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的新概念:5C模型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旅游产业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产业定义的新界定:无边界产业

1.旅游产业的理论辨析

旅游是不是一个产业,或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产业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不断的争论,美国旅游专家托马斯(2001)认为“旅游业根本不是产业”。至今,学术界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有三方面的观点:一是“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论,认为旅游是由相关产业组合而成的产业群;二是从服务业的角度界定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归于第三产业门类;三是系统论,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的产业系统。

笔者认为,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要基于对旅游本身的定义。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1年的活动”。并特别提出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UNWTO,1991)。该定义于1994年得到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批准,成为国际标准分类(SICTA)的定义。目前在大多数旅游业发达国家,均采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简称TSA)的框架界定旅游产业的范畴,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政策。据此,我们至少能够捕获旅游产业的两大特点:一是旅游并非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观光、休闲活动,包括了商务、会议等各类出访活动,旅游产业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只要是为旅游者外出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均可归于旅游产业,即旅游产业是一个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泛产业”;二是旅游产业的动态性。由于旅游者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在需求上是有差异的,其选择的服务性企业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换言之,组成旅游产业的相关企业是动态变化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随着旅游者需求变化而不断更新的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与时俱进的产业。基于此,笼统地将旅游产业在现行的产业分类中进行归类,或对现有的产业进行组合,或仅简单地强调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均难以说明旅游产业的本质特征。

2.旅游产业是无边界产业

无边界产业的概念源于无边界企业理论,李海舰等(2005)认为在新经济时代,由无形资源主导企业的发展,企业边界趋于无穷,企业进入无边界时代。显然,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一些以智力、品牌、网络等无形要素为主要驱动要素的产业,其边界也呈现趋于无穷的新特征,如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众多新型产业。概括而言,无边界产业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通过科学技术的嫁接,无边界产业深深地融入相关产业,并不断衍生出新产业,产业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很难划分其边界,在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中无法“对号入座”。二是软要素构成无边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传统产业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不同,无边界产业呈现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的新经济规律。三是产业边界的动态变化。无边界产业由消费直接驱动,其产业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是围绕不断变化的需求动态组合,消费需求的多元和变化导致这些新型产业边界的不确定性。

(1)从产业资源的供给看,旅游产业的边界可以无限延伸。当旅游活动从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发展时,旅游资源已经不局限于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也跳出了古迹寺庙遗址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一些社会资源、经济成就、产业活动、民情民风等均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如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节庆旅游、红色旅游、会展旅游、太空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涌现。从广义来看,旅游资源供给具有无限性,旅游产业的边界可以无限延伸,具有广泛的外延。

(2)从产业发展的时空维度看,旅游需求的动态性和旅游供给的区域特色导致旅游产业边界的不确定性。旅游产业是一个时空性强的产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游客的需求不同,从过去单一的“游山玩水”、“放松身心”到现在“陶冶情操、增加阅历、寻求梦想、体验生活”的复合需求(厉无畏, 2004),旅游产业发展包容了更多的内涵。以上海旅游产品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旅游产品是“一街(南京路)、一江(黄浦江)、一园(豫园)、一寺(玉佛寺)”;21世纪初,上海的旅游产品则多达数百种,涵盖了“故居之旅”、“怀旧之旅”、“体育之旅”、“艺术之旅”、“建筑之旅”、“开发区之旅”、“时尚之旅”、“金融之旅”等20多个主题旅游产品(王慧敏等,2004),其中的一些资源是早已存在的,只是因为有了旅游需求之后才开发为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产业的边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有差异和变化的。同样,不同的地区,由于旅游供给的区域特色不同,其产业范畴也呈现空间上的差异。如马尔代夫的旅游产业是以海滨度假为主,而纽约、巴黎、伦敦是以国际大都市为主要吸引物,两者是不同类型的旅游产业组合,旅游产业的边界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边界。从抽象意义上来看,旅游产业的边界是不确定的。

