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到“大家”:我国家谱档案信息共享的革新论文_李娟

“私家”到“大家”:我国家谱档案信息共享的革新论文_李娟

济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摘 要:家谱档案系我国珍贵的民间文献资源,逐渐从“私家”走向“大家”。文章探讨了公共性机构引领家谱档案信息走向集中开放以及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家谱档案信息实现在线获取、共建共享的革新过程特征,重点审视了家谱档案数据库元数据著录规则对知识挖掘的作用,以及公众参与家谱记录对社会记忆建构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开放,家谱网站,档案共建,社会记忆,知识创新

1. 信息开放:家谱档案从“私家”走向“大家”

1.1公共性机构引领家谱档案信息集中开放

在我国几千年礼教秩序构建起的社会中,家谱可“明血统,辨昭穆”,对于身份识别起到了关键的凭证作用;同时,家谱也可“敦宗睦族,凝聚血亲”,成为伦理教化的重要纽带。从帝王贵胄大族到寻常百姓人家,谱牒物化本身被赋予了相应范围内一种权力的象征。这时家谱信息在家族内部自上而下进行传导,力图通过“克己”来达成整个社会的价值理念。

1.2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家谱档案信息在线获取

在最初的线下家谱档案信息共享模式中,家谱档案内容结构单一,虽处于公开状态,但利用者必须前往保管机构或购置二次文献方可接受服务,用户获取有效家谱档案信息的时间成本较高。

网络信息技术直接革新了信息的获取方式,创造了一种 “人机交互”的信息共享模式,打破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地缘限制。近年来,掀起了一股家谱信息数据库、家谱网站建设的热潮。公共性家谱档案保管机构开始逐渐尝试建立起家谱档案网络文献目录、家谱档案数据库、家谱网站等,同时,一些企业等社会群体也参与其中,有综合性网站也嵌入专门的家谱档案相关栏目,揭示馆藏家谱档案文献资源的同时,也开辟了网络在线检索、阅览等服务通道,为华夏儿女认祖归宗、寻找乡愁、文化交流搭建了便捷的渠道和有效的平台。如上海图书馆创建的家谱书目查询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年创建的地方志家谱书目数据库,北京大学中国基本古籍库工作委员会与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创建的中国谱牒库全文古籍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创建的大型综合性家谱网站“中华寻根网”,各省市家谱研究会创建的“中华家谱网”、“安徽家谱网”等地方性家谱网站,一些名门望族自行创建的“孔氏宗亲网”、“中华杨氏网”等专门的姓氏网站……

2. 社会共建:家谱档案记录行为从“私家”走向“大家”

需要承认的是,家谱是一种蔓延到民间各个角落的记录,公共性机构保存的家谱档案只是芸芸众族家谱中的一小部分,而那些大量“私藏”在个人手中的家谱则处于不可控的状态,无法提供利用。随着家谱档案信息在线网络的建立,家谱档案的保管机构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和在线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创新与升级,更具颠覆性的是,私人保存者获得了开放档案信息的渠道和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家谱网站提供的相关功能录入自己的家谱信息,供自己记录,并与他人分享。

2011年3月5日,正式开通上线的中华寻根网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引领档案信息共享方式革新的代表。中华寻根网是国家图书馆与澳门基金会开展的第一个文化合作项目,旨在以家谱档案为核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家谱数字化服务、教育、研究和谱牒文化的传播。网站设置了“谱牒”、“乡邦文献”、“姓氏专题”等一级导航,主要扮演着家谱档案数据库的角色,提供500多个姓氏源流,500多部家谱和6000种其他文献的检索、目录或全文阅览服务。同时,网站在“我的空间”一级导航下设置“我的家谱”、“寻根续谱”、“家族记忆”、“我的影集”等栏目,嵌入了家谱自建和社交的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个人都可以录入自己的家谱基本信息,上传数字家谱;在线建立“家谱树”,找寻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上传家族照片,写下家族故事,与他人共享。一些企业也发挥技术优势,建立起专供社会大众制作家谱的软件,如天下家谱、家谱先生等。以社区和社群运营闻名的凯迪网络还启动了“百姓家谱”项目,打造包括网站、微信服务号、APP三大平台在内的在线修谱社交产品,提供在线修家谱、家谱资料查询、家谱社交及线上纪念馆等服务功能。

