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研究的新进展_信息加工理论论文

智力研究的新进展_信息加工理论论文

关于智力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新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4)01-0025-08

不少大学和研究单位邀请我们去作“智力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的报告,我觉得这个题目很难讲。因为“新进展”主要是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近20年的新研究、新成果、新思想。可是,就在这20年中,对我们讨论的主题词——“智力”的含义还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不了统一的认识。2003年度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斯腾伯格(R.J.Sternberg,1986)认为:“智力是一个很难捉摸的概念”[1](P3)。心理学史专家墨菲(K.R.Murphy,1991)指出:很难有一个人们共同认可的智力定义(既准确又实用)。因为从历史上看,心理学家们从来没有得出一个大家认可的定义[2](P185)。认知心理学家丹尼斯(I.Dennis,1996)也说:“目前心理学界对智力的具体含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而且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3](P41)。因此,今天要作智力研究新进展的报告,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由于推辞不了同事们的好意和信任,不如借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一角,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作为引玉之砖。

给智力下定义难,有四个原因,一是因属性而异,因为智力涉及问题太多;二是因角度而异,因为智力取向(approach)太多;三是因发展而异,因为衡量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的指标太多;四是因人而异,因为智力心理学家又太多,一人一言,观点自然难以统一。于是,我就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智力研究的新进展吧。

一、智力属性研究的变化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心理学家们曾有两次对“智力”的含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第一次是在192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邀请当时知名的智力专家,以“智力及其测定”为题对智力进行定义。十多位专家给出了他们对智力本质的看法。第二次是在1986年,斯腾伯格及其同事主编了一本题为《什么是智力?关于智力本质及定义的当代观点》(What is intelligence?Contemporary viewpoint on its nature and definition)的书。在这本书中,收集了当代心理学家对智力本质的认识。在这次讨论中的专家可分为两大学派:其中,有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也有属于非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家[4](P30-42)。

两次讨论所涉及到的智力的属性共有27种:1.适应性,为了有效地对付环境的需要;2.基本心理过程(知觉、感觉和注意);3.元认知(认知的知识);4.执行过程;5.知识和加工的相互作用;6.较高水平的成分(抽象思维、表征、问题解决、决策);7.知识;8.学习能力;9.生理机制;10.独立的能力(如空间、语言、听觉);11.心理加工的速度;12.自动化的加工;13.一般智力;14.现实世界的表示(社会的、实践的、心照不宣的);15.文化价值观;16.不易定义的、不是一种结构的;17.一种学术领域;18.在出生时所表现出的能力;19.情绪的、动机的结构;20.限于学术或认识能力;21.在心理能力上的个体差异;22.以环境产生的遗传程序的基础;23.解决新奇事物的能力;24.心理上的顽皮性;25.只在期望值中重要;26.抑制情感的能力;27.外在行为的表示(实际的/成功的反应)。

尽管在两次讨论中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的认识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1921年和1986年心理学家在基本加工(知觉、感觉、注意)和心理加工速度这些属性上看法有一致之处。然而,在65年中对智力属性的研究有很大的变化。在高级心理活动水平的成分(抽象思维、表征、问题解决、决策)和解决新事物的能力、学习能力等项目上,20世纪20年代的心理学家提到的次数比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学家要多;而元认知、执行过程、知识、自动化的加工等项目上,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学家提到的次数要多于20世纪20年代的心理学家的次数,特别像元认知、执行过程和自动化的加工等术语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很少使用或基本上不使用。

正如斯腾伯格所说的,从表面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学家和20世纪20年代的心理学家对智力的属性的认识没有很大差别。虽然过去人们更加重视期望,而现在人们更加重视文化因素。但是,就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家关于智力的看法是有变化有进展的,这种变化和进展主要表现在当代心理学家虽然使用了过去心理学家的术语来定义智力,但是这些术语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还有一项新研究(Snyderman & Rothman,1997),即对1020名专家对智力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当前,专家对智力的认识有许多一致之处,特别是他们对智力中最重要要素的看法上,具体结果见表1所示[5](P375)。

表1 专家认为智力的最重要的5个要素

描述同意的%

抽象逻辑思维/推理  99.3%

问题解决能力 97.7%

获得知识的能力

  96.0%

记忆力

  80.5%

适应环境

77.2%

从表1中看出,专家对智力的理解和认识既重视智力内容的传统方面,即逻辑思维、推理、问题解决能力、记忆能力等,又重视皮亚杰(J.Piaget)等人所强调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认知心理学家所强调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这五个智力要素说明,智力属性表示了当今智力界研究内容的趋向。