(3)从产业发展的驱动要素看,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软要素主导阶段。根据国际国内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旅游产业是一个由综合要素驱动的产业(王慧敏,2007),而软要素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3组计13项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因子(见表1),从中可见,软要素占据了60%以上。若除去基础设施的因子,仅剩“自然和文化资源”一项硬指标,占8%的比例。事实上,在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中,软要素主导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其拥有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仅占全国的3.2%, 4A级景区仅占全国的15.9%,但长三角区域接待的入境旅游者占全国1/4,接待的国内旅游者占全国1/3;长三角在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占有1/4的比例;在2005年全国旅行社100强排名中,长三角的国内旅行社占据了64个席位,达64%,国际旅行社占据了24个,近1/4。这些数据折射出旅游产业发展中软要素的力量,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旅游产业的无边界特性。

(4)从产业消费需求看,旅游产业的范伯伦效应拓展了旅游消费层次。在旅游消费中,存在着范伯伦(Veblen)效应,即旅游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与一般的需求规律相反。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会增加。美国社会经济学家范伯伦研究发现,在旅游业中,存在着“挥霍消费”,即当旅游者购买能显示其地位与身份的豪华产品和服务时,被认为是得到更多的体验和享受,需求量随价格的攀升反而会上升,如图1所示。从Veblen旅游需求曲线中可见,当价格为P1时,需求量为Q1。价格增加到P2时,在一般意义的需求曲线D1上,需求量减少至Q2。在Veblen旅游需求现象中,当价格上升到P2时,反而提高购买量至Q3,需求曲线相应发生移动,从D1至D2;同样,当价格上升到P3时,曲线移至D3,需求量实际增加至Q5,而非减少至Q4。旅游产业的范伯伦效应在拓展旅游消费空间的同时也拉长了旅游产业链,一些个性化需求所衍生出的新型产品,一方面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使旅游产业的边界趋于无穷。

图1 Veblen旅游需求曲线

资料来源:Donald E.Lundberg(1995).

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产业集成

1.产业集成能够塑造无边界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产业集成是指在产业发展中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通过人为的作用而结合成新的产业集成体的过程、行为和结果。产业集成的过程是指搜寻集成单元的过程;产业集成的行为是指匹配集成单元的手段和方式;产业集成的结果是指新集成的产业体在实际发展中的组织形态和空间格局。从产业集成的角度看,产业模块可以看成是经过筛选的集成单元;产业融合、产业价值链和产业协同等实际上是产业集成的不同创新手段;而产业集群(Porter,1990)、新产业区 (Rabellotti,1997)、新产业空间(Scott,1998)、价值星系(Callahan & Pasternack,1999)等则是产业新集成体的空间组织形态。产业集成既是新经济时代产业竞争的新产物,也是继单一的产业竞争向产业群的竞争演进之后的又一种“升级版”,产业集成深刻地改变了产业竞争主体、竞争核心、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模式、路径和结构(见表2)。

作为一种竞争模式,产业集成能够塑造无边界产业(包括旅游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1)产业集成拓展无边界产业的新价值空间。集成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产业集成是一种“择优录取”的优化选择,其集成体具有先天的优势。根据无边界产业的消费需求驱动特征,一方面,产业集成可以重塑价值链,通过对现有产业价值链上无效环节的删减,及其对高端价值环节的再提炼,实现价值链的结构性优化和集约化,形成具有显著高效性和需求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产业集成可以再造价值链,通过广泛选取“优生集成单元”,采取有效的集成手段,形成新的集成体,激发新需求,在价值链上创造新的价值环节,产生新的“价值增量”,无限扩大无边界产业的边际效益,凸显无边界产业的新经济优势。

(2)产业集成构建无边界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无边界产业的动态不确定性要求一种灵活应变的产业发展模式,需要随时根据生产者、合作者、供应者、销售者、顾客等各产业主体的变化进行调整,难以沿用固定不变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集成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开放的动态过程,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主动寻优。集成主体通过对有关信息的搜集、分析和评价,并根据集成体整体目标最优的原则确定集成单元。集成单元之间以一定的集成模式或集成类型建立相应的关系,彼此间的集成关系不是永久性的,而是通过集成界面的“过滤”,集成单元与集成体之间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选择,这种互动选择体现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集成单元自身发生进化,集成关系也发生自组织改变,在产业价值链上则呈现集成单元不断“优胜劣汰”的循环,形成一种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并随之进化的动态集成关系,从而保持整个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3)产业集成缔造无边界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共生进化格局。无边界产业的基本形态是融合与渗透,不仅涉及的产业主体多元,涉及的供给资源和要素也十分广泛,其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一个协调共生和利益共享的多赢模式。一方面,产业集成的竞争战略是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和配置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可以为无边界产业广泛搜寻和提供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集成是通过新集成体获取集成整合效应,前提是集成主体和集成单元之间的整合与匹配,各利益主体必须融入新集成体才能获得利润,反之就会“出局”,因此,相关集成单元必须不断通过反馈和自组织过程完成自身的调整和升级,适应并嵌入新的集成体,各产业主体和要素也在这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共生进化的格局。

