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浦东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速度论文,质量论文,经济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浦东新区经济实现了16.8%的快速增长,但比较前几年却呈现增幅逐年回落的趋向,经济增长及运行质量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笔者针对浦东新区九年的经济增长轨迹,谈一些认识。
(一)
1.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正是在这个时期初,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此后,浦东新区经济迅速发展,达到可观的规模,有其享受优惠政策的特殊性,也有融入宏观经济增长周期的一般性。
2.1992年,敬爱的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殷切希望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浦东和上海市一样经历了两轮“三年大变样”。1992年浦东新区经济增长首次跃上20%的台阶,达到21.2%,1993年增长30.2%,1994年仍保持了28.6%的超高增幅。第一轮“三年”增加值以26.6%的平均速度递增。1995年至1997年的第二个“三年”间经济增幅平稳回落,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增幅分别为22.0%、20.2%和18.3%。第二轮“三年”的年均增幅为20.2%,比第一轮“三年”平均增幅慢了6.4个百分点。1998年浦东新区完成增加值708.85亿元, 比1997年增长16.8%,与1991年的13.9%的水平比较接近。纵观九年浦东新区经济运行轨迹,可以得到第一个认识:浦东经济发展经历了启动期跳跃式发展阶段之后,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减缓,昭示着浦东经济已步入程度快速的渐进发展期。
3.人们期望浦东新区经济能在较长时期内一直保持超高的增长势头,但这不现实。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历了一段突飞猛进扩张阶段之后,将逐步进入适度平稳增长阶段,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二战后日本经济重建与恢复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即进入稳定的低速增长。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在80年代经济增长接近13%,以后几年一直在10%徘徊,香港和台湾都有类似经历。
4.深圳特区开发建设至今已近20年了。1980年至1984年的五年是经济启动阶段,GDP年均增长58%;1985年至1989 年的第二个五年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年均增幅降至21%;1990年至1994年的第三个五年,适逢小平同志南巡之后全国经济高涨,年均增幅回升到32%;1994年至1998年又降为17%。
5.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规律,可得出第二个认识:浦东新区经济增长仍处于从1992年启动的一个周期中,近两年难以转换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假定国家宏观环境继续向好,在浦东新区的一批重大项目进入集中收获期,浦东新区新的经济周期可能出现,但不再可能出现第一轮周期所出现的波峰。(1993年增长30.2%),如不发生特殊情况,下一轮周期的波峰值(年最高增幅)很难达到20%。今后五年乃至十年,增长速度高方案将在12~16%之间,低方案在10~14%之间,经济增长将在历史座标上显现出一条稳定平滑的曲线。
6.浦东开发是上海90年代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进入90年代之后,上海市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周期,从1991年的7%上升到波峰1993 年的14.9%,之后逐年减缓,直至1998年的10.1%,这一期间,浦东新区除了与全市保持同趋向之外,高于全市增幅的离差度也逐年缩小。如图。
图中的增幅曲线显示,浦东新区增幅高于全市水平最高为15.3个百分点(1993年),最低为5.6个百分点(1997)年。今后, 浦东新区经济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究竟是怎样的趋势,上图使我们比较直观地得到第三个认识:浦东新区经济增幅不可能再出现像1993年那样大幅度地高于全市的情况,而目前高出全市5~6个百分点的状态也将随着经济平稳走势而逐渐缩小到3个百分点之内。
7.16.8%的增长速度应该说是很高的速度,但人们还是感到慢下来。之所以这样的感觉,主要是有前几年作为对比的参照数。那么,有个问题常常萦绕在人们的头脑是:1993年前后浦东新区经济总量测算得实吗?经济增长是否高估呢?就以1993年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8.1993年实现增加值164亿元,可比增长30.2 %。 从绝对量看,1993年当年净增增加值62.5亿元(164亿元-101.5亿元),而当年工业总产值净增2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净增90亿元, 消费品零售总额净增14亿元,职工工资净增24亿元,银行存贷款净增276亿元等等。 从这些相关支撑因素看,当年经济总量的增长是有坚实基础的;再从增加值中三次产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增幅的关系看,也是匹配和协调的。详见下表:
1993年增加值增长与主要参照指标对比
增加值增长 对应参照值
名称 增长% 名称 增长%
农业增加值-8.5 农业总产值 -27.4
工业增加值21.9 工业总产值
28.7
建筑业增加值 46.0
固定资产投资 1.2倍
建筑业总产值
73.4
邮电运输业增加值 37.3
市内电话交换产量
72.0
邮电业务总量
35.9
商业饮食业增加值 24.8
社会消费品总量 48.5
金融业增加值 85.8
银行信贷总量 1.1倍
现金收支总量 1.1倍
居民储蓄存款 77.4倍
职工工资总额 1.0倍
