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理论旨趣与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旨趣论文,中国论文,意义论文,市民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一体制的实施,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迁。这不仅是因为市场经济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从而为社会的变革不断提供着最基本的动力;同时还因为市场经济必然造就出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独立于政治社会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而一个从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完整意义的现代市民社会的发育,必将推动中国在最大范围、最深层次上实现社会文化转型。
一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称作公民社会、文明社会,它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近现代社会哲学家共同使用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指一种不同于国家构造的社会形态。在西方社会发展史上,市民社会主要是指由城市市民组成的反抗封建性国家和教会的独立性社会形态,并用它来表达和指称一种文明化的、世俗的,与私人和独立经济以及民主相联系的社会存在。
中国学术界对于市民社会的关注和研究,始于本世纪90年代初叶。在此以前,市民社会还是一个涉及较少的概念。90年代初,随着西方学术界重新注意到这曾经为黑格尔、马克思和葛兰西等思想大师讨论过的富有理论生命力的话语时,密切关注世界学术动向的中国同行们,也开始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发生了兴趣。这样一种研究经中国学界的共同努力而逐渐呈现为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或现代化的理论思潮。
“市民社会”是中国知识界的新话语。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知识界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了严肃的理论反思。其间包括对80年代“新权威主义”和“民主先导论”等所作的认真剖析和批判。即从关注政治权威转型转向关注社会建构转型,从关注政治上层建筑转向关注社会力量。这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了当代中国学人开始以理性的思考和稳重的选择替代浪漫激进的思考和急功近利的选择。此一层面反思的关键意义在于,中国论者欲求摆脱精英式路径的束缚,转入对社会力量的关注;欲求放弃一步到位达到民主政治的幻想,转而严肃地探究民主政治赖以建立的结构性基础的渐进道路。当然,这一反思有着其直接的全球性社会政治背景。从80年代特别是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市场化和民主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减少国家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等措施使自由市场和私有企业重振雄风,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在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正通过改革向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转变。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在通过结构性改革,逐步解除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缘于此,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由于敏锐地把握住了经济市场化的政治意义因而得以再度流行。
1992年初,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这就使资源流动、社会分化、国家职能转换、社会整合、社会空间确立等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具有了现实可能的意义。这一经验层面发展的关键意义在于“国家与社会间疆界的确立”或“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建构”等新问题的提出,表征了中国发展的现实进程需求某种能够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和解释的理论的出现。
二
如此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就具有了两个层面上的意义:其一是作为一种源于西方历史经验的社会实体,是否能够在中国的当下语境中加以建构;其二是作为西方话语谱系中的解释模式,是否能够用来理解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应该说,这两个层面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是社会建构层面的一种策略设计,而后者是知识分析层面的一种策略设计,而后者是知识分析层面的一种理念预设。
一方面,作为一种策略设计的市民社会,在其发生学上不得不追溯到7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化改革。这场变革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一种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全权性国家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作为与国家构成一种平衡机制的社会,被强大有力和无所不在的国家行政力量吞噬了。而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传统社会模式下国家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以及某一社会共同体中强制性等级制度关系与其他关系(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血缘的等等)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调整。就这种改革已经实施的内容来说,实际上是将国家的部分权力还给社会。也就是说,在原来的行政政治体制之外,重新建构一个带有一定自主意义的社会。这一社会的重构过程,在80年代的各种改革策略和解释模式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自给的概念和地位。直到1992年,当中国的改革进入市场经济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确立的阶段,“社会”才被人们逐渐注意,源于西方的市民社会话语,才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如此普遍的注意。个人与国家的二元思维模式,在社会学、政治学层面上,被深化为社会与国家的新二元模式。在国家面前,个人是如何通过建制化的社会组织,与之发生关系的?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又是如何实现的?面对这些充满现实意义的学理问题,市民社会遂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富有原创性的分析概念。
