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义(修订版)”教材中几个值得商榷的插图(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舒欣[2](2020)在《剑桥IGCSE两本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全英文教材的比较研究是教材研究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文从多年国际教育工作者的视角选择了两本具有代表性的全英文中学物理教材,分别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Cambridge IGCSE(?)Physics Coursebook(Second edition)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Comp;ete Physics for Cambridge IGCSE(?)(Third edition),综合利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教材比较研究。在本研究中,以英国教育体系为背景,着重比对了两本教材的框架组织,呈现方式和知识内容等特征,并结合IGCSE最新考纲的要求,创造性地将两本教材和IGCSE考纲吻合度做出分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备考提供借鉴。通过深入比较,两本教材均体现了英国教育贴近学生兴趣,传承物理价值等特点。在各自特色上,剑桥版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推演和完整性,分组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而牛津版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总结和应用,善于利用图片的多种变换和篇幅的巧妙设计提升学生的兴趣。但需特别指出的是,两本教材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考纲把握不够精准,知识挖掘不够深入,语言组织不够凝练等。本文也在教材编写和使用方面给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在提倡借鉴国外教材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工作者更应考虑其内在的缺点对教师教学的阻碍作用和对学生思维养成方面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在充分肯定国内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学习国外教材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让科学无国界更融合。
杨佳[3](2020)在《改革开放40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变革研究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新风向。写作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其编写质量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乃至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论文从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变革入手,纵向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几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发展演变,以期更好地认识当前教材中写作板块的编写特点,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本文以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教社发行的四套具有代表性的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写作目标系统、写作知识系统、写作话题引导系统和写作练习系统四个维度进行探究,以了解各套教材的写作板块编写情况,并根据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编写建议。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对象等内容,意在阐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本课题的原因及意义。第一部分首先探究了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简单论述了不同学派对语文教育史划分的不同主张,然后本文以王松泉教授对语文教育史划分的观点为依据,分析了教材写作板块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最后对本文选取的四套初中语文教材的代表性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主要从课程标准、认知心理学和写作学习理论等方面为本课题寻找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分别从教材编写特点、写作板块的编排方式及每套教材的创新点等方面对四套教材进行了简单概述。第四部分通过分析四套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内容与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关联程度、四套教材写作板块中写作知识的构成及类型、四套教材写作板块的话题引导方式以及四套教材写作板块中写作练习的设置来探究这几套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情况。第五部分是基于以上分析发现,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存在以下问题:分散于教材各部分的写作知识联系不够紧密、对作文评改不够重视及缺乏限时训练等,据此本文对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及使用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邹雪城[4](2020)在《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文中认为近年来,为提升本科教材质量,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教材改革与建设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聚焦点之一。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准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为实现职后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在课程中,实验法的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实验,学习成效较低。目前教育教学进入深化改革阶段,需要大量的教育实验,研究聚焦教材实验法章节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实验发展,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精神。本研究将以全面质量观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分别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从静态文本和动态使用两个维度对30本我国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主要是实验法部分)和2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包含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和质量分析在内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就教材整体而言,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展力量较为薄弱,整体质量水平偏低。