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_档案数字化论文

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_档案数字化论文

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论文,媒体论文,时代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5)01-0151-0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的概念已经从新闻传媒业的媒体实践,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作为人类共同记忆的档案信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覆盖面最大、受众面最广、媒介手段最全的全媒体时代,该如何开发与传播档案信息,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全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全媒体概念的提出,最早来自国内传媒界应对媒介融合的传播实践。2008年,“烟台日报”在全国首创“全媒体新闻中心”,同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网对奥运会实行全媒体转播和报道,年底,出版行业开始掀起“全媒体出版”热潮。2009年,“全媒体”进入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视野,全媒体的概念内涵也逐渐厘清,从运营模式层面来看,全媒体主要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1]从传播形态层面来看,全媒体具体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2]综上所述,全媒体是以信息数字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各种媒介深度融合的媒介传播形态。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形态的深度融合,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思考全媒体给档案信息带来的变革,首先要厘清这一全新时代的特征。具体来说,全媒体时代有以下一些特征:融合性、开放性、数字化和个性化。

      (一)融合性

      融合性是全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征,融合包括传播技术的融合与传播方式的融合。传播技术的融合首先体现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传播载体的融合上,也体现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融合上,还包括广播电视网、通信网和互联网等传播渠道和终端的融合。全媒体时代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在内容和运营的融合创造了新的媒介运营模式,媒介内容由传播者和受众共同生产完成,受众和传播者的边界逐渐模糊。全媒体通过融合不同的媒介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形成传播技术、内容、渠道、营销的集成体。[3]

      (二)数字化

      数字化是全媒体的物质基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全媒体融合的基础就是数字技术。广播、电视、纸质媒体的数字化,形成了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和数字报纸、杂志等新型媒体形式,它们和数字新媒体(包括网络视频、手机媒体、电子阅读器)一起拓展了全媒体的传播平台,而数字技术又使得这些媒体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整合成为全媒体平台,所以说数字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

      (三)开放性

      开放性是全媒体时代的必然结果。全媒体时代是信息开放的时代,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整合而成的全媒体平台是一个开放和共享的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内容数字化、渠道网络化的全媒体时代给普通人提供了发布、编辑、传播信息的机会和条件,建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开放式传播平台是全媒体时代传播的最终形态。

      (四)个性化

      个性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受众选择。全媒体具有多样的媒介形式和日渐人性化的操作方式,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便捷易得的媒介接受信息。同时,全媒体时代,不同的媒介也会选择细分受众,针对不同的受众群甚至受众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在数字化和开放性的全媒体平台,无数的交流者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的传播。

      二、全媒体时代给档案信息带来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传播,给档案信息储存、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一)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流程的再造

      全媒体时代首先改变的是档案信息存储传播的媒介。在历史上,档案曾经以竹简、帛书、石刻等形式储存下来。在全媒体时代,档案不变的是它的使命,仍然是人类的共同记忆,只不过这种记忆的储存方式已经转变为数字化媒介。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既能高效地利用档案信息,又能有效地保护原始档案。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NARA)2014-2018年战略中提出的第一战略目标就是实现数字档案可访问,这需要对NARA所拥有的档案全部数字化。全媒体时代,大量的原始档案信息保存的介质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数字化的转存。媒介即信息,全媒体时代的数字化媒介同时也改变了档案信息内容,档案不再仅仅是纸质文件、照片,还包括电子文件、电子照片、数字影像。随着全媒体时代电子媒介的大量应用,许多历史档案已经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为了保存这些新型的档案文件,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专门成立了电子文件档案馆以确保这些真实记录被利用和查阅[4]

      因此,全媒体时代给档案信息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存储媒介或者信息内容的改变,更是档案信息流程的再造。档案信息流程即“现实的记录—保管—为现实利用”,这是公认的档案信息的生命周期规律。在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记录收集阶段,就应形成这样的观念:从纸质的文件到视频、音频、电子文件、电邮等多种媒体记载的都是现实的记录,都属于档案的范畴。在档案的保管存储过程中,不仅需要将原有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存储、备份,便于查找和利用,更需要将电子档案完好地保存和转存,实现档案最终为现实所利用的目的。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博客、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体进行传播,公众也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接近、查找、利用这些档案信息。