2.旅游行为主体的集成能力决定旅游产业的边界和收益

从产业集成的视角设计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勾画旅游产业发展的蓝图,需要全新的发展理念、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在消费需求瞬息万变的新格局下,在开放竞争的大背景下,谁拥有较强的集成能力,谁就能抢占先机,就能拥有市场,就能赢得旅游微利时代的丰厚利润。因此,从不同的层面培育和提升相关旅游行为主体的集成能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1)筛选与识别旅游产业集成单元的能力。从产业集成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是由众多旅游集成单元构成,这些单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本身可能并不具有旅游属性,也可能与旅游不相关,当它们因为旅游活动而组合在一起时就成为旅游集成单元。举个简单的例子,拉登在阿富汗的藏身之地,本不具备旅游功能,由于旅游者的需求,就从普通的山洞转换成为旅游集成单元,并与其他旅游集成单元一起组合,最终发展成为旅游观光产品。因此,筛选与识别旅游产业集成单元,将旅游集成单元转化为具有旅游价值的模块,并融入旅游产业循环之中是实现旅游产业集成的基本前提,这种筛选、识别、挖掘与吸引“优质集成单元”的能力高低决定了旅游产业边界延伸范围的大小。

(2)捕捉旅游产业集成机会的能力。旅游需求的动态特征和旅游产品的周期性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时机的重要性,在日常社会经济发展中,随时会发生许多吸引眼球的事件和活动,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是突发的、不确定的,这些都是可以转化为旅游集成单元的资源,也是形成旅游产业新集成体、产生旅游产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由于这些事件和活动时效性强,转眼即逝,旅游需求又隐现其中,因此,旅游行为主体捕捉旅游产业集成机会的能力高低成为决定旅游产业收益多少的重要因素。如奥运会尽管是体育盛事,但隐含了大量的旅游商机,对于那些善于把握机会,有较强旅游集成能力的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个人等旅游行为主体而言,则是产生旅游利润的“盛宴”,可以规划出众多令人惊叹的“范伯伦旅游需求曲线”。

(3)构建旅游产业集成界面的能力。在旅游发展的实践中,集成方式有多种多样,只要游客需要,经济或技术有实现可能,即单元具有相容性和互补性,就可以将有关单元集成起来,同时根据市场竞争的变化,随时会有新的单元加入,旧的单元淘汰,集成界面则成为串联或融合旅游集成单元的载体,如同IT产业中的主版。旅游产业的集成界面可以是虚拟的价值链,也可以是实体的旅游黄金线路,它是实现旅游集成体自组织功能不断优化的机制。不同的旅游行为主体可以构建不同层次的集成界面,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平台,如发布权威信息、制定产业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认证等,集成具有外包功能的旅游单元,可高效率地完成既定政策目标,导向产业发展;核心企业以品牌为集成纽带,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可以较快地实现规模扩张和网点布局,等等。在不同层面构建集成界面的能力综合体现了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强弱,直接反映在旅游环境、旅游收益、旅游人流、旅游企业等一系列数量指标上。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5C

综上所述,对于旅游产业这样动态复杂的无边界产业,其发展不能靠传统的单项思维和刚性模式,产业集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路径。具体而言,5C,即创意、融合、链条、协同、集群模式既是产业集成的手段与形式,也是现代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其核心是以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为中心,通过动态集成创新,进行旅游的资源配置、旅游的产品开发、旅游的行业管理、旅游的企业组织和旅游的相关配套。