就教材实验法的静态文本而言,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趋于一致但过度集中。在内容选取上,四个核心知识单元都以简单基础的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内容比较单调,不够丰富、全面和深入。在编写体例上,栏目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在图表系统上,图表数量较少且不同教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插图的类型以模式图和结果图为主,表格以非数据型表格为主,数据型表格在1998年后不再出现。事例和案例常被混淆,以国内、简单、简短的为主,数量较少,年代比较久,分布较为集中,研究主题没有反映当下学前研究热点。就教材的动态使用情况而言,学生对教材的不满意超过了满意,主要表现为内容不够全面、丰富和深入;案例和事例数量匮乏,质量较低;图表数量较少;内容可视化水平较低等。在学习成效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教育实验可望而不可及,对教育实验产生了比较消极的认识,同时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自己的学习仍不够全面、深入、具体并在教材编写逻辑、内容的选取和呈现以及教学方式上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丁高奎[5](2020)在《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编制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材编制思想是胡怀琛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对胡怀琛的教材编制关注较少,加之年代久远,胡怀琛编制小学语文教材的数量、版次等问题尚不明晰。胡怀琛教材编制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形式有哪些特点,对当下语文教材有何启示,这些问题均需要深入探究。本研究在史料基础上,力图澄清胡氏小学语文教材的数量、版次,分析胡氏教材的基本内容与呈现方式,以期有益于探究胡氏小学语文教材编制思想,弥补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不足,为提升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科学性提供借鉴。要探讨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编制思想,澄清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的书目、版本,就是基础性工作。通过文献阅读与整理,采用文献学考证书目的方法,明晰了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的书目,考证了这些教材的初、终版时间,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教材编制思想的产生,受个人因素与时代背景的影响。胡氏既有传统私塾的学习经历,又有新式学堂的求学背景,这样的教育经历奠定了胡怀琛扎实的学养功底。肄业之后,胡怀琛对国文(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为教材的编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胡氏对作文在国文(语文)教学中重要性的理解,以及作文教授的理念与方法,成为有别于同时代教育家的独特之处。此一时期,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对儿童生活经验的靠近与对趣味性的提倡、高效率的国家审定教材制度、偏远之地对文言教材需求等因素,成为胡怀琛编制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时代背景。教材观是语文教材编制思想的基石,语文教科书的内在要素及编制样式是探查语文教科书编制思想的重要门径。胡氏认为语文教科书是“传递(文学)知识与(作文)能力”的工具,在教科书“工具观”的影响下,确立了“教材要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与启发思想”的教材功能观。胡怀琛认为作文的教授是国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文学作品对学生思想的启发作用,可有效提升学生作文内容的境界。因此,胡氏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囊括了“从生活类词语到实用文章与从文学化短章到长篇古代诗歌”的知识要素、到“发表观点与鉴赏文学”的能力要素、再到“启发思考与想象力与培育健全人格”的情感要素。在教材的编制样式方面,胡氏认为教材的内部结构应突出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作文能力。因此,胡氏小学语文教材的内部结构,鲜明地体现出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双线”组织教材结构,强化语文的关键能力、注重感召力与亲和力,增进语文的感染力、选文作用的多维挖掘,注重能力与兴趣培养的特点。胡氏认为教材的文本形态应体现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遵循学生思维方式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在识记字词的呈现、插图的数量与内容等方面。基于以上论述,对当下教科书的编制提出选文与学生情感体验和写作要求相适应、选取贴近学生经验世界的教材内容、重视并完善教材的写作能力训练体系、识记字词的呈现注重音形与形义的统一与插图设计遵循学生思维方式发展的规律的建议。
金伟[6](2019)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统编本”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普及,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什么样的教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这是所有关心教材的人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材也需要不断地调整,适时地加以创新和改变。但创新并不等于颠覆,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教材建设在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吸取以往本土教材编写的经验和教训。一直以来,古代小说都凭借着其传世经典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厘清教材中古代小说选编的状况,总结古代小说选文在教材中衍变的规律,对于丰富语文教材建设的经验,以及更好地发挥古代小说的教育价值都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教社出版的20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小说选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中古代小说的数量、类别、价值取向和解读导向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了解其伴随着语文教材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情况,尝试探讨这些变化背后潜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选编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代小说概念的辨析,介绍了研究所需教材的版本来源。第二章从数量上对所选教材中古代小说选文的选编状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每版教材中的古代小说占所有选文的比重以及占所有古代作品的比重。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古代小说选文的价值取向、朝代出处和解读导向三个要素,从这几个要素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来探讨和归纳这些衍变现象的因素。第四章针对前面分析总结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几条教材选编古代小说的建议。
