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儿童福利院 山东 临沂 276037)
【摘要】 目的:探讨对孤残孤儿采用心理教育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机构的46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采用心理教育护理模式的观察组(n=23),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23)。分别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孤残儿童的焦虑、抑郁等评分,以及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焦虑评分(SAS)平均为(40.39±5.1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12±5.29)分,观察组的抑郁评分(SDS)平均为(40.67±4.7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18±4.22)分,观察组的ADL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上述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心理教育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残疾孤儿的心理状况,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 残疾孤儿;心理教育模式;焦虑;抑郁;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6-0165-02
长期以来,福利机构的孤儿心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残疾孤儿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1]。针对这一问题,我机构制定了一套心理教育模式,针对孤残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疏导,旨在改善其负面心理,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升。为进一步明确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机构46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成采用心理教育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各23例,观察护理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机构的46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成采用心理教育护理模式的观察组(n=23),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23)。其中观察组男童11例,女童12例,年龄5~13例,平均(9.21±1.72)岁。对照组男童10例,女童13例,年龄4~13例,平均(9.13±1.58)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为孤残儿童,排除:①存在严重先天疾病。②智力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残孤儿童进行日常生活的护理,并指导其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教育护理,具体方法包括几下几点:
①加强沟通。和孤残儿童加强谈话交流,在沟通过程中注意态度,无论孤残儿童以何种态度应答,一些儿童可能会态度冷漠或态度蛮横,实际这是其内心敏感、自我保护的方式[2]。护理时都要以和蔼、耐心、亲切的态度与之交谈,感化他,和他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鼓励儿童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了解儿童心理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日常中存在的困难。针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存在的困难帮助或指导其解决。②给予其精神支持。孤儿因家庭缺失,会产生无所依靠的孤独感受,在和他们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后,可鼓励其出现什么生活、心理方面的问题,都可过来咨询、寻求帮助[3]。③心理暗示。可为患者讲一些带有激励性的小故事,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使儿童感受到生活希望,改善负面情绪。④构建丰富的群体活动,鼓励孤残儿童积极参与其中。
1.3 观察指标
两组孤残儿童经各自护理方案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孤残儿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能力。其中焦虑心理采用SAS焦虑量表进行评分,共设20个问题,每题4个选项,分值分别为1~4分,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表明焦虑情况越严重。抑郁心理采用SDS抑郁量表进行评分,共设20个问题,每题4个选项,分值分别为1~4分,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表明抑郁情况越严重。生活能力采用ADL生活能力量表进行评分,其中90~60分表示存在轻度的生活能力障碍,40~59分表示存在中度的生活能力障碍,20~39分表示存在重度的生活能力障碍,20分以下表示完全残疾。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理状况
经1个月各自护理模式干预后,采用心理教育护理的观察组孤残儿童的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孤残儿童心理情况比较 (x-±s,分)
3.讨论
残疾孤儿因身体缺陷的原因,造成了自卑、敏感、抑郁等负面心理[4],加上家庭的缺失,缺乏亲人的关爱,进一步加剧了此种情况[5]。长期负面心理的积聚不利于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导致其学习效率差,缺乏和他人相处的能力,甚至抵触和他人接触,长此以往,对其生活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6]。针对这一问题,我机构制定了一套心理教育模式,针对孤残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疏导,旨在改善其负面心理,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升。为进一步明确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机构46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经1个月各自护理模式干预后,采用心理教育护理的观察组孤残儿童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的ADL生活能力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心理教育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残疾孤儿的心理状况,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谭星莲.心理护理干预对福利院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232.
[2]张华.浅析我市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心理护理现状[J].黑龙江医学,2012,36(05):399-400.
[3]苏虹媚.心理护理在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05):223-225.
[4]黄艳芳,谭绍珍,何东梅.加强心理护理在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04):220-222.
[5]王华影.孤残儿童自卑心理成因分析[J].学周刊,2019(08):183.
[6]谢东芝,苏虹媚.心理护理在孤残儿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6):179-181.
论文作者:高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孤残论文; 心理论文; 儿童论文; 能力论文; 孤儿论文; 评分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