1.创意模式

集成是人有意识的创新活动,其本质是创造新的事物或形成新的功能,创意是由人的知识、技能和智慧所推动的创造活动。在旅游产业步入以软要素驱动阶段,在旅游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的速率和频率逐渐加快,创意的力量日显突出。“旅游发展要有创意产业思维”(冯学钢等,2006),“旅游卖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杨力民,2006),正得到旅游业界学者的认同。创意旅游模式是现代旅游产业的价值核心,紧紧围绕游客价值导向,就能够缔造旅游产业的现代“神话故事”。对此,笔者将另文阐述。本文就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概括如下:

(1)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无边界产业特征告诉我们,旅游业在资源外延上具有无限性,存在于各类有形物质载体和无形活动内容之中,只要旅游者有需求,就可以看做是旅游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意将其转化为旅游集成单元,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之中。创意对旅游产业的功效在于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并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如由米老鼠和唐老鸭动漫形象创意而形成的迪斯尼主题公园、由废弃煤矿创意改造而成的世界文化遗产——埃森矿业同盟旧址,等等。

(2)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不能等同于旅游产品,能否成为有亮点的旅游产品需要创意的“神来之笔”,仿哥德堡号即是通过“符号复原”和“事件复原”的创意手法把历史变成了一个活动的文化旅游产品,其在国内外的传奇经历和巨大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旅游产品的价值,也是创意旅游产品的典范模式。

(3)用创意拓展旅游消费。旅游是消费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意义在于内需的拉动。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特点,创意旅游模式就是通过激发游客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通常以时尚元素,配以高科技手法,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现代游客的眼球与消费欲望。如《时空之旅》,是一个定位为杂技娱乐秀的旅游产品,通过创意,突破了原先艺术总是“单门独户”的状况,把其他姊妹艺术融合在一起,把多媒体声、光、电、影的现代舞台技术融入传统杂技中,创造了梦幻剧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迄今演出已经超过600场,观众超过50万人次,成为上海标志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了一大批忠实的旅游消费群体。

2.融合模式

融合是产业集成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旅游集成单元在形态上具有渗透性,可以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产业体系。融合模式可将旅游集成单元嵌入相关产业体系中,赋予该产业体系以旅游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彼此形成共生共赢的效应;也可以以旅游集成单元为中心,在不同的领域搜寻相匹配的相关集成单元,组合成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动态最优。融合模式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中有以下类型:

(1)关联融合。通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形成旅游产业新业态,构筑复合型的旅游产业新体系,从而实现旅游产业要素与其他产业的嫁接。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如在房地产业、工业、农业等融入旅游功能,形成与旅游业相互渗透的新型产业形态。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景观房产与分时度假、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康复旅游等。

(2)功能融合。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重大项目的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旅游的功能,实现旅游产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如上海的广播电视塔——东方明珠由于融合了旅游的功能,成为上海的标志性旅游景观。新加坡在机场建起了百家商场、7个主题公园,其中仙人掌公园是东南亚最大的,多次被评为世界最佳机场。既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也提升了基础设施的休闲娱乐功能和知名度。

(3)结构融合。旅游集成单元之间的重组融合,通过不同功能的旅游集成单元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多功能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如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旅游购物场所,具有观光功能的旅游交通业,具有娱乐功能的观光场所,具有景观和休闲功能的度假村,等等,形成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

3.链条模式

链条既是集成的形式,也是旅游产业存在的现实形态。在旅游产业实践中,旅游产业以链条的形态存在,有形的资源链、产业链和无形的价值链之间的有效耦合是旅游产业有效发展的基本保证。旅游产业链条串联不同的旅游集成单元,使其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旅游集成体。