廖苑妃[7](2017)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材化研究 ——以2011课程标准版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说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自学,尤其是在适宜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的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一报告,指出了自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对此,作为教育而言,则是考虑如何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自主建构知识、学会探究、学会合作,获得技能与提升能力。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媒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自学的材料。从2001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由“知识为中心”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变。就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也进行了几次的修订。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最近一次的修订版教材(即2011课标修订版教材)为参照,从“学材化”的角度,对2011课标版教材进行研究,分析其“学材化”情况,并对教材的优化提出建议。首先是对“教材”“教科书”“学材”“学材化”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学材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其次是从“学材化”的内涵出发,对当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即2011课标版教材),从其编写理念、内容结构、范文部分、作业部分、助读部分、知识部分和呈现形式进行了“学材化”分析,阐述其在“学材化”方面的情况。再次,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实践中,来看当前教材的“学材化”情况。最后,在教材的内容分析和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后的基础上,对初中语文教材在“学材化”的优化上,提出建议和意见,主要为:在教材的内容结构上,应丰富和完善语文的内容构成要素,加入文言文的全篇参考译文;在范文部分的设计上,应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注重选文体裁和样式丰富性、多样性;在作业部分的设计上,应增加课后练习题题样的多样性和训练层次的多选择性,使练习具有个性化;在助读部分的设计上,应关注图表与课外延伸的设计,提供阅读推荐内容,增加弹性选择;在知识部分的设计上,注重程序性知识,实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相结合的知识内容,改进呈现方式,注重情境性,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对话;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应关注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在印刷样式的设计上,讲究设计的样式、排版与留白等问题。
聂雪然[8](2017)在《人教版与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新课标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中,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综合指标。但是课改多年来作文教学依然问题重重,学生不想写、不会写,教师不愿教、不会教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语文教师自身的认识程度和专业水平有关,一方面与语文教材的编写质量有着密切关联。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首要选择,教材的编写质量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逐渐走向成熟的人教版与面向农村的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比较,在分析两版教材写作部分异同的基础上,对冀教版写作部分的编写与使用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尝试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化、有序化。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该章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和“教材编写建议”的规定,又分别介绍了现代认知学习观、人本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并指出这些理论对写作部分编写的启示,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人教版和冀教版教材写作部分的概览。该章从宏观上对两版教材的写作部分进行梳理,分别从教材概观、教材编写理念、写作部分总体结构介绍及主要特点这四方面对两版教材进行介绍和研究。两版本教材都是合编型教材,有着不同的编写理念,人教版写作部分的主要特点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并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进行编排;冀教版写作部分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文教育,不强调写作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淡化文体,写作训练具有较高的自由度。第三部分是两版本教材写作部分的比较,是全文的核心。该章主要从教材写作部分与课程标准的关联情况、写作指导、写作训练三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第一节从写作部分与课程写作目标的契合度,以及与教材编写建议的关联度进行比较研究;第二节从写作话题引导、写作知识指导、写作示例编排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第三节从写作数量与分布、写作类型、写作主题、写作文体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的过程中,分析两版本教材各自的优缺点,为下一章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提供事实依据。第四部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冀教版教材写作部分提出编写与使用建议。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提高写作部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建立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的写作能力发展序列,注重写作知识的合理编排,强化文体意识,重视实用文体的指导和训练,增加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内容,关注体现时代精神的写作主题,丰富写作示例,同时增加话题作文的数量,丰富微型写作的形式。