      (二)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传播受众的改变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全新的信息接收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信息受众。受众被手机、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所裹挟,进入了媒介超载的时代,在媒介形式多样和信息易得的情况下,受众主动寻求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传播逐渐由大众化走向分化、细化。全媒体时代受众的这些改变同样体现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受众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查找、利用甚至传播档案信息,正是这种媒介渠道的多样便捷使受众可以主动寻求档案信息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求。传统的以档案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形式已不再适用,满足受众需求为核心的档案传播理念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档案传播理念是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档案信息的受众不再单一,除了政府决策部门的借鉴、查证之外,还存在着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需要,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士的调查需要,档案爱好者的兴趣、收藏需要,公众教育的需求等等。海量的档案信息在全媒体时代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各种需求,实现良好的传播效应。

      (三)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传播者的变化

      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传播者不再仅仅局限于档案工作者或者档案专业人员,全媒体时代内容生成的媒介平台更为简单,博客、微博这样的自媒体,不仅仅使个人可以成为公民记者,在档案信息的传播中,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为档案信息搭建良好的大众传播平台。除此之外,专家学者可以开设博客对档案进行传播,对历史有兴趣进行研究并且乐于通过媒介分享的档案爱好者也可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随着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参与互动,普通民众也可以成为档案信息的传播者,公民也能参与到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与传播中。全媒体时代媒介传播技术的普及,在技术上使档案信息的“所有人参与传播”成为了可能,档案工作人员、大众传播媒体人员、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都成为档案信息的传播者,激发了档案信息的生命力,扩大了档案信息的传播影响力。

      三、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范式转换

      为了应对全媒体时代的重大变革,档案工作者面临从理念、制度到技术层面的范式转换。“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5]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源于范式转换,而范式理论提出以来早已经超越了科学哲学领域,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认为范式“被用于描述一种广义的模型、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6]我国档案信息工作从历史沿革来看,经历了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的数次范式转换。正如库恩提出的,新旧不同的范式“不仅在逻辑上不相容,而且实际上也是不可通约的”[7]。档案信息科学需要从整体进行范式转换。

      (一)档案信息工作理念的革新

      档案理念是人们在对于档案现实的理解中,从现实中引出概念、思想和计划,并指导自己行动的一种意识。档案理念是档案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8]档案工作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改变,首先是理念层面的革新。档案工作传媒多元化和数字技术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应重新定位,从传统的封闭管理走向服务公众,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档案信息的开放与传播。

      1.开放理念是全媒体时代档案开发利用的基础

      开放理念始于1794年法国《档案法》中提出的档案开放原则,档案信息是人类的共同记忆,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属于公众的文化信息。正如美国学者史蒂文·卢巴所说,“档案是一种权力”[9],公众对于档案信息内容具有知情权,接近权和参与权。全媒体时代是信息开放与共享的时代,只有档案信息的开放与共享,公众才能利用各种媒体终端获取需要的档案信息。档案的开放理念是指将可以公开和保密期满的档案信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公众在履行简便的手续之后就能进行查询、开发和利用。全媒体时代媒介形式多种多样,信息内容纷繁复杂,信息环境公开透明,档案工作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全方位开放档案信息才能得到发展。档案开放理念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同时正本溯源,使档案信息在全媒体环境中发出真实、权威的声音。开放理念不仅指档案信息的及时开放,而且包括使用各种媒介开放档案信息,为公众服务,使他们能便捷地获得档案信息。

      2.服务理念是全媒体时代档案开发利用的核心

      我国传统的档案工作服务理念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信息的“民有、民用”的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共识。全媒体时代,档案工作应该以受众、用户为中心,改变传统的行政思路,将管理档案与为用户服务结合起来,运用多种媒介手段与用户沟通,了解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传播档案信息文化。全媒体时代档案工作需要从以往坐等用户上门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只有以服务公众为核心,才能创新服务方式,结合受众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专题档案编研,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使档案工作在全媒体时代取得更大的发展。

      3.传播理念是全媒体时代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

      全媒体时代档案的利用重在传播。档案信息从收集、保管到利用的生命周期,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大大缩短。无论是通过档案信息查询的人际传播,还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对档案信息的深层挖掘,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可以将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最大化,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传播。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介需要海量的档案信息作为传播内容,而档案信息也应该结合内容选择适合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档案信息保障制度的变革

