间平等、对话、交流和互补,主张建立多样、包容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其基本前提就是承认和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否定文明的单一性和西方文明中心论。这也是“和谐世界”新构想与前述三种范式最本质的区别。
从“和谐世界”的目标定位中不难发现,它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秩序新构想。第一,普世性。西方国际秩序范式大多立足于自身的国际地位、文化背景和现实利益,其理论主张并不具有普世性。现实主义范式所强调的权力政治游戏规则只有利于权力优势者而不是弱势者;自由主义重视以制度建立秩序,但制度的制定者、修订者、裁判者仍然是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国家而不是弱小国家;建构主义倡导以观念构建国际秩序,但观念的主导者仍是国际政治中的强国。中国是“和谐世界”构想的提出者,但它所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并不局限于满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现实需求,而是将整个国际社会纳入自己的视野,以建立有利于整个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理想的国际秩序为追求,以关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安全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为着力点,试图提出符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看法和主张。
第二,公正、合理性。民主与公正是任何理想的国际秩序的必然要求,“和谐世界”也不例外。“和谐世界”强调共同安全,兼顾了所有国家的安全利益需求;它强调国际社会应该实现共同发展,尤其应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这表明,“和谐世界”构想不仅以公平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国的发展问题,而且根据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突出、发展需求紧迫、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不均等的现实,积极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文明间关系问题上,“和谐世界”将各文明之间的地位平等作为前提,将文明间对话和相互借鉴当作文明间关系的基本模式,将实现文明间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当作“和谐世界”的最终目标,体现的也是西方三种国际秩序范式所忽视的、公正与合理的价值追求。
第三,现实性。单纯从目标看,“和谐世界”所要实现的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理想的国际秩序状态,它的确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和愿望。但与西方国际秩序范式不同,“和谐世界”不单纯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更是一种牢牢立足于当代国际政治现实的新思路。比如,“和谐世界”着眼于发展谈和平与安全,不仅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注重把握住国际社会的普遍追求和共同愿望,而且从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认识安全的意义,这使得“和谐世界”新构想获得了西方国际秩序范式所不具备的现实根基。在实现和平与安全的途径上,“和谐世界”构想提出,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对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强行干涉一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加强反恐合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应该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核扩散,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在倡导多边安全合作具体途径上,“和谐世界”新构想还提出,“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切实遵循。安理会作为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专门机构,其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权威必须得到切实维护”。(14) 为此,新构想还提出关于联合国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可操作性建议。
三、“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范式
“和谐世界”国际秩序构想的提出是国际秩序理论发展中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它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新型国际秩序的图景以及实现这一图景的具体途径,而且提出了一种有别于西方国际秩序的新范式。与西方国际秩序范式立足于单一理论范畴、将目光局限于某一领域的做法不同,“和谐世界”范式由安全、发展与和谐三个关键概念所组成,它关注三个层次不断递进的目标。其内在逻辑关系是:通过共同安全实现持久和平稳定,创设国际秩序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通过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既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的利益需求,又促进全球安全威胁根源的消除,为国际秩序的有序运行提供保障;通过开放包容实现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实现国际秩序的公正与合理。其中,共同安全是基本目标,共同发展是关键目标,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即和谐世界是最终目标。由于“和谐世界”以新安全观、互利合作观和文明包容观为支撑,提出了一整套国际秩序建设的理论创见和现实途径,这一新范式的提出为解决上述三种西方国际秩序范式所无法解决的安全困境问题、国际秩序的持久和平稳定问题以及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问题等三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新安全观有助于缓解国家间的安全困境。所谓安全困境是指一国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15) 它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安全关系的痼疾,是影响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上述三种西方国际秩序范式都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安全困境的现实可行的思路。现实主义的单极霸权模式将霸权国的安全利益置于他国之上,其结果只能加剧国际体系中原本存在的安全困境。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模式试图通过解释经济合作来说明国际制度对于国际秩序建立的意义,但它刻意回避了国际安全、战争与和平等问题,更没有提出解决安全困境问题的具体思路。建构主义寄希望于建立观念高度内化的安全共同体以解决安全困境,但对于如何建立这样的共同体并没有给出现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而新安全观强调安全来自互信,抓住了国家间产生纷争和冲突的主要根源。一旦建立起互信,国家之间就可以在安全问题上达成有效协调。即使没有强制性规则的制约,各国也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国家有可能将争取安全的途径由谋求权力的扩张转向增进彼此间的互信,这无疑会降低国家间因权力竞争而引发冲突的几率和程度,从而使安全困境得以缓解。同时,新安全观强调安全共享,将国家间的安全关系视为“你之所得即我之所得”的正和博弈,而不是“你之所得即为我之所失”的零和博弈关系。这样,一国安全的增加就不会引发他国的安全压力,促使他国采取导致安全困境恶化的举动。此外,新安全观强调通过“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加强多边安全合作。多边主义安全安排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降低无政府状态的活动机制,制约国家完全利己和不负责任的行为,防止成员国的单边主义或双边主义倾向加剧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与双边主义军事同盟的针对性和排他性不同,多边主义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由于没有明确的针对目标,行为体之间逐渐淡化对武力手段解决分歧的重视和推崇,并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协商等非军事手段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误解和分歧,有助于避免国际社会陷入无休止的安全争夺和恶性循环的安全困境。
