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和“无畏”_历史论文

“无畏”和“无畏”_历史论文

“无所畏”与“有所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无所畏”与“有所畏”,说白了就是“怕”与“不怕”。据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外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官,虽眼见爱鸟死去,太宗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而宋太祖则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词犀利。太祖不听,并且弹弓打掉史官的两颗牙齿,史官也不甘示弱,说要把这件事情写到正史中去。这时太祖有点怕了,忙向史官赔罪。无论唐太宗怕谏官,还是宋太祖畏史官,他们想到的是同一句话:“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二人最终能成就一番伟业,也都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宋史·贾谊》记载,为官从政有“五畏”:“一曰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二曰政事苟且,且官人不任其责;三曰经费不足,而生财不得其道;四曰人才废缺,而教善不得方;五曰刑赏失中,而心不知所向。”前贤醒言,当以为戒。然而最近报载:从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我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61917件,结案84276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46150人,其中开除党籍137711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37790人。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县(处)级干部28996人,厅(局)级干部2422人,省(部)级干部98人。随着一批批腐败分子的落马,让人们看到我党在加强改进党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在人们额手称庆的同时,也不免扼腕叹息:在党中央关于廉政自律早就三令五申的情况之下,为什么腐败分子仍然会“前仆后继”?说白了,这些落马贪官,大都是“无所畏”,放弃自律,放弃约束。他们中很有一些是从一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的,也曾毫不例外地经受过认真的选拔和严格的考验,也曾有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卓越的贡献,按理说来之不易。可他们不懂得珍惜,忘乎所以而为所欲为,把“有所畏”变成了“无所畏”。忘却了任弼时同志当年那著名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于是贪婪起来,腐化起来,终于在纸醉金迷中温柔香梦中落马。

为官“有所畏”说到底是一种勤政意识。法律上有渎职罪,就是当官不尽职尽责,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就会受到法律追究,“行头”难保。树立“有所畏”的勤政意识,就会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对得起党和人民,是否给群众办了好事,是否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就会时刻反省自己,是否牢记宗旨、勤政为民,是否做了有害于人民的事。为官者有所怕,才能兢兢业业;有所惧,方可勤勤恳恳。有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官员们就不敢为政不勤、敷衍塞责;就不敢狂吹乱食,腐化糜烂;就不敢结党营私,任人惟亲。

由此可见,为官“有所畏”也是一种自律意识,不管是谁。

标签:;  ;  

“无畏”和“无畏”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