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死患者伴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分析论文_庞瑞

庞瑞(商丘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梗死患者伴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具体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4 年7 月~ 2015 年9 月我院60 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病情分成两组。30 例脑部无出血患者为无出血组,30 例伴脑微出血患者为微出血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检测指标以及预后生活质量。结果:微出血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肾上腺素(AD)、丙二醛(MDA)以及血清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且微出血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生理检测水平与脑部微出血情况密切相关,是诱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预后质量,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干预措施。

【关键词】脑梗死;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干预措施【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87-02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危重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患者脑部血液的正常供应出现障碍,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最终产生脑部组织病变和坏死[1]。

本研究就脑梗死患者伴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具体预防干预措施进行统计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7 月~ 2015 年9 月我院脑梗死患者60 例,根据其病情分为两组,每组各30 例。其中,无出血组患者中有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3-88 岁,平均年龄(65.06±5.93)岁;微出血组患者中有男15 例,女15 例,年龄45-89 岁,平均年龄(63.12±5.8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不明显(P > 0.05),具有可对比的价值。

1.2 方法 (1)分别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液5ml,将血液采集的样本放置于德国Sigma3-30K 离心机上,进行血清分离处理。(2)患者的血液采集样本在离心机中以5000r/min 的速率运行15min 以后,再应用ELISA 的试剂盒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生化检测。(3)由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将两组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肾上腺素(AD)、丙二醛(MDA)以及血清皮质醇(Cor)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4)给予两组患者脑部保护剂以及脱水治疗,并取0.5g 血栓通针(广西梧州制药(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5225020Z6)溶于250ml 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方式治疗,1 次/d。(5)给予患者100mg/d 阿司匹林(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3177)进行口服治疗。

1.3 疗效评价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肾上腺素(AD)、丙二醛(MDA)以及血清皮质醇(Cor)等生理检测指标水平以及预后生活质量。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语言能力、肢体能力、自理能力,各项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进行数据处理,患者血清中Ang- Ⅱ、AD、MDA 以及Cor 指标水平、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等数据采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配合t 进行校验。研究中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数(%)表示,并配合X2 进行校验,P <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检测水平的比较 微出血组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肾上腺素(AD)、丙二醛(MDA)以及血清皮质醇(Cor)指标水平均明显比无出血组患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检测水平的比较(X±S)

3 讨论脑部微出血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脑梗死并发症[2]。主要是由于患者由于脑部组织发生梗死、病变,致使脑部微小血管壁出现严重损伤,患者微血管中的血液通过血管壁渗漏的一种临床症状[3]。

脑梗死并发脑部微出血病情急促、凶险,患者一旦患病,会出现昏迷、休克以及脑部大出血等严重症状,具有非常高的致残和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4]。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脑部微出血症状与生理检测指标水平密切相关,是诱发患者脑部微出血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可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5]。与此同时,脑梗死伴脑部微出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需要积极给予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以确保患者能够快速、顺利康复[6]。

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出血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肾上腺素(AD)、丙二醛(MDA)以及血清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脑梗死患者生理检测水平与脑部微出血情况密切相关,是诱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可以为实际临床病情提供诊断依据;干预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治疗后后,患者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改善,且微出血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脑部微出血症状会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应该采取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脑部微出血情况与生理检测指标水平密切相关,是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干预措施,确保患者能够快速康复,保障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 李丽,王天亮. 老年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TOAST 分型及预后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4):1965-1968.[2] 孙其孟,张小宁,马建华. 维吾尔族与汉族伴代谢综合征的脑梗死患者TOAST 分型情况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984-986.[3] 任善玲,高永哲,徐艳,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5):39-43.[4] 阮玉山,廖兴胜,卢桂花,等. 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77-79.[5] 刘军贤,王志东,黄润霞. 缺血性脑血管病并脑微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认知功能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3-6.[6] 周代星,严丽,谢翠红. 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3):21-23.

论文作者:庞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老年脑梗死患者伴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分析论文_庞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