其次,互利合作观有助于建立持久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西方三种范式都没有找到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稳定的根本途径。现实主义范式把建立某种权力结构和关系当作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关键。而事实上,建立单极霸权并不能带来世界的长期稳定,因为霸权国首要关注的不是稳定而是如何谋取更多的利益,一旦利益受到严重挑战,霸权国往往会率先破坏自己主导的体系的规则和秩序。均势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稳定国际秩序的功能,但均势自身存在不确定性、非现实性和功能性不足,维持均势本身就是困难的。(16) 自由主义范式对国际秩序形成的物质基础关注不够,而离开权力的背景和依托,国际制度和机制便无法担负维护国际秩序持久和平稳定的重任。建构主义范式明显夸大了观念和文化等非物质因素的作用。其实,物质层面的动因才是国际秩序能否稳定的关键所在。何况,建构主义寄希望于观念结构逐步从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发展至康德文化,来实现持久和平与秩序稳定,但这种“乌托邦的期望在实践中几乎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17) 与西方的国际秩序范式不同,“和谐世界”的互利合作观抓住了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了影响国际秩序持久稳定问题的经济根源。互利合作观认为,国际秩序能否持久稳定关键取决于能否实现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诸多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正是由于发展上面临难题,发展中国家始终无法在政治上取得与发达国家平等的地位,也无法在安全上获得应有的保障。这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发展不平等和不均衡所产生的政治和经济差距的长期存在,势必加剧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不满,进而影响国际秩序的持久稳定。同时,由于不能实现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和国际政治地位难以实现大幅度提升,这在客观上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制约。可见,发展机会不平等、发展水平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国际秩序持久稳定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最后,文明包容观有助于实现国际秩序的公正与合理。国际秩序是否公正、合理既关系到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也关系到国际秩序的品质。国际秩序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在政治上表现为国家间地位的平等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安全上表现为各国获得平等的安全利益,在经济上表现为国际社会成员能够拥有共同发展的机会。但西方三种范式都没有将公正与合理当作国际秩序的价值追求。现实主义范式以权力排列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事实上否定了国家间地位的平等以及国际关系民主化。自由主义范式把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众多低位政治事务看作世界秩序建设的重要方面,重视以国际制度和机制实现人类平等、自由和富裕等目标,但它既没有在理论上系统提出实现国际秩序公正、合理的主张,也没有提出可以在实践中操作的具体良策。建构主义范式强调形成集体认同和观念共识对于国际秩序建设的意义,但它忽视了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的均衡发展,也没有对安全共同体内国家间如何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做出回答。而“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其一,文明包容观倡导各文明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对于实现国家间政治地位的平等具有积极意义。依据文明包容观指导国际关系实践,不仅要求隶属于西方文明的发达国家抛弃西方文明中心论,切实尊重其他文明对人类进步的贡献,以平等姿态处理与其他文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平和心态看待非西方文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而且要求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抛弃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处理国际关系的冷战思维,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在政治地位上的完全平等。其二,文明包容观倡导各文明间的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只要文明之间以包容的态度和谐相处,国际间的冲突和纷争就会减少,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就会随之改善,在经济上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可能性就会加大。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调整或完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机会就会增加。其三,文明包容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发展模式。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各国相互尊重,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促进国家间和平共处;反对单边主义,提倡和推进多边主义,重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维护国际正义和道义;要求国家之间平等相待,放弃以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有助于国家间形成通过对话和协商处理彼此间分歧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主张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有助于各国实现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总之,“和谐世界”所提出的共同安全、共同发展与和谐相处的目标和展示出的新安全观、互利合作观和文明包容观等新观念,以及它所提出的解决国际秩序建设中三大难题的思路,已经使它超越了上述三种西方国际秩序范式,成为一种崭新的国际秩序构想和范式。而且,“和谐世界”构想的普世性、公正合理性、现实性特征使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有理由成为指导当今国际秩序建设和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理论构想。更重要的是,“和谐世界”构想和范式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西方国际秩序话语体系和思想观念,表达了一种关注全球问题和人类未来的非西方式理论思考和实践思路。因此,“和谐世界”构想和范式无疑会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第44页。
②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③《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④《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⑤“第五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开幕,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在会上发言”,《新华月报》,2002年第10期,第68页。
⑥《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⑦《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⑧A.F.K.Organski,World Politics,New York:Knopf,1968,p.293.
⑨[美]汉斯·J·摩根索著,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29页。
⑩Kenneth Waltz,Man,The State,and War:A Theoretical Analy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p.221.
(11)Oran Yang,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Building Regimes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p.13.
(12)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3-387页。
(13)《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14)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15)John Herz,"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2( 2) 1950.转引自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eds.,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97.
(16)[美]汉斯·J·摩根索著,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国家间政治》,第260-261页。
(17)Robert Cox,Production,Power,and World Order:Social Forces in the Making of World Hist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p.393.
标签:国际政治论文; 国际秩序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范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