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有关退休金替代率的误解_养老金论文

澄清对养老金替代率的误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金论文,误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13)11-0052-08

养老金替代率是养老金与工资的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指标,常用于对制度待遇充足性的评估和国际比较研究。Whitehouse(2007)对比了53个国家强制养老金计划的个人总替代率和净替代率的水平。OECD(2011)比较了OECD 34个国家不同养老金支柱下的个人总替代率和净替代率的水平。Holzmann(2012)比较了实行名义账户制的国家在改革前后个人替代率的变化。在我国,不少学者采用平均替代率衡量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如朱惠丽(2002)、褚福灵(2004)、李珍和王海东(2012)等,依据平均替代率水平的变动,认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持续降低,已低于国际警戒水平或目标替代水平,从而建议提高养老金待遇。另外,郑秉文(2013)和王延中(2013)也采用平均替代率描述制度的待遇水平。但实际上,替代率的国际警戒水平或制度目标水平是针对个人替代率而言的,不是指社会平均替代率。特别是,我国的收入呈严重偏态分布,采用平均替代率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多数退休者的平均待遇水平。因此,有必要对替代率的内涵、口径以及平均替代率的度量进行深入地分析论证,以澄清实际中存在的混乱认识。

本文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内涵、口径和计算方法做了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通过随机模拟,给出了不同类型人群个人替代率的分布以及替代率位于临界值以上的概率,澄清了当前对平均替代率存在的误解,运用因素分解法探讨了平均替代率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平均替代率在度量替代率平均水平时存在的偏差,提出采用中位替代率的建议。

二、有关养老金替代率的概念

养老金替代率指个人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的百分比,用于衡量养老金相对于工资的水平。由于个人的工资和养老金随时间变动,个人总工资与扣除税金及社保缴费(或社保税)后可支配的净工资不同,实践中存在不同口径的养老金替代率指标。其中最为常用的是个人总替代率、个人净替代率和平均替代率。通常称前两个指标为纵向替代率,用于研究个人养老金维持其退休前生活水平的程度以及个人终身消费的平滑程度;称第三个指标为横向替代率,用于研究同时期养老金领取者相对工资收入者的收入地位(Borella,2009)。

个人总替代率指个人退休当年领取的养老金与退休前一年应发工资的比例。个人净替代率指个人退休当年领取的扣除税金后的养老金净收入与扣除税金和社保缴费后的净工资的比例。平均替代率是平均养老金占平均工资的百分比,用于衡量全社会养老金替代率的平均水平。记个人总替代率为RR1,个人净替代率为RR2,平均替代率为RR3,则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个人替代率的计算需要个人工资、养老金和税金等详细数据;平均替代率以同时期人口总体为研究对象,仅需缴费者和领取者的总体平均数据。

三、对个人总替代率和净替代率的随机模拟

我国现行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数、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等相关。个人账户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的年缴费金额、缴费年数、记账利率、退休年龄以及规定的计发系数等相关。

(一)精算假设

运用上述个人总替代率和净替代率计算公式进行测算分析,需要设定相关变量的精算假设,这些变量包括缴费率、退休年龄、退休时点、缴费年数、个人工资增长率、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等。依据我国现行制度的规定,设参保者自进入制度至60岁退休,整个参保期间按社会平均工资的固定比例连续足额缴费,个人账户的缴费率为8%,记账利率为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退休时按月领取的年金系数为139。税率采用全国2012年的个人所得税率和社保缴费率。为使不同缴费年数的个人替代率具有可比性,这里将退休年份固定。

为更好地刻画替代率的波动程度,假定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和平均工资增长率在各年随机波动。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变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为更准确地描述变量的平坦程度和不对称性,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和平均工资增长率,其参数估计和K-S分布检验结果见表1。