正因为如此,我们(1984,1986,1992)才将智力定义为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这里,就考虑到了智力属性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二、智力本质研究的取向

Atkinson,R.L.(1994)在谈到智力研究新进展的时候指出[6]:对智力本质的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取向(approach)变化:60年代前是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60年代出现了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80年代后又有人主张智力的层面(stratum of intelligence),这实际上是从智力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角度来阐述智力研究的新进展。

“因素说”是研究智力构成要素(或因素)的学说。智力由哪些因素构成呢?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提出了特殊因素理论,认为智力由许多特殊能力构成,特别是他设想了智力由填句(C)、算术推理(A)、词(V)和领会指示(D)所组成。斯皮尔曼(C.Spearman,1863-1945)于1904年提出了“二因素”说,认为智力由贯穿于所有智力活动中的普遍因素(G)和体现在某一特殊能力之中的特殊因素(S)所组成。凯勒(T.L.Kelly)和瑟斯顿(L.L.Thurstone)分别于30年代和40年代提出了“多因素”说,认为智力由彼此不同的原始能力组成。不过凯勒和瑟斯顿的提法并不尽相同。凯勒提出数、形、语言、记忆、推理五种因素;而瑟斯顿则提出数字因子、词的流畅、词的理解、推理因素、记忆因素、空间知觉、知觉速度七种因素。

因素分析发展到50年代是智力的“结构说”。结构说应看作是因素说的一种新的形式和新的发展,它强调智力是一种结构,它是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智力的组成因素。智力是什么样的结构呢?艾森克(H.J.Eysenck)于1953年首先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维度: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推理),测验材料(语词、计数、空间)和能量(速度、质量)。在艾森克的基础上,吉尔福特(J.P.Guilford,1897-1987)于1959年提出了新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式,认为智力由操作(即思维方法,可分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五种成分)×内容(即思维的对象,可分图形、符号、语义、行动四种成分)×结果(即把某种操作应用于某种内容的产物,可分为单元、种类、关系、系统、转换、含义六种成分)所构成的三维空间(120种因素)结构。值得一提的是,他及其弟子不断充实自己的三维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从120种因素,扩大为180种和240种因素。阜南(P.E.Vernon)于1960年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智力是个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最高层次是智力的一般因素;第二层次包括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倾向,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倾向;第三层是第二层的两大因素群所分成的若干小因素群,言语和教育的能力倾向分为言语、数量、教育等,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倾向分为机械、空间、操作等;第四层是各种特殊能力。希来辛格(I.M.Schlesinger)和格德曼(L.Guttman)于1969年又提出了二维结构模型,他们认为,智力的第一维是言语、数和形(空间)的能力;第二维是规则应用能力、规则推理能力和学校各种学业测验成绩。

认知心理学试图了解人的智力的性质和人们如何进行思维(J.R.Andeson,1979)。认知是什么?认知心理学强调的是,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即功能(适应)、过程和结构。这里突出的是,认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心理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取向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及神经生理学的影响,对智力不再斤斤计较其组成的成分(因素),而是注意它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功能。所谓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普遍指的是对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加工的观点,把人看成是一个主动动态系统,在处理和传递中各个阶段的安排。信息加工可分为三类,即串行加工,每个阶段联成一条线,前一个阶段的输出变成了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任何一个阶段在接到其前一个阶段的输出以前不能够进行本阶段的信息加工,人的中枢信息加工多属于这类加工;并行加工,每个阶段并不要等其他阶段完成加工后才进行加工,人的感觉就是并行接收信息,在正常情况下,许多感受器同时被激发;混合加工,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结合进行。信息加工取向所揭示的智力活动问题是:各种智力包括哪些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和准确性如何?这些过程所操作信息的表征的类型是什么?对此,认知心理学家探讨了智力的结构模型。戴斯(J.P.Das)是一位信息加工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及其助手们(1990)提出的智力PASS模型(Pla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ive processing model)信息加工的整合包括四个单元:信息输入、感觉登记、中央加工器和指令输出。中央加工器主要包括三种认知成分:同时性加工与继时性加工两种编码过程以及计划过程。因此,信息加工取向不是试图以因素去解释智力,而是确定构成智力活动为基础的记忆、注意、表征、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