另一方面,从解释模式的层面上说,主要是指对市民社会在理解和阐释中国现代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关系方面,所具有的有效性值阈的判定问题。毫无疑问,就像民主、自由、理性、科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些纯粹源于西方的概念一样,市民社会作为一种外来的分析理念,在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时候,往往具有一种跨文化的语境隔障。譬如说,西方的市场社会是在中世纪分封制的历史背景下生长起来的,而中国的市民社会却是在传统的中央体制或现代全权国家体制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它们所承继的历史传统迥异,因而形成了各自市民社会的性格差异。这就意味着并同时提醒我们,作为一种解释范式,市民社会要在中国学术界取得普遍有效性,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适合中国的历史语境;同时,市民社会的研究要在中国进一步深入,就必须立足有效范例,与历史的或现实中的实证研究相结合。
三
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现实,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的内涵,学术界已基本上取得了如下共识: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议政参政活动的非官方公域。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研究,背负着久远、深厚的历史传统,立足于改革、市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这一特定的社会实践情境,同时更兼具指向未来的前瞻性和超越性祈向,因此,它必然禀赋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丰富的实践意义。
市民社会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体制的一大变革,实现此一变革需要一系列坚实的社会性条件予以支持。作为一种业已存在的经验性事实,市场经济的历史实践和当代现实都昭示我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对自足意义的市民社会的存在,是它自身赖以建立的根本性和社会条件。这个条件的实质就是正确理解和处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个体主体的发展提供稳固的价值支撑力。
2.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市民社会已初露端倪,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点:①相对独立的“社会”出现。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虽仍是社会资源的主要控制者,各级行政权力在决定个人生存与发条件方面虽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社会也已成为控制资源的有力的、潜在的力量,它同样提供着某些影响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领域、机会。社会自主性得以显现,独立的社会自主领域开始出现和存在。②相对独立的个人与社会力量产生。伴随着社会资源占有的多元化和国家与社会的初步分离,个人的独立性也相对加强,新的社会力量、角色群体开始产生并日趋活跃。③相对独立的社团与非行政化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非盈利经济组织的涌现。所有这些,都表征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需求某种能够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和解释的理论出现。市民社会研究理应也能够担承此一重任。
3.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坚持社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就是由社会占有和经营一部分生产资料。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印证和支持了这一点:①提供了一种国家与社会同核心但外延和功能迥异的二重分化结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观念模式。如前述,市场社会处于社会个体和国家之间,为社会个体提供着保护性的条件和自由活动的环境,并且具有自由调节和组合社会生活的一些功能。②产生了必须而且能彼此独立和自由地进行活动的市民个体,这就得以使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和社会民主具备人格基因和个体前提。③使社会生发出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团体组织,这种组织一方面成为个人的保护者,另一方面则成为与国家相制约的自治的社会实体,使国家摆脱干预一切。④市民社会是以一种普遍的契约关系和契约精神建立起来以保证其良性运转的,这保证了自由市场和民主政体得以存在。
市民社会研究的理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
1.社会文化转型的实现。改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文化转型,其基本任务就是发展政治民主,建设一个与国家处于良性互动关系之中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早已作了深刻阐述。从文化角度说,就是建设一个非国家一元本位的现代文化体系,亦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前提”的文化。当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所有制多元化,根本目的就在于恢复各类经济实体的经济权利和积极性;政治改革实质上是在重新确认每个社会成员实质上的而非名义上的政治权利,即在政治领域肯定个体价值。与此相适应,文化领域改革的目标必然是改造群体本位一元化的传统文化模式,建立个体本位的文化体系。
2.可以深化和拓宽唯物史观的研究。①历史唯物主义本来是作为一种“市民社会”理论,并以它为主要理论来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和抛弃“市民社会”的理论,而是对它作了继承和超越,即它不仅包容了,而且更为深刻和全面地发展了这一理论。②唯物史观把“市民社会”当作人与人之间广泛的社会经济关系,与“政治国家”不是简单地处于对立地位。③唯物史观不把“市民社会”的研究仅仅归结为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而是同时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赋予其以相对独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