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二科 410016
【摘 要】目的:研究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诊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基线资料,依据护理措施的差异将其以1:1的比例分为2组,基于常规护理措施的是对照组,观察组则给予急诊护理路径;对比抢救效果、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诊时间(45.56±5.12)、分诊评估时间(1.12±0.12)急诊停留时间(9.56±4.55)患者卧床时间(40.58±5.69)、住院时间(9.45±3.56)、治疗费用(5332.45±885.31);各指标表明抢救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2%,对照组71.4%;观察组并发症9.5%,对照组38.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抢救护理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影响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实则为心肌缺血性坏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导致的,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此类患者会出现心律不齐、胸闷、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血清心肌酶增高等典型临床症状;该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日程生活质量,因此对此类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急救护理路径首先出现以及发展于急诊科室,是急诊科室一种全新且高效的护理策略,主要目标就是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但是大量临床实例表明仅仅进行抢救措施还不行,更多的是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其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急诊护理方案,从而形成急诊护理路径,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诊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基线资料,依据护理措施的差异将其以1:1的比例分为2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10,年龄,65-75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9:11,年龄,66-76岁,对比分析42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统计学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按照急诊室护理流程对患者展开院前抢救时,使用常规镇静、止痛、吸氧治疗,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建立静脉通道,具体病症具体治疗。
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1)建立护理路径小组:抽取急诊科室优秀护理人员成立小组,定时sing器进行培训且考核,小组成员严格遵循组长要求,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资料充分阅读,再结合本医实际情况对护理流程科学评估,制定最佳的急诊护理路径表。(2)急诊护理路径:展开院前抢救,将接到出诊电话至到达现场的时间控制在5 min之内,在到达现场之前可以电话指导患者或陪护人员进行相关急救措施,亦可稳定其情绪;到达现场后帮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给予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等常规急救措施;到达医院后分诊护士开始检查、评估病情,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抢救,挽救生命。护士长统一调度,氧气吸入治疗时间控制在2 min之内,3 min内完成血氧、血压检测,10min之内连接好仪器并完成标本采集[1]。在抢救过程中注意联系手术室,患者无心力衰竭、休克等现象后转入手术室。
1.3效果评价标准
1.3.1对比抢救情况;从急诊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患者卧床和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4方面进行对比;
1.3.1对比护理满意度;现阶段临床将护理总满意度定义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x100%。
1.3.3对比并发症(胸痛、休克、心衰、心律失常[2])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以SPSS23.0版本软件计算,计量资料(急诊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患者卧床、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用t值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用X2值检验以%表示,若组间对比P<0.05,则为差异显著,此次研究成立。
2、结果
2.1对比抢救情况
观察组抢救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对比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95.2%,对照组71.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1:抢救情况对比
2.3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9.5%,对照组38.0%,观察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并发症情况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导致人们面临的各方面压力也与日俱增,在上述背景下,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不断上升的趋势。加之我国现在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也是造成慢性病患病人数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有报道指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目前位居于我国致死原因的第4位。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凶险,给相关医护人员所留的抢救时间较短,因此常规护理措施和方案并不能提高抢救率,因此就导致总体治疗效果欠佳[3]。考虑到现阶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因此临床提出要将现有的急诊护理措施进行整合,从而制定和完善一套全新的急诊护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护理方案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提高临床抢救工作的效率。
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以改善护理效率及护患关系的优质护理制度,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时间为目标,以完善基础护理工作为根本,且在护理工作中从患者实际病情出发,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计划表,使护理服务具有科学性[4]、计划性、有效性;整体形成护患促进协同护理局面,确保临床护理路径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黄玲,黄艳.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效果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03):461-463.
[2]刘娟.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03):377-378.
[3]张晓芬,袁承军,何玲.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08):1272-1274.
[4]王思英.急诊护理路径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02):246-247.
论文作者:王娟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急诊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路径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