智力的层面的实质是把因素分析和信息加工两种取向结合起来,既讲成分,又讲信息加工的过程。近20年来,在这方面作出贡献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斯腾伯格和加登纳(H.Gardner)。斯腾伯格在1985年以后多次宣称,一个全面的研究智力本质的理论,应包括一组构成要素(因素)过程。这组要素过程应比在有限的实验环境或典型实验情况下的心理学家们迄今确定的范围更为广泛。他建议,这组更广泛的要素不仅与“学业智力”有关,而且应与“实用智力”有关。如本文第四部分要谈到的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和加登纳的“多元智力”,他们都持智力层面的观点。即一方面,他们重视这里的成分或要素(因素),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信息加工的方式,指出智力对于特定文化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的敏感性,这些符号系统是捕捉、表达、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信息加工对人的智力形成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三、智力发展的水平的提出

智力发展水平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智力发展的基本原理或理论的问题;二是个体智力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问题。对于后者研究,近20年进展不太明显,这可能是过去的研究比较成熟,加上皮亚杰的影响太大,所以,一提起智力发展的年龄阶段性问题,基本上还是皮亚杰的理论框架。可是对于智力发展的基本原理或理论问题的探讨却相当活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两种“三层水平”理论,影响更大。

(一)卡洛尔的三层级理论

卡洛尔(J.B.Carroll)提出了智力的三层级理论(the three-stratum theory of intelligence)[7]。他认为智力有三个层次水平的因素所组成。最高水平层由1种因素构成,即一般智力因素;中间水平层由7种因素构成,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记忆容量、一般流畅性、一般视知觉、一般加工速度、一般听知觉;最低水平层由许多特殊的因素所构成。卡洛尔的智力层级模型如下表所示。

表2 卡洛尔的智力层级模型

层级三

层级二 层级一

流体智力

水平因素包括:一般序列推理;归纳推理;定量

思维;皮亚杰式的思维。速度因素包括:思维的

速度。

一般智

 水平因素包括:语言发展;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晶体智力

理解;词汇知识;阅读理解;填空能力;拼写能

力因素

 力;语音编码;语法敏感性;外语潜能;听力;

交流能力;外语流畅力。

速度和水平因素包括:阅读速度;口头表达的流

畅性;写作能力。

一般记忆容量水平因素包括:记忆广度

速度因素包括:联想记忆;自由回忆;意义记忆;

视觉记忆;学习能力。

水平因素包括:可视化。

速度因素包括:空间关系;封闭速度;封闭流畅

一般视知觉 性;系列知觉的综合;空间扫描;知觉速度。

各种因素:想象;长度估计;错觉;知觉转换。

水平因素包括:听觉和知觉语言的阈限因素;语

言、声音的辨别;一般声音的辨别;高强度声音

一般听知觉 持续时间的辨别;音乐的辨别与判断;抑制听觉

刺激混乱的能力;同时跟踪能力;节奏的保持与

判断;声音模式的记忆;绝对音高;声音定位。

水平因素包括:首创性或创造力。

一般流畅性 速度因素包括:观念流畅性;命名流畅性;联想

流畅性;表达流畅性;词汇流畅性;问题敏感性;

图形的可变性。

一般认知速度速度因素包括:完成测验的速度;数字化的能力;

知觉速度。

一般加工速度(决策 速度因素包括: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语义

速度)

 加工速度;心理比较速度。

(二)丹梅特里奥和瓦拉耐兹的三水平系统

A.Demetriou和N.Valanldes提出的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详见表3)[8],根据该理论,智力被设想为一个垂直的大厦,它包括三个主要的水平:一个环境指向的水平,另一个是自我指向或超认知的水平,再一个是与信息加工有关的过程水平。环境指向的水平涉及到对来自环境的不同领域信息的表征和加工系统。也就是,涉及到用于特定现实领域的操作、过程和技能的每个系统,每个系统都利用比如表象、数字、语言之类的符号,这些符号是适合于特定领域的。在环境指向水平上,输入由来自环境的信息组成,输出为指向环境的实际的或心理的行为。自我定向水平涉及到指导自我理解、自我监控、对他人思维的理解等方面的过程和知识。这个水平包括的功能用于:监控自己的和他人的认知活动;在可以被用作自我定义和对其他个体分类的心理地图中记录这些活动;当需要做决定、问题需要解决而又没有准备好的解决措施存在时,在这些地图的基础上调整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研究者把自我定向水平视为超认知系统。最后一个水平是对特定年龄思维的信息加工能力起着决定作用的结构和功能。这个水平上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上与内容无关,但是它们限制着特定年龄个体能够解决的问题(无论是环境的还是自我定向的)的复杂性。此外,研究还提出三个概念:一是核心过程,即在每个系统中的特定的一类心理过程;二是操作;三是知识和信仰。当操作和知识结构非常适合时,在认知功能中核心过程并不是非常重要。每个系统都涉及到吸收的现实领域的知识,每一种知识作为特定系统与相应现实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都在逐年增加。