      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开发与传播需要从制度层面确保档案信息的开放。推进档案服务公众,引导档案信息的传播,需要从法律、政策和产业三方面为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1.法律保障档案信息开放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为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凡是开放的档案信息,都属于公民知情权的内容范畴。1987年《档案法》颁布就规定了档案开放的范围,明确规定了档案的利用与公布,要求档案馆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简化手续,提供方便。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使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上升到了中央政府统一规范的层面,也为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工作通则》、《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也对档案解密年限做了规定,档案解密开放的时间规定为30年,而1995年美国颁布的12958号总统令规定,所有政府绝密文件达到25年限期全部自动解密,对公众公开,只有针对某些文件再立法“不得解密”的,才可以继续保留在保密状态。[10]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开放需要跟上信息传播发展的速度,也需要更明确的法律保障。

      2.政策推进档案服务工作

      我国档案工作实行的是馆局合一的管理体制,档案馆重行政管理,轻公共服务,“致使本应该是公共服务组织属性的单位,却在行政化的体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当做政府机关或‘二政府’,按照行政机关的方式运行,按照政府管理的方式提供服务,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演化成高高在上、不负责、官僚化的组织”,[11]导致档案的服务利用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完全发挥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属性。由于档案馆的双重属性,馆中有局,局中有馆,必须通过政策推进档案公共服务工作。早在1988年国档发(1988)13号文件就指出:“充分发挥档案馆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就必须首先使档案馆摆脱以往作为档案行政部门的内部机构和用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格局,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创新服务形式,强化服务功能,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有效地推进档案服务。

      3.产业引导档案信息传播

      全媒体时代,档案工作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吸引公众参与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常态。国外的档案信息的开发与传播已经成为了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是社会记忆,是文化资源。从文化产业开发的角度引导档案信息的传播,是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开发的有效策略。从产业角度发展档案传播,结合大众传媒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大力开发档案信息内容,借助全媒体平台,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成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的文化产品。用产业发展引导档案传播,有效地塑造和传播档案馆的媒体形象,使公众积极参与到档案信息传播中来,整合档案资源,拓展档案文化功能。

      (三)档案信息全新传播平台的构建

      1.构建公众参与的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作为融合多种媒介的传播平台,参与性强,能够使受众积极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档案信息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文字、网页、声频、视频、图片等多种介质融合的全媒体平台,使公众能便捷高效地参与到档案信息的传播流程中。当务之急要大力推动档案信息数据库网站的建设,为公众查找检索档案信息提供方便。通过对馆藏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建立馆藏档案信息数据库,公众通过网站在线检索,可以随时随地查找到馆藏档案中满足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馆藏档案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是基础,只有将档案资源转变成为网上可利用资源,才能建设丰富馆藏资源的数据库。在加快档案资源数字化的同时,整合各馆资源,实现跨库数据交换,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统一的档案在线检索平台,才能真正满足全媒体时代下公众对海量档案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2.建设档案传播的社会化媒体平台

      在全媒体时代,社会化网络媒体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档案信息通过社会化网络媒体进行发布、传播,公众的参与性、互动性更强。2010年12月美国国家档案馆制定了《社会化媒体策略》以指导其Web2.0社会化网络技术的运用,运用了Wiki、Blog、Twitter、Flickr、SNS、RSS等社会化媒体和公众积极交流互动,促使了馆藏的更多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获取、利用和传播,同时也为历史学家、专业研究人员利用、研究和传播档案资源提供了平台。

      3.与大众媒体共建全媒体传播平台

      档案信息传播仅仅依靠档案工作人员一己之力,难以达到良好效果,与大众传媒合作共建档案信息的传播平台,是全媒体时代档案传播的有效途径。北京电视台和中国档案报合作推出的电视节目《档案》引发观众追捧,纪录片历史剧的拍摄借助档案信息将观众感兴趣的历史记录重现屏幕,《百家讲坛》中在清宫档案和《清史稿》支撑下的讲座解开了人们的团团迷雾……海量的档案信息可以为大众传播媒介提供传奇人物的真实故事,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大众传播媒介选择可以公开传播的档案信息,挖掘公众感兴趣的档案专题使用合适的传播手段,能有效地开发和传递档案价值,吸引广大受众关注档案信息,实现馆媒合作的双赢。档案馆与大众传媒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搭建高效的技术传播平台,共建档案信息的全媒体传播平台。

      全媒体时代从改变档案信息的传播为起点,重构了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方方面面。档案工作需要从变革理念,制度的革新到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进行范式转换,才能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变化。

标签:;  ;  ;  

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_档案数字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