考虑到过去20年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快速上升期,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工资增长可能有所减缓,假设未来的工资增长与GDP增长持平。这里采用World Bank(2012)对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的预测,2013-2015年为8.6%,2016-2020年为7.0%,2021-2025年为5.9%,2026-2030年为5%,以后年份保持在5%。按照World Bank(2012)的预测,2013年后通货膨胀率维持在3%。本文假定未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均值为名义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对数,方差保持过去的水平①。

(二)模拟结果

依据上述假定,做10000次蒙特卡罗模拟可得到不同缴费年数、缴费工资水平下RR1的分布(见表2、表3),缴费年数固定时不同缴费工资下各账户RR1的平均值(见图1),缴费年数固定时不同缴费工资下总账户RR1与RR2的平均值(见图2)。其中,表2、表3中RR1临界值40%、45%和55%的选取分别依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条公约:1952年102号《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要求一个有配偶的已婚男性,至少缴费30年后,应获得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40%;1967年128号《残疾、老年和遗属津贴公约》将这一替代率标准提高到45%;1967年131号《残疾、老年和遗属津贴建议书》建议将这一标准进一步提高至55%。

图1 不同缴费工资下缴费30年RR1的平均值

图2 不同缴费工资下缴费30年RR1和RR2的平均值

由表2可知,同一分位点对应的RR1都随缴费年数的延长而提高,RR1的波动程度随缴费年数的延长而增大。缴费20年时,RR1不会高于40%;缴费25年时,RR1高于40%的概率仅为1.1%,但不会超过45%;缴费30年时,RR1有98.8%的概率高于40%,8.5%的概率高于45%,但不会超过55%;缴费35年时,RR1有100%的概率大于40%,99.7%的概率大于45%,超过55%的概率为0.2%;缴费40年时,RR1以100%的概率高于45%,37.3%的概率高于55%。表3显示,缴费工资越低,相同分位点下的RR1越高,但波动程度基本上保持不变。按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半缴费时,RR1高于45%和55%的概率分别为100%和98.8%;按社会平均工资的0.75倍缴费时,RR1高于三个临界替代率的概率分别为100%、98.8%和0;按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时,RR1高于三个临界替代率的概率分别为98.8%、8.5%和0;按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缴费时,RR1高于40%的概率为8.5%,但不会超过45%;按社会平均工资的2倍缴费时,RR1高于40%的概率降至0.5%;按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缴费时,RR1不会高于40%。

图1说明,对个人而言,统筹账户总替代率随缴费工资的提高而减小,个人账户总替代率不受缴费工资的影响。这体现了统筹账户在实现收入再分配、个人账户在追求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

由图2可知,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养老金的净替代率都明显高于总替代率。按社会平均工资的0.75倍缴费30年时,养老金总替代率和净替代率的平均数分别为47.9%和62.2%;按社会平均工资缴费30年时,养老金总替代率和净替代率的平均数分别为42.9%和55.7%;按社会平均工资的2倍缴费30年时,养老金总替代率和净替代率的平均数分别为35.4%和47.5%。如果用净替代率衡量待遇水平②,此时净替代率均高于45%,满足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的最低要求。对比RR1和RR2,可见两者的比值在逐渐降低,由77%降至71%,这主要与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有关。

然而,当前个人账户仅以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息,若未来能够提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个人账户替代率必然有所提高。理论研究表明,如Holzmann(2012)和王晓军(2013)指出,名义记账的个人账户以其内含回报率计息可以实现精算公平下的可持续发展,名义个人账户的内含回报率等于工资总额增长率。在实践中,采取名义账户制的国家大多采取平均工资增长率、总工资增长率或GDP增长率计息,为计算简便,这里假设未来我国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等于平均工资增长率。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等于平均工资增长率时,不同缴费年数、缴费工资水平下RR1的分布。可以看出,提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后,个人替代率有大幅提升,波动程度约降低一半。按平均工资缴费时,缴费超过25年后,能够获得40%的替代率水平;缴费30年后,能够获得45%的替代率水平;缴费35年后,能够获得55%的替代率水平。缴费年数固定为30年时,各缴费水平下,都能够达到40%的待遇水平;缴费工资低于社会均工资的1.5倍时,能够达到45%的待遇水平;缴费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0.75倍时,能够达到55%的待遇水平。