在教材使用方面,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和示例,要充分挖掘教材外资源,促进写作资源丰富化,要加强对学生的作文修改和评价环节的指导。笔者通过对两版本教材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获益匪浅,也希望能够对教材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刘泽[9](2016)在《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文中指出课程内容选择作为课程规划中的首要问题,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本文首先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改革开放及十八大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变化进行梳理,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正确评估目前我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程内容选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深入分析我国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各种变化,并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探究近年来有关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删减及增添的情况及原因。结合我国国情及价值观,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选择作出一定的研究。论文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论,主要涉及研究背景、研究特色与局限、课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理论,主要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和思路两方面进行研究。在取向上从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间接经验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经验三个维度阐述,在思路上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回顾与问题的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语文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整体回顾,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回顾及其对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启示。第二部分主要是总结近些年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变化,以及对所出现的重大事件进行陈述、分析及评论,从而总结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课程内容选择的几点启示。第四章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进行思考。首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观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它应该怎样在小学语文中得以体现。最后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旨,并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进行初步思考。
冯静[10](2015)在《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 ——以《21世纪英文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高中生英语阅读现状,思考和探索符合高中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的报刊阅读选材的方法,并且运用实验验证利用《上海学生英文报》(Shanghai Students’Post)与《21世纪英文报》(21st Century)综合选择报刊阅读材料的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和提升阅读能力。笔者通过关键字检索,发现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主要在大学中开展,不少研究者做了教法的总结,而中学中使用报刊阅读进行辅助教学的研究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关于高中的英语报刊阅读选材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由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高中生英语阅读现状,学生和教师对现行牛津教材的满意度不高,学生英语阅读的主要问题在于阅读量少,导致词汇匮乏从而影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与实际水平,提供适量的阅读材料。笔者研究了上海市场上以高中生为目标群的两份报刊--《21世纪英文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认为这两份报刊既符合师生的需求,也满足课程标准,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及巩固。但是一周一期的发行频率,百多篇的文章及报导对学生来说全部阅读完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总结并用实例阐述了一些适合高中生的报刊阅读选材方法,读者可以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便捷地为高中生选择英语泛读材料。这些方法包括运用输入理论指导选材,确定文章的难易度、确定阅读量;运用图式理论指导选材,选材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具有时效性和知识性,同时激活学生的形式图式;另外在选材时也考虑提高词汇的复现率,帮助学生习得词汇。为了验证利用两份报刊综合选择报刊阅读材料的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和提升阅读能力,笔者对30位学生进行了8个月的实验,跟踪了解在三个阶段的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实验结果的数据证明笔者提出的综合选材的方法是有效果的,能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提升阅读兴趣,了解地更多的背景知识,轻松地习得词汇,更快地抓取文章结构提炼主旨,从而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力。
二、“九义(修订版)”教材中几个值得商榷的插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义(修订版)”教材中几个值得商榷的插图(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剑桥IGCSE两本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英国基础教育情况 |
1.1.2 国内基础教育情况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研究 |
1.3.2 中外物理教材的对比研究 |
1.3.3 国际中等考试IGCSE的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结构主义教学论和学习论 |
1.5.2 关联主义学习论 |