在这个家谱档案信息网中,每个普通的个体不仅是家谱档案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同时,他们都可能成为家谱档案的创建者、家谱档案信息的贡献者、家谱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者。同时,共享行为的结构落差甚至消失,因为在非保密的界限范围内,记录的同时,也意味着分享。这种家谱档案不再是某种社会实践活动伴生的“附件”,而是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主动建构起来的使命,成为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记忆建构可以主动借助的手段,即一种“合目的控制”。

3.家谱档案信息组织结构变化的意义

3.1隐性知识的挖掘

家谱档案数据库建设是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式。目前,家谱档案数据库大都可以对家谱档案的文献特征进行标引,实现家谱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提供关键词匹配检索服务。例如“中华寻根网”中姓氏家谱数据库著录的核心元素包括题名、版本年、谱籍地、始祖、收藏地、题要、卷数、版本、堂号、史迁祖、修撰者等,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著录核心元素的自由选择和重组搭配进行有效检索。但在完成对家谱数字化的基础性建设后,应从对家谱的简单文献信息揭示走向对家谱内容的知识组织。

3.2碎片记忆的聚合

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让家谱档案信息能够灵活地实现多元排列重组,借助元数据和著录系统达到有效检索和知识探索的目的;同时,它也让碎片式的家谱信息泛滥起来。信息网络社会降低了公众的参与门槛,同时也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欲望,公共性机构在家谱档案信息共享行为中独当一面的局面开始瓦解,社会公众参与“百花齐放”的光景已经出现。与我国浩如烟海的家谱相比,家谱档案数据库和家谱网站提供的家谱信息只是一小部分,依此实现认祖归宗和身份认证的愿望其实很微弱。但在家谱档案社交式的共享模式中,与社会大众提供的家谱信息相比,社会公众参与家谱叙述和记录的行为本身更赋独特的意义。

4. 小结

家谱档案从“私家”走向“大家”主要经历了家族长老主导的家族内部式共享、公共性机构主导的信息开放式共享、社会公众参与的共建式共享等过程,尤其在后两个阶段中,家谱档案信息的获取渠道从线下到线上,贡献主体从机构到公众,共享模式从线性到网状,这不仅是技术手段催化的结果,更彰显了档案管理理念的革新。然而,目前我国家谱档案在馆藏开放、数据库建设、网站运营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出家谱档案的工具、信息价值,如馆藏家谱档案编目不全、开放力度不够,家谱档案数据库的信息更新速度慢、全文预览数量少、内容识别程度低,家谱网站、软件的活力和用户粘度不足,元数据标准不周全、统一阻碍了家谱档案数据库的可兼容、互操作以及信息的交换、分析……未来,社会各界应协同合作,在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传统资源、人文需求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 尚海滨,江华.现代视域下的家谱价值审视[J].图书情报论坛,2010(2):63-64.

参考文献;

[1] 尚海滨,江华.现代视域下的家谱价值审视[J].图书情报论坛,2010(2):63-64.

[2] 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3] 王昭.家谱文献资源整理现状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3(5):62-63,66.

[4] 夏翠娟,张磊.关联数据在家谱数字人文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2016(10):26-34.

[5] Anne Burdick, Johanna Drucker, Peter Lunenfeld等著.马林青,韩若画译.数字人文 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121.

论文作者:李娟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  ;  ;  ;  ;  ;  ;  ;  

“私家”到“大家”:我国家谱档案信息共享的革新论文_李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