可见,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个人替代率因受缴费年数、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工资增长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相对来说,缴费年数越长,收入越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越高,个人替代率越高。

四、对平均替代率的误解与因素分析

平均替代率是某时期平均养老金与平均工资的比例,反映养老金待遇与同时期工资待遇的对比关系。在我国,由于没有定期公布的平均养老金数据,研究者一般用养老基金总支出与参保的离退休人数的比值粗略估计平均养老金水平。对于社会平均工资,一般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按上面方法计算的2000-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平均养老金替代率随时间的延续下降趋势明显。

(一)对平均替代率存在的误解

依据2000-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数据,有学者认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已低于国际公约标准或制度设定的目标水平,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中的最低替代率和制度设定的目标替代率指的是个人替代率或新退休者平均替代率,并不是平均替代率。因为公约中明确指出至少缴费30年的个人替代率目标,而不是平均的替代率。如前所述,个人替代率是个人纵向指标,一般指个人退休当年的养老金与退休前一年工资收入的比例,用于衡量个人养老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个人的工资收入。新退休者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是同时期新退休者个人养老金替代率的平均数,它等于新退休者在退休当年的养老金总额(或平均养老金)与他们退休前一年工资总额(或平均工资)的比例。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是时期横向指标,指t时期所有退休者的平均养老金与同时期工资收入者平均工资的比例,分子中既包括t年新退休者也包括往年退休在当年领取养老金者的平均养老金,分母中既包括t年新就业者也包括接近退休年龄者等所有工资收入者的平均工资。因此,个人替代率和新退休者平均替代率与平均替代率是不同的指标,不能简单地用平均替代率替代个人替代率或者新退休者平均替代率。

对于个人替代率RR1,依据上节的测算分析,若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等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按平均工资缴费30年时,高于临界值40%、45%和55%的概率分别为98.8%、8.5%和0;若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等于平均工资增长率,按平均工资缴费30年时,高于临界值40%、45%和55%的概率分别为100%、100%和0.8%。这说明,我国现行制度的个人替代率基本达到了国际劳工组织公约40%的标准。如果个人账户以平均工资增长率计息,则能够实现45%的替代率。

(二)平均替代率的因素分解

如果在长期内每年的养老金增长率等于上一年工资增长率,即,则养老金替代率RR1保持恒定,这时t年不同年龄的养老金待遇相同,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养老金的增长低于工资增长,这使t时期退休时间越早、年龄越大的领取者的相对养老金待遇越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t时期平均养老金增长率均低于t-1时期平均工资增长率(见图3),而领取者年龄结构的老化,加重了养老金待遇较低者在平均养老金中的作用,使平均养老金待遇降低。另外,从同时期的工资模式看,一般情况下工资随年龄和工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从而年龄越大的劳动者的工资相对越高,而工资收入者年龄结构的老化,加重了高工资者在平均工资中的作用,使平均工资提高。这两方面的影响都使平均养老金替代率下降。因此,即使个人养老金替代率或新退休者平均替代率保持恒定,人口结构的老化和养老金调整指数低于工资增长率,也会使平均替代率下降。在我国,如果保持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变,在相同条件下退休者的养老金替代率将保持恒定,也就是说个人养老金替代率并没有降低,但人口结构的老化和养老金指数化率低于工资增长率,使平均的养老金替代率降低,但这种降低显然不是养老金替代率的普遍降低。