1.5.3 比较教育学理论 |
第二章 IGCSE相关背景概述 |
2.1 英国与中国学制的概述与比较 |
2.2 IGCSE与GCSE的联系和差别 |
2.3 IGCSE物理官方考试大纲解析 |
2.3.1 IGCSE物理课程目标及评价标准 |
2.3.2 IGCSE物理试卷构成与评价 |
第三章 两本教材的框架分析及比较 |
3.1 两本教材的选取说明 |
3.2 剑桥版IGCSE物理教材的框架组织分析 |
3.2.1. 教材结构分析 |
3.2.2 各版块章节标题 |
3.2.3 结构特征分析 |
3.3 牛津版IGCSE物理教材的框架组织分析 |
3.3.1 教材组织结构分析 |
3.3.2 各版块章节标题 |
3.3.3 结构特征分析 |
3.4 两本教材栏目整体设置的比较 |
3.5 两本教材整体组织结构的比较 |
第四章 两本教材呈现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
4.1 引入设计的比较 |
4.1.1 章节引言的比较 |
4.1.2 新课导入的比较 |
4.1.3 物理定律概念等引入的比较 |
4.2 教材栏目的比较 |
4.2.1 实验栏目的比较 |
4.2.2 习题栏目的比较 |
4.2.3 讨论栏目的比较 |
4.3 教材图表的比较 |
4.3.1 图表的数量及分布比较 |
4.3.2 插图的设计特点比较 |
4.4 教材板式设计比较 |
第五章 两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分析与比较 |
5.1 力学章节的比较——以“运动和力”为例 |
5.1.1 两本教材“运动和力”知识结构的对比 |
5.1.2 两本教材“运动和力”和IGCSE考纲的吻合程度对比 |
5.1.3 两本教材内容处理的比较 |
5.2 波动学章节的比较——以“光波和电磁波”为例 |
5.2.1 两本教材“光波和电磁波”知识结构的对比 |
5.2.2 两本教材“光波和电磁波”和IGCSE考纲的吻合程度对比 |
5.2.3 两本教材内容处理的比较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6.1 两本教材的整体特征 |
6.1.1 剑桥版物理教材的整体特征 |
6.1.2 牛津版物理教材的整体特征 |
6.2 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
6.2.1 对教材的编写建议 |
6.2.2 对教材的使用建议 |
6.3 研究工作的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改革开放40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变革研究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语文教材写作教学嬗变 |
(一)语文教育的历史分期 |
(二)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流变 |
1.写作板块于古代语文教材 |
2.写作板块于近代语文教材 |
3.写作板块于现代语文教材 |
(三)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概述 |
二、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制的理论依据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三)写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
1.写作的基本原理 |
2.写作能力发展的规律 |
三、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概述 |
(一)1978版教材的编排概述 |
1.1978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
2.1978版教材写作板块的编排方式和特点 |
3.1978版教材的创新点 |
(二)1993版教材的编排概述 |
1.1993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
2.1993版教材写作板块的编排方式和特点 |
3.1993版教材的创新点 |
(三)2001版教材的编排概述 |
1.2001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
2.2001版教材写作板块的编排方式和特点 |
3.2001版教材的创新点 |
(四)2016版教材的编排概述 |
1.2016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
2.2016版教材写作板块的编排方式和特点 |
3.2016版教材的创新点 |
四、各套教材写作板块编写内容分析(七年级上册) |
(一)写作目标系统的分析 |
1.1978版教材写作板块与课标中写作目标的契合度 |
2.1993版教材写作板块与课标中写作目标的契合度 |
3.2001版教材写作板块与课标中写作目标的契合度 |
4.2016版教材写作板块与课标中写作目标的契合度 |
5.小结 |
(二)写作知识系统的分析 |
1.写作知识的构成 |
2.写作知识的类型 |
(三)写作话题指导系统的分析 |
1.写作话题指导的呈现方式 |
2.写作话题指导的涵盖范围 |
(四)写作练习系统的分析 |
1.写作练习的体裁与题材 |
2.写作练习的命题形式 |
五、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的思考与建议 |
(一)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
1.教材写作板块的编排对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
2.教材写作板块编排中存在的问题 |
(二)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及使用建议 |
1.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建议 |
2.统编本教材写作板块的使用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4)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校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政策导向 |
1.1.2 教育科研素养培养与发展的目标引领 |
1.1.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使然 |
1.1.4 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使用者的现实诉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
2.1.2 教材 |
2.1.3 实验法 |
2.1.4 教育实验与教育试验 |
2.2 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评价的本质 |
2.2.2 教材评价的思维 |
2.2.3 教材评价的主体 |
2.2.4 教材评价的维度 |
2.3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评介研究 |
2.3.2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比较研究 |
2.3.3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重构和开发研究 |
2.4 内容分析法在高校教材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
2.4.1 内容分析法的理论研究 |
2.4.2 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
2.4.3 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类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
2.5 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研究 |
2.6 已有研究评析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 |
4 教材静态文本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教材概况研究 |
4.1.1 出版时间 |
4.1.2 出版性质 |
4.1.3 编写目的 |
