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军区莱阳离职干部休养所 山东莱阳 265200
摘 要:目的 探讨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1-2017/1我干休所4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全部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运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缓解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指标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身体状态,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康复运动;老年;慢性心衰;影响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以及多发病,以老年人为主要的发病人群。老年人在患病之后会出现运动耐力水平显著下降的情况,进而影响到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在以往的治疗方案当中,主要选用的是要求患者静养的方法,提示患者避免过多运动。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康复运动治疗是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重要方法,同时还可以缓解患者心脏压力,加快心功能的恢复,有效提升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1]。为进一步探讨康复运动的效果,本次研究对我干休所 4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和康复运动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干休所4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 将全部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为61-79岁,平均 年龄(69.2±8.3)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为62-81岁,平均年龄(69.5±8.2)岁。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慢性心衰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接受康复运动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对患者的心功能等级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等级差异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运动治疗方案。心功能II级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运动治疗为:在患者经治疗后,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恰当的作息安排,指导患者每天都要进行一定量的室外运动。具体的运动类型有慢跑、散步、爬楼等,在这其中尤其是要控制好运动量,其中步行距离要在一千米之内,而爬楼高度要在两层之内。与此同时,要激励患者自主洗漱与穿衣,有效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自主能力。心功能III级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运动治疗为:为患者设置恰当的作息时间,并结合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情况安排一定数量的室内运动。在开始阶段,可以先指导患者进行床边的站立练习,之后再逐步迈步完成移动脚步的练习。每天的运动次数不能超过三次,而每次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在患者的运动量到达一定程度后,可以指导患者自主在床边行走之后,完成室内自主行走、自主大小便、自主饮食的过渡。心功能IV级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运动治疗为:叮嘱患者做好日常卧床休养,指导家人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动作的训练,并定时为患者进行肌肉与关节的按摩。同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抬高的动作训练,每次训练两次,每次时间要控制在十分钟。随着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床边屈膝练习,并在协助之下下床运动,循序渐进的恢复运动功能,并加快心脏功能的恢复。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恢复情况。具体的疗效评定标准为:(1)显效:治疗后老年患者的心功能恢复1-2级,能够实现生活自理。(2)有效:治疗后老年患者的心功能有部分改善,能够实现部分的生活自理。(3)无效:治疗后老年患者的心功能没有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提升。总有效率是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2]。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和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定性资料,实施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实验组患者的指标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下表1。
3 讨论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到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体所占比重逐步增多,而老年患者的疾病治疗问题也得到了国家以及临床上的广泛重视。老年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加大老年人的身心负担。慢性心衰发病和患者的心肌负荷大或心肌病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患上该病后的老年患者的运动功能为迅速下降,甚至无法实现生活自理。跟随着患者年龄的进一步增长,他们的心脏泵血功能也会逐步下降,为临床治疗和康复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以及挑战。目前针对于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选用的是药物治疗方法,但是单一用药难以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难以有效改善和恢复患者的心功能[3]。对此,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康复运动的干预,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康复运动方案的执行需要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等级来确定。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时,要保证患者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一定量的康复运动。运动方式以及运动量的选择都需要结合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来确定,控制好运动方法和运动量,以免带来相反的治疗效果。在康复运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自主生活能力的锻炼,使得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整个康复运动的实践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让患者打好运动基础之后再进行自主能力的过渡,最终让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心脏功能指标都得到显著提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身体状态,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燕,张红.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运动康复效果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1):112-115.
[2] 熊丽丽,张颖,苏增锋,等.心踝血管指数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效果中的评价与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16):1444-1446.
[3] 于法忠.康复锻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探讨[J].河北医学,2014,(6):943-946.
论文作者:隋向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4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衰论文; 老年论文; 功能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