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他们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生理特点和生化功能也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儿童心律偏快,血流量也比成人更快一些,但是骨骼肌肌肉少、血流量少、收缩力低下肌注药物吸收缓慢且不可靠;胃肠发育不完善,药物吸收缓慢,胃酸分泌水平低,对于胃肠道中的药物消化利用水平异于成人。
1、儿童用药误区
因为很多医生和家长对儿童用药的专业知识欠缺,使得儿童用药方面往往出现药物选择不合理、药物用量不合理、给药途径选择不当等用药问题。用药不当造成的机体损害往往比正常用药出现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甚至危害到儿童的健康和生命。
(1)抗生素应用过于广泛
很多医院在儿童用药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现象,抗生素使用都存在着过量使用的情况。滥用抗生素导致体内耐药菌株大量产生,给临床感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阻力。而且很多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会给儿童带来各种各样的危害,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发育。例如儿童长期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影响儿童的听神经,从而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眩晕、耳鸣,甚至耳聋的情况。
(2)把微量元素、维生素和丙种球蛋白当做“营养药”
微量元素、维生素、丙种球蛋白都是对人身体有益的,但是很多家长和医生对此存在误区,认为多服用这种药物补充剂,对儿童生长发育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维生素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容易造成人体内维生素的不平衡,影响机体正常功能,甚至造成维生素中毒现象。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也是有适宜标准的,如果过量可能会影响机体内其他组织的功能。例如微量元素锌,如果人体中锌的含量过高,则会损害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加脓胞病的发病率。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部分传染性疾病,但是如果滥用的话可能造成荨麻疹等疾病。
(3)解热镇痛药使用不当
儿童发热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普通感冒以外,还有可能是各种炎症引起,比如扁桃体发炎,或者是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因此针对儿童发热的情况,应该先进行临床诊断,确诊病因后再进行用药。如果在还没有查出病因前,为帮助儿童解热镇痛,乱服用药物的话,很容易掩盖真实病情,妨碍医生正常治疗,从而耽误病情,甚至出现更严重的状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改变儿童药物剂型、剂量及用药途径不安全
因为儿童专用药品种类少、规格少、剂型少,在儿童疾病临床治疗中,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很多家长甚至是医生,会在临床治疗中针对疾病采用成人药物,并按照成人用药的规格、剂量进行折算,给儿童进行用药。这种状况使得儿童用药的药量不准确,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药效降低,副作用增加等情况。通常情况下,注射给药是一种安全性比较低的给药方式,更加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但是很多家长在选择给药方式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注射用药,给儿童造成潜在危害。
2、儿童合理用药
关于儿童的合理用药,在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应该尽量减少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减少维生素等“营养药”的摄入,禁止滥用解热镇痛药等。
(1)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在对儿童进行用药时,应该详细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结合儿童的实际病情合理选择药物,且做到药物针对性比较强,减少药品种类等。比如在选择抗生素使用上,应该全面了解临床诊断结果,以及患儿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尽量不要联合使用,避免机体出现耐药性。如果必须联合用药时,一定要注意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了解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损害儿童身体。
(2)合理使用抗菌药、解热镇痛药、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
通常情况下,尽量选择一种抗生素使用,必要时再选择联合用药。随着近年来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选择上也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如果用药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有些抗生素具有耳毒性或者肾毒性,过量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在选择解热镇痛药的时候,也要注意选择副作用比较小且退热效果比较好的药物,给儿童使用剂量不宜过大。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是小儿生长发育阶段不可缺少的。儿童缺乏时应该适量补充,过量则会影响身体发育。
(3)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剂量及给药途径、间隔时间
儿童用药通常选择消化道给药方式比较安全,所以尽量选择口服。在选择药物上应该重视给药剂量以及间隔时间,尽量选择半衰期比较长的药物,可以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药物剂量要根据儿童的成熟程度以及病情综合考虑,不能将成人剂量随意减少进行给药。在药物选择上,通常选择口服药物,如果需要急救或者患儿昏迷等,再采用注射药物或者胃管鼻饲法灌入药物,避免给儿童机体造成损害。
儿童是不成熟个体,身体的各种机能都未发育完善,应在充分考虑患儿各种生理功能特点,结合实际感染情况进行安全、有效、经济地合理用药,避免因滥用药物,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论文作者:龚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儿童论文; 药物论文; 抗生素论文; 剂量论文; 给药论文; 剂型论文; 维生素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