4.1.4 编写原则 |
4.1.5 读者定位 |
4.2 教材实验法章节研究 |
4.2.1 知识体系 |
4.2.2 知识单元 |
4.2.3 编写体例 |
4.2.4 图表系统 |
4.2.5 事例与案例 |
4.3 小结 |
5 教材动态使用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使用满意度 |
5.2 使用效果 |
5.3 学生的期待 |
5.3.1 编写逻辑 |
5.3.2 教材内容 |
5.3.3 教学方式 |
5.4 小结 |
6 讨论、建议与反思 |
6.1 讨论 |
6.1.1 学习教育实验的意义 |
6.1.2 教材中的教育实验案例与案例教学 |
6.2 建议 |
6.2.1 改进课程设置 |
6.2.2 优化教材编写 |
6.2.3 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 |
6.3 反思 |
6.3.1 研究对象 |
6.3.2 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后记 |
(5)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编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四)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五)概念界定 |
(六)文献综述 |
二、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的书目版本 |
(一)明晰教材书目 |
(二)辨析教材版本 |
三、胡怀琛教材编制思想的产生背景 |
(一)个人教育及社会实践 |
1.遍历旧、新式教育 |
2.梳理教育教学经验 |
3.同时期的理念对比 |
(二)编辑教材的时代背景 |
1.教育目标的更迭 |
2.教材制度的改进 |
3.文言教材的需求 |
四、胡怀琛的语文教材观 |
(一)语文教材性质观 |
(二)语文教材功能观 |
五、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
(一)知识要素 |
1.从生活类词语到实用类文章 |
2.从文学化短章到长篇古代诗歌 |
(二)能力要素 |
1.发表观点的能力 |
2.文学鉴赏的能力 |
(三)情感要素 |
1.启发思考与想象力 |
2.培养健全的人格 |
六、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样式 |
(一)教材呈现的内部结构 |
1.双线组织教材结构,突出语文的关键能力 |
2.注重亲和力与感召力,增进语文的感染力 |
3.选文作用的多维发掘,注重能力与兴趣培养 |
(二)文本形态的适龄呈现 |
1.关注儿童识字的心理顺序 |
2.显示插图样式的学段区别 |
七、胡怀琛教材编制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选文与学生情感体验和写作要求相适应 |
(二)注重选取贴近学生经验世界的教材内容 |
(三)重视并完善教材的写作能力训练体系 |
(四)识记字词的呈现注重音形与形义的统一 |
(五)插图设计遵循学生思维方式发展的规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古代小说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概述 |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 |
1.2 古代小说概念辨析和选文篇目的认定 |
1.2.1 古代小说概念辨析 |
1.2.2 古代小说选文篇目的认定 |
1.3 选文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二章 古代小说选文比重的衍变 |
2.1 古代小说占所有选文比重的衍变 |
2.2 古代小说占古代作品比重的衍变 |
第三章 古代小说选文要素的衍变 |
3.1 选文价值取向的衍变 |
3.1.1 小说篇目的价值取向概览 |
3.1.2 小说选文价值取向的衍变 |
3.2 选文朝代类别的衍变 |
3.2.1 历版教材中各类小说选文的总体衍变 |
3.2.2 各类小说的具体选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
3.3 选文解读导向的衍变 |
3.3.1 早期“文以载道”的解读导向 |
3.3.2 大变革时期“文道统一”的解读导向 |
3.3.3 新世纪以学生为中心的解读导向 |
第四章 关于古代小说选文选编的建议 |
4.1 落实“文质兼美”,增加选文数量 |
4.2 考虑学生兴趣,扩大选文来源 |
4.3 重视助读练习系统,导向多元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材化研究 ——以2011课程标准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教材、学材与学材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教材与教科书 |
二、学材与学材化 |
三、学材化与自学化 |
四、语文教材学材化的内涵 |
五、学材化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语文教材学材化分析 |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学材化分析 |
二、教材内容结构的学材化分析 |
三、教材范文部分的学材化分析 |
四、教材作业部分的学材化分析 |
五、教材助读部分的学材化分析 |
六、教材知识部分的学材化分析 |
七、教材呈现方式的学材化分析 |
第三章 基于学材化视角的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
一、基于学生的问卷调查 |
二、基于教师的问卷调查 |
第四章 教材学材化的构建优化与建议 |
一、语文教材学材化与内容结构的设计 |
二、语文教材学材化与范文部分的设计 |
三、语文教材学材化与作业部分的设计 |
四、语文教材学材化与助读部分的设计 |
五、语文教材学材化与知识部分的设计 |
六、语文教材学材化与呈现方式的设计 |
七、语文教材学材化与印刷样式的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问卷调查(教师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8)人教版与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一、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和“教材编写”的规定 |
二、课程标准对教材写作部分编写的启示 |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
一、现代认知学习观 |
二、人本主义学习观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章 两版本教材写作部分概览 |
第一节 人教版教材写作部分概览 |
一、人教版教材概观 |
二、教材编写理念 |
三、写作部分总体结构介绍 |
四、写作部分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冀教版写作部分概览 |
一、冀教版教材概观 |
二、教材编写理念 |
三、写作部分总体结构介绍 |
四、写作部分的主要特点 |
第三章 两版本教材写作部分的比较 |
第一节 写作部分与课程标准的关联情况比较 |
一、写作部分与课程写作目标的契合度比较 |
二、写作部分与教材编写建议的关联度比较 |
第二节 写作指导的比较 |
一、写作话题引导的比较 |
二、写作知识指导的比较 |
三、写作示例编排的比较 |
第三节 写作训练的比较 |
一、写作数量与分布的比较 |
二、写作类型的比较 |
三、写作主题的比较 |
四、写作文体的比较 |
第四章 冀教版教材写作部分编写与使用建议 |
第一节 冀教版教材写作部分编写建议 |
一、提高教材写作部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
二、建立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的写作能力发展序列 |
三、注重写作知识的合理编排,强化文体意识 |
四、重视实用文体的指导和训练,增加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内容 |
五、关注体现时代精神的写作主题,丰富写作示例 |
六、增加话题作文的数量,丰富微型写作的形式 |
第二节 冀教版教材写作部分使用建议 |
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和示例 |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外资源,促进写作资源丰富化 |
