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心态论文,作用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心态是指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状态结构,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内化为社会主体的精神结构的心智状态。它是在反映社会总体的一般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精神中介,任何社会存在只有通过社会心态才能上升为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意识都直接地来源于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桥梁。因而只有那些能够同化为社会心态的社会意识,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而不能被同化的社会意识,即使是正确的东西,也暂时不能发挥作用。社会意识形态是每一时代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因而社会心态对每一时代精神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定要高度重视社会心态问题。
一、研究社会心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定的社会心态显示一定的人心向背,成为一定经济、政治气候的“晴雨表”。社会心态是我们透视社会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心态是对社会存在的最直接的反映。当前,我们的改革每前进一步,社会心态都会作出最迅速最直接的“反馈”,通过对这些直观材料的剖析,我们可以尽快地把握改革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地作出对策,光大成就,避免损失和挫折。同时,社会心态还为我们提供了建设精神文明的特殊工具。社会心态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文化要素、心理要素和思想要素。文化要素是人作为主体在把握客体时形成的关于对象的规律性的认识,它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人们客观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文化要素往往决定着主体实践的范围和程度以及主体改造客体的成功率。心理要素是社会主体争取向往的趋向状态,它反映主体的感情趋向和行为导向,由需要趋向、心理意向、社会性格和民族精神等要素组成。人们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社会主体的欲望和动机、情感和情绪、兴趣和爱好,形成社会性格,从而把人们的能量引向某一方向,产生一种整个民族成员行动起来的心理动力。这种心理动力表现出一个心流,它回荡于人群之间,使人们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从而构成一种带有民族文化传统色彩的精神。思想要素是由在社会观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信念、社会理想和社会信仰所组成。社会信念有着比较接近于心理水平而渗透于心理取向的优点。社会理想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可抗拒的信念,给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当人们把自己的社会信念和社会理想整合为一种对某一些观念和事物的极度信任和尊敬时,社会信仰就产生了。社会信仰一旦形成,就成为整个社会心态的核心因素而发挥作用。如果一个民族的信仰发生变迁,社会心态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将随之而起。从以上社会心态的三个静态层面的内涵就可以看出,社会心态的状况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优化社会心态,改善社会的心态环境,可以提高整个民族以及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
二、社会心态的状态是衡量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尺度
社会精神文明水准的提高,不仅要有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法制的健全和道德觉悟的升华,而且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健康的社会心态。一个社会如果缺乏现代的情感、意识,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仰,精神文明也会陷入停滞和僵化状态。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心态的变化过程,社会生产关系的阶段性决定了社会心态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心态,原始公有制时代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奴隶制时代却认为奴隶主摧残和剥削奴隶是公平的、应该的,封建社会皇帝是“天子”,就连被压迫受剥削的农民也盼望着“英明天子”、“青天大老爷”的保护。同样,资本主义时代有资本主义的社会心态,社会主义时代有社会主义的社会心态。判断一种社会心态是进步还是落后,是推动历史前进还是阻碍历史前进,主要是看它是否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与生产力的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心态就是进步的,有生命力的;反之,就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最终要被新的社会心态所替代。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社会心态也不断地转换和发展。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每遇到新事物,总是试图用原有的社会心态进行认识和评价,如果成功,便得到暂时心态上的平衡,如果不成功,就容纳新的信息,调节以至重建心态结构,达到心态上新的平衡。旧的社会心态到新的社会心态之间转换大致是这样的:当社会生产关系处于新旧更替阶段,相应地社会心态的各要素同时并存又互相排斥,没有形成稳定的系统。随着一个统一的核心要素逐步形成,新的社会心态产生,并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对社会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革命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心态的各要素逐渐开始限制人们的眼界,以至引起社会心态危机,新的社会心态要素迅速增加并进行组合,逐渐战胜和取代旧的社会心态,随后又进入了新的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的形成时期……这是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如果说新旧社会心态之间的变化更替是质变,那么同一种社会心态内部要素的变化就是量变,它也是从出现新的萌芽开始,这些新的萌芽要素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冲击和影响着社会心态。如果社会心态能根据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这种社会心态就能把这些新的要素收容进去,并取精去粕,从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健康地发展。如果社会心态不能对这些新要素进行整合并收容,这些新的要素就会逐渐壮大,并形成一种声势,威胁着社会心态,此时就会出现新旧社会心态的质变。社会心态质变之际,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发生变化之时。由于社会心态具有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发挥中介过滤作用和双向影响的功能,这时社会心态就会产生两种社会效能:一是对社会意识进行冲突,改变原有社会意识内容,增加新的内容。此时精神文明也经过整合和吸纳新内容而取得进步。二是改变原有社会心态中的结构,促成新类型的社会心态的形成,进而影响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三、优化社会心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而社会心态是社会意识最直接的反映,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内容都渗透在社会心态的三要素中,从这个角度讲,调整和优化社会心态,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为突破口,从这里入手是最好的途径之一。社会心态可以通过各种意识形态得到升华。健康美好的社会心态,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会升华为先进的政治思想、健全的法律制度,优美的文学艺术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反过来,社会意识形态又可以影响社会心态。这种社会意识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社会意识进化和变革的矛盾进程,也就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首先,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这是心态的“硬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人们客观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因此,人类最重要的是努力掌握每一时代最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从既定的精神文明中尽可能地吸取一切营养,创造出真正符合自己生命本质的文明生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当代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交流趋于频繁,我们应当抓住时机,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科学的管理经验,用来发展自己。但是如果这些东西仅仅为少数人所掌握,只是个别心态的“硬件”,而不是社会心态的“硬件”,那也不行。所以科学文化知识还存在着普及的问题,尤其在我国,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普及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如果没有健康的道德规范,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心态。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正确的情感和科学的信念,自觉地按社会利益的要求去调整自身的行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就要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规律,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规范体系,为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道德保障。
第三,要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不但能使人们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而且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性格等有着积极的影响,因而对社会心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法律教育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使人们透过法律对主体的地位、权利的行使和保护获得明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在价值观念核心上的反映,正是体制转轨过程中需要强化的主体地位平等和权利义务一致的价值观。法律教育有助于完善人的道德品质,一般说来,社会主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往往也是道德谴责的行为,违反社会主义法律也往往违反社会主义道德,二者的一致性使人们更多地从法律角度考虑道德行为,强化道德对行为的约束,进而完善人的道德品质。法律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恪守规范的社会性格,性格着眼于人的行为心理倾向,人的行为受社会性格支配。法律是社会中最权威、最强有力的规范,法律规范具有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鼓励或防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第四,要加强理想和信仰教育。社会理想和社会信仰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可抗拒的信念,给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社会信仰作为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而发挥作用。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共产主义理想一度被简单化、庸俗化了;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实惠”,共产主义理想好象又“太遥远”、“太渺茫”了,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共产主义要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但它绝不是世世代代盼不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阶段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步骤。只要全社会成员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共产主义一定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