表3 智力的水平和系统以及它们的基本过程和成分

水平和系统

 核心过程 操作和规则知识和信仰

1.定性的、分析的  分类知觉 分类策略、概念形成策略

描述性和陈述性的知识、对人和

环 事的归类

境 2.定量的、关系的  辅助

 计数、算术运算、比例推理 时间的认识、钱的知识、乘法表

向 3.因果的、实验的  因果知觉 尝试错误、实验、假设形成 关于世界的因果结构的知识和

   归因

系 4.空间的、形象的

深度知觉、大小知觉、方位 心理形象的扫描和转换过

所有的关于世界的形象的表征

 知觉

 程、心理旋转

 和知识

5.语言的、命题的

基本的推理,即基于语言结 二级推理,即基于对事实的 关于推理和逻辑的外显知识

构的自动推理

 考虑的推理

认 1.工作超认知对各种经验、认识体验的不 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策

 同的敏感性略

系 2.长时超认知

关于思维、智力和自我的模型

加 1.编码   知觉登录 刺激辨认

工 2.控制 抑制机制 选择性注意

系 3.存储   信息的基本表征

复习、组块化以及其他的组

统织策略

四、智力研究理论的创新

近20年来,国际上出现无数种智力理论,出现诸多名家,增加了诸多新领域和新理论。但国际心理学界公认的有多少,这就不好说了。这里,我们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介绍颇有影响的五个心理学家及其理论[9](P479)。

(一)加登纳的多元智力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加登纳出版《智力结构》(Frames of mind),提出了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的概念,最近20年,加登纳一直探讨这个问题。1993年他又出版了《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Multiple intelligence:The theory in practice),1999年该书译为中文,名叫《多元智能》,在中国发行,引起中国广大读者的重视。

加登纳提出了一种多元智力理论。起初,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这些智力彼此不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这七种智力。他承认,智力可能不止这七种。不过,他相信并支持关于七种智力的观点达十多年之久。这就是:(1)语言智力,即有效地运用语词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即有效地运用数字和合理地推理的能力;(3)知人的智力,即快速地领会并评价他人的心境、意图、动机和情感的能力;(4)自知的能力,即了解自己从而作出适应性行动的能力;(5)音乐智力,即音乐知觉、辨别和判断音乐、转换音乐形式以及音乐表达的能力;(6)身体——运动智力,即运用全身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手敏捷地创造或者转换事物的能力;(7)空间智力,即准确地知觉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后来,加登纳又添加了一种智力,叫“自然主义者智力”(naturalistic intelligence)。这是一种能够对自然世界的事物进行理解、联系、分类和解释的能力。诸如农民、牧民、猎人、园丁、动物饲养者都表现出了已经开发的自然主义者智力。最近,加登纳又增加了一种存在主义智力,它涉及对自我、人类的本质等一些终极性问题的探讨和思考,神学家、哲学家这方面的智力最突出。

(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长期从事智力的研究,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理论,让人认识到,人生的成功,主要不是靠智商(IQ),而是取决于成功智力。斯腾伯格不仅从事成功智力的理论研究,而且也进行应用实践的实验。他出版的《成功智力》(1996)颇有影响,这本书已有中文译本。

关于成功智力的概念,斯腾伯格(1998)认为,我们应当少关注一些传统的智力观念,尤其是智商的概念,而多关注一些他所说的成功智力。他在《成功智力》一书的序里有趣地谈到,他曾在小学时考砸了智商测验,他下决心要表明,如果将来成功了,那也不是其智商的作用。为此,他最终走上探索智力的道路,并努力寻找能够真正预测今后成功的智力。所谓成功智力,就是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具有成功智力,那么,他就懂得什么时候该适应环境,什么时候可以改变环境,什么时候应当选择环境,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平衡。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能够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同时,能够补偿自己的劣势或者不足。这是人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分析思维能力的任务是分析和评价人生中面临的各种选择,它包括对存在问题的识别、对问题性质的界定、问题解决策略的确定、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视。创造思维能力的任务在于,最先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创造思维能力与传统的智商至少存在部分的不同。他们大致属于特定领域的能力,这就是说,在某个领域(如艺术)具有创造性未必就意味着另一个领域(如写作)也具有创造性。实践思维能力的任务在于,实施选择并使选择发生作用。如果将智力应用于真实世界的环境之中,那么,实践思维能力就开始发生作用了。沉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获得和运用是实践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沉默知识,就是人们如果想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懂得,然而却没有接受过明确教授的知识,并且这种知识通常不用语言表述,沉默知识是通过用心地运用经验而获得的,相对来说,属于特定的领域,沉默知识的掌控相对于传统的能力,它对工作能否成功的预测力不次于智商,有时甚至优于智商。