(1)价值链模式。旅游产业集成单元相互之间通过实现价值增值进行链接的模式,如名城(上海)、名湖(西湖)、名山(黄山)旅游黄金线路的链接。价值链条上的旅游集成单元通常具有自组织特征,彼此之间的匹配基于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品牌共享和市场共享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一旦集成单元的自身价值大于从集成体中的所得,集成单元将游离出集成体,寻求新的价值链集成体,反之,当价值链能够集成到比现有集成单元更优质的新旅游集成单元时,原有的集成单元将被淘汰。价值链集成模式有利于旅游行为主体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灵活配置高附加值的旅游集成单元,也有利于集成主体对相关集成单元采取不断“优胜劣汰”的动态选择机制,通过创新旅游产品,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创造更多游客价值,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价值网模式。按照市场需求和相关的规则将不同的价值模块和价值链连接成网络的模式,通常以锁定目标客源的旅游流向为集成界面,以构建全程旅游价值创造机制和系统为集成目的,在形态上表现为价值星系(Value Constellation),在空间上呈现跨区域、跨国界布局的特点。如世界著名品牌酒店、度假村的价值网遍布全球,其总部为价值星系中的“恒星”,也是价值网的集成行为主体,负责整个价值网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单元的取舍决策,“恒星”通过具有符号价值意义的品牌和管理输出,既使其目标游客在异国他乡也能享受同等服务的愉悦,又为接待地的设施提供了品牌效应,网络内的集成单元之间形成了共同合作创造价值的格局,整个网络也因此不断获得价值增值。在价值网模式中,“恒星”集成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整个星系对优质集成单元的吸引力,也决定了价值网在市场上创造价值增值的能力。

4.协同模式

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只有彼此和谐协调,才能取得共赢。当集成单元被赋予了旅游功能之后,就可以看成为一个旅游价值模块,模块之间的融合、串联成链条都需要兼容和协同,协同模式的本质要求是在不同的旅游集成单元或旅游价值模块之间,以及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和标准化流程与接口,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协同:

(1)自然生态协同。旅游产业链条中的各价值模块都能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衔接,并促进区域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修复。旅游产业的发展决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本,与自然生态的协同发展的理念与模式必须根植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2)经济生态协同。旅游价值模块能够有机地融入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的经济能级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农业旅游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工业旅游与企业品牌塑造的协同发展等。

(3)文化生态协同。旅游价值模块在完整性展现区域文化和个性的基础上,能对有形的文化遗产资源和无形的社会资源予以重视和保护,构建一个旅游与各相关利益主体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

目前国际上提倡的“新旅游”模式(Poon,1994; Goeldner et al,2000; WTTC,2004),其实质就是要构建旅游产业在自然、经济、生态等各个层面的协同发展,让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所有区域、所有人都能从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可持续租金”。可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如出一辙。据此,可以设计各类和谐旅游产品和协调机制,促进区域之间、企业之间、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和谐发展。

5.集群模式

旅游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呈集群化,这是旅游集成单元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态和组织形式,旅游集群通常跨越行政界限,与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区相匹配。板块、圈层和条带是典型的旅游产业集群形式。

(1)旅游板块。区域内旅游流的加大,形成了在一定范围内旅游产品密集布局的旅游板块,如城市中的中央休闲区(CLD,Central Leisure District)、游憩商业区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旅游商务区TBD(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中央旅游区CTD(Central Tourist District)等都是城市旅游产品的集聚区。又如,以世界知名自然旅游资源为核心形成的旅游区和旅游城镇,安徽的黄山市、湖北的张家界市、云南的香格里拉县等均是典型的以名山等自然风景为核心资源逐步发展起来的旅游城镇,成为旅游设施、旅游吸引物集聚、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板块。

(2)旅游条带。又称旅游廊道,是指连接各个点和区块的走廊。其本身既是旅游吸引物,又是一个串联旅游景区和旅游点的廊道。如上海的黄浦江、苏州河、外环绿化带、磁悬浮示范线、南京的明城墙,等等。在旅游廊道周边聚集了大量的旅游景点,与区块不同的是,其空间分布呈带状和环状,通常跨越整个市区。在更大范围内,还有跨城的旅游廊道,如京杭大运河旅游廊道、长江黄金水道旅游廊道、环太湖旅游廊道,等等。另一种旅游廊道是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经济活动集聚区等形成的,如长三角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线串联的城市旅游带,环杭州湾大型企业和商品交易市场构成的产业旅游带,洋山深水港为中心形成的游艇、游船、邮轮等海洋旅游产品集聚的东海旅游带等。

(3)旅游圈层。指以大都市为中心的一定空间距离外所形成的旅游圈层,按旅游行程,通常分为 1小时圈、2小时圈和3小时圈,如以大都市为圆心形成的郊区休闲度假旅游圈,在这个圈层内集聚了各种度假旅游景区(点)和相关配套设施,成为城市居民周末的游憩地。

标签:;  ;  ;  ;  ;  

旅游业发展的新概念:5C模型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