综上所述,将经济总量增长放于国民经济整个过程中来分析,1993年增加值的测算是基本准确和可信的,不存在高估问题。坦率地说,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在测算中,忽略和疏漏的地方明显存在。
(二)
9.经济发展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要有质量,有效益。浦东新区九年的开发建设,促进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优化,带来城市面貌的巨变,但也出现建设资金趋紧、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活跃等等现象。因此,看待浦东新区经济发展,除了看增长速度一面,也要看经济运行质量的一面,而分析浦东新区经济运行质量,要坚持辩证地看,历史地看。
10.当前我们谈论运行质量时,往往容易陷入困惑和迷惘中。 一方面当前浦东新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优化是举世公认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陷入困境。这的确是一种矛盾的经济现象,但并非在中国绝无仅有。美国经济已连续几年增长势头强劲,正是经济搞得好,才使克林顿免遭“弹劾”。但在美国宏观经济良好大势下,企业运行却不尽人意。最近一期的美国《商业周刊》指出,去年美国公司总体盈利状况不佳,进入美国“龙虎榜”上的900家大公司利润仅比前年增加2 %, 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增幅。分析认为对美国公司1999年的盈利前景仍不抱乐观态度。(参见1999年3月4日《经济参考报》华盛顿专电)
11.考察浦东新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笔者认为最突出的有三个视角:首先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占增加值的比重从九十年代初的76.2%降到59.3%,而第三产业则由当时的20.1%提高到40%。曾是上海重工业基地的浦东,如今工业经济已实现了质的飞跃。一大批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外商投资企业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而且为浦东新区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浦东新区第三产业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大批中外金融机构聚集浦东所展现的现代金融功能;以外商和国内大集团公司参与国内外贸易领域所展示的现代大市场功能,以国外著名房地产商和中央外省市合力构筑的房地产市场等等,已成为浦东新区第三产业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动力。
12.第二个视角是日益显现现代都市功能是浦东新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可以从三个层面看:一是从地域角度看城市化地区的迅速拓展,以一大批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现代都市可持续发展环境已逐步形成。二是从都市功能看,现代金融、商业、旅游、信息等产业迅速发展,完全取代了昔日落后的单调的城镇功能;三是从观念变化看,长期流行的关于居家、购物、出行等方面的观念已悄然隐去。当今,人们生活中每一细微的变化,无不折射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质变。
13.第三个视角是浦东新区经济日益具备较强的抗经济波动和风险的能力。浦东开发九年来,共引进了外商投资项目5400多个,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49个。 中央部委以及外省市在浦东新区举办的企业4000多家,注册资金达155亿元,尤其是一批外资银行、 国家级要素市场及国内大企业集团,促使浦东新区经济的外向化程度迅速提高。在浦东新区经济总量中,外资经济和外省市经济的份额占50%,市属企业份额为22.5%,剩下的新区区级企业份额占约1/4。特别是88个世界著名跨国集团公司在新区投资140多项目, 把浦东新区经济发展同国际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任何损害和削弱浦东新区经济发展的外来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在浦东新区投资的国际资本和财团的切身利益。
14.“经济发展快一点,就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 稳稳当当”。浦东新区大面积大规模开发建设,在重大市政布局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在社会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中,难免出现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国家和个人、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劳动手段的变更,企业生产经营的兴衰,开发过程中某些疏忽和欠缺往往成为影响浦东新区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障碍。因此,浦东新区目前碰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是开发开放前进中的困难。
15.企业效益下滑,职工下岗增多, 市场消费需求不足等经济运行中令人堪忧的问题,是国家经济改革和体制转换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暴露。浦东新区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沿革性和继承性,不可避免地将上述矛盾和困难反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这种局面的出现不是浦东开发开放本身所引发的,而促进浦东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积极因素正在发挥着作用,不断缓解和抵消各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