(三)珀金斯的“真”智力

美国哈佛大学另一位心理学家珀金斯(D.Perkins)于1996年提出“真智力”(true intelligence)。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商测验和促进智商的研究,进而提出:智商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

一是神经智力(Neural intelligence):这是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神经智力具有“非用即失(use it or lose it)”的特点。显然,神经智力是可以通过运用先天因素而得到保持和加强的。神经智力同卡特尔(R.B.Cattell)所说的流体智力有些相似。

二是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这是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这可以看作是个人所有专长的积累。经验智力的基础是积累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使人们在一个或者多个领域中具有高水平的技能。生长于刺激环境较为贫乏的人,较之一个生长在学习环境丰富的人,其智力显著地表现出差异来。丰富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经验智力。经验智力和卡特尔所说的晶体智力有些相似。

三是反省智力(Reflective intelligence):这是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它包括支持坚持性、系统性和想象力的各种态度。它包括自我监视和自我管理。反省智力可以看成是有助于有效地运用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的控制系统。人们是可以学会更有效地利用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的种种策略的。反省智力类似于元认知(metacognition)和认知监视(cognitive monitoring)等概念。

(四)塞西的生态学智力模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S.J.Ceci)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The bio-ecological theory)。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

人的各种认知技能、环境和知识都是业绩个体差异的重要基础。在特定的领域中,每一种认知潜能都使各种关系得以发现,各种思想得以监视,知识得以获得。虽然这些潜能具有生物学的基础,但是,其发展与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如果不是不可能,也很难将生物学和环境对于智力的贡献清楚地分割开来。

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另一类是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由此提供人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发展其智力水平。

认知发展主要是逐渐增加的精致化的知识结构的结果,这些知识结构使编码、提取、策略选择、比较等微观水平的过程有可能进行更有效的操作。

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力可能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例如,儿童完成性质相同、难度相同的任务,在电视游戏环境中完成的成绩比实验室认知任务环境中完成的成绩好得多。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一部分是由于情绪反应差异的结果。

(五)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J.D.Mayer)等人于1990年提出来的。1995年戈尔曼(D.Goleman)的《情绪智力》一书的出版,对这个理论起到了促进完善的作用。

情绪智力是什么呢?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呢?梅耶尔与戈尔曼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情绪智力理论,对此作了说明。

表4 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

理论梅耶尔等戈尔曼

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

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定义

说,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 力。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

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1)情绪知觉和表达

 (1)知道自己的情绪

辨认和表达身体状态、情感和思维中的情绪 识别正在发生的情绪

辨认和表达他人、艺术品和语言中的情绪

随时监控情绪

(2)在思维中同化情绪   (2)情绪管理

在思维中优先考虑情绪

调整情绪使它们比较合适

情绪作为判断和记忆的辅助安慰自己

(3)理解与分析情绪

 摆脱焦虑、抑郁与恼怒

内容与

 情绪(包括复杂的情绪和同时发生的情感)的

(3)自我激励

说明

命名引导情绪达成目标

理解情绪转换关系延迟满足并抑制冲动

(4)情绪的反思性监控 

 能够进入状态

保持情绪的开放性

(4)识别他人的情绪

监控调节情绪并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同情意识

适应别人的情绪

(5)处理关系

管理他人的情绪

与他人和谐相处

类型

能力

能力与性格的混合

上表中总结了两种最有影响的情绪智力理论。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但不同的是戈尔曼把它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比如,在能力之外加入了热情、坚持性等性格特点;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但是,两种理论也有共同点,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己的智力理论在国际会议(1987)和国际刊物(2003)上发表[10],以表明我们在关注这国际心理学界关于智力理论的新进展。

标签:;  ;  ;  ;  ;  ;  ;  ;  ;  

智力研究的新进展_信息加工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