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文修改和评价环节的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后记 |
(9)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依据 |
二、课题意义 |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性 |
(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方向性 |
三、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特色与局限 |
第二章 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理论 |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
(二)课程内容即间接经验 |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思路 |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 |
(二)以课程内容为中心 |
第三章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回顾与问题的分析 |
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回顾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版)述评 |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述评 |
二、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的分析 |
(一)近年来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分析 |
(二)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重大事件的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思考 |
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宽度 |
(二)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厚度 |
(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 |
二、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小学语文课程中去 |
(一)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取向的思考 |
(二)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思考 |
(三)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价值取向的思考 |
三、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思考 |
(一)选择有正确价值观的课程内容进入教材 |
(二)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选入教材 |
(三)利用好小学生的兴趣倾向 |
(四)删减陈旧、过于繁琐的教材内容 |
(五)选择课外活动以促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培养 |
(六)教师在课程设计的选择中加入价值观的元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 ——以《21世纪英文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Krashen的输入假说 |
2.1.2 图式理论 |
2.2 国内外报刊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报刊阅读教学的意义及开展情况 |
2.2.2 报刊阅读教学的选材 |
2.2.3 报刊阅读教学的教法 |
2.2.4 小结 |
第3章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
3.1 高中生英语阅读的现状调查 |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1.2 问卷调查的总结 |
3.2 高中生英语阅读的现状的思考 |
第4章 利用《21 世纪英文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选择教学材料 |
4.1 利用《21 世纪英文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选择教学材料的原因17 |
4.1.1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与课程标准 |
4.1.2 牛津英语教材的局限性 |
4.1.3 《21 世纪英文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简介 |
4.1.4 对《21 世纪英文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的评析 |
4.2 利用《21 世纪英文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选择教学材料的方法27 |
4.2.1 运用输入理论指导选材 |
4.2.2 运用图式理论指导选材 |
4.2.3 提高词汇复现率 |
第5章 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选材方法的验证 |
5.1 实施背景和研究对象 |
5.2 实验工具 |
5.3 研究的假设 |
5.4 研究过程 |
5.5 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四、“九义(修订版)”教材中几个值得商榷的插图(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剑桥IGCSE两本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D]. 舒欣. 苏州大学, 2020(02)
- [3]改革开放40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变革研究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D]. 杨佳. 延安大学, 2020(12)
- [4]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D]. 邹雪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胡怀琛小学语文教材编制思想研究[D]. 丁高奎.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D]. 金伟.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材化研究 ——以2011课程标准版教材为例[D]. 廖苑妃.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1)
- [8]人教版与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D]. 聂雪然.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2)
- [9]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D]. 刘泽.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10]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 ——以《21世纪英文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为例[D]. 冯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