图3 2000-2012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与平均养老金增长率

五、改进的替代率平均指标

如前所述,由于平均替代率受年龄结构和养老金调整指数与工资增长率相对关系的影响,并不反映个人替代率水平和新退休者的平均替代率水平。另外,我国的收入分布呈严重偏态,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的数据,城镇居民收入均值在城镇家庭收入分布75%的分位点上。另外,我国现行的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过窄,全国3.4亿城镇就业人员,在工资统计中只涵盖1.3亿人,很多私营企业职工、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涵盖(袁卫,2013)。这样,用平均工资度量工资分布的平均水平存在缺陷。由于平均工资不能很好地衡量社会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不少学者如何文炯(2004)、贾楠(2009)、袁卫(2013)都建议采用工资中位数替代工资均值。因为中位数能够克服均值易受极端值影响的缺陷,无论数值分布呈左偏形态还是右偏形态它总是居于中间,用它说明工资的平均水平更符合实际。在平均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上,为了克服收入偏态分布的影响,国际上常用工资和养老金的中位数替代平均数,如欧盟统计局采用综合替代率指标衡量养老金的充足性,综合替代率定义为65~74岁年龄组养老金中位数与50~59岁年龄组收入中位数的比例。我们将养老金中位数与工资中位数的比例定义为养老金中位替代率,中位替代率应该能够更好地度量在偏态分布下替代率的平均水平。

由于我国没有公布的养老金和工资分布的数据,考虑到在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基本养老金的分布比较集中,这里只讨论对工资偏态分布的拟合和计算。依据已有研究,工资分布一般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这里假设工资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均值为《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McDonald(1984)证明了收入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时,基尼系数与分布参数有如下关系。

其中,G为基尼系数,Φ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为了估计σ,需要计算各年的基尼系数G。本文遵循估算的精确性、资料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原则,利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收入分组数据,计算了2000-2011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见表6)。实际上,《中国统计年鉴》给出的收入分组数据是家庭人均收入数据,由此得到的是基于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而不是基于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此外,除工资性收入外,总收入中还包括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考虑到难以获得工资的微观数据,这里将基于个人工资的基尼系数近似为基于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计算采用白雪梅(1994)提出的改进计算公式。

表7列出了城镇居民工资分布的参数估计值及中位数。表中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中位数与均值的距离逐步扩大。如果用平均养老金与工资中位数的比例粗略估计中位替代率,这时平均替代率与中位替代率两指标在2000-2011年间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中位替代率约高出平均替代率7~11个百分点,且始终保持在50%以上,这也表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并没有降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在我国,相关文献和实践中常用平均替代率衡量替代率的平均水平,认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持续降低,并已低于国际警戒水平或目标替代水平,从而建议提高养老金待遇。但事实上,国际上有关替代率的警戒线以及我国制度设定的目标替代率均是针对个人替代率而言的,不少研究混淆了不同替代率的概念。本文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内涵、口径和计算方法做了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通过随机模拟,给出了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下,不同类型人群替代率的分布以及替代率高于临界值的概率,澄清了当前对平均替代率存在的误解,运用因素分解法探讨了平均替代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平均替代率在度量替代率平均水平时存在的偏差,认为在时期平均替代率的衡量上,中位替代率优于普遍采用的平均替代率,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养老金替代率有不同的内涵、口径和计算方法。个人替代率用于研究养老金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的程度或消费平滑的程度,计算时需要详细的个人工资、养老金和税金数据;平均替代率用于研究养老金领取者相对工资收入者收入的对比关系,计算时只需要缴费者和领取者的总体数据。实际应用时,应根据评估目的选择合适的替代率指标。

(2)因受缴费年数、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以及工资增长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缴费年数越长,个人替代率越高;缴费工资越低,个人替代率越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越高,个人替代率越高。对于按平均工资缴费30年的人来说,个人替代率基本上不会低于国际公约40%的最低标准。若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按平均工资增长率,个人替代率不会低于国际公约45%的最低标准。

(3)通过对平均替代率的因素分析,指出平均替代率受养老金水平、领取者年龄结构、工资水平和工资收入者年龄结构的影响。我国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是养老金调整幅度低于工资增长率、人口结构老化和较低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结果。

(4)在人口老化和收入偏态分布下,用平均替代率衡量替代率的平均水平存在偏差,这时用中位替代率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多数领取者替代率的平均水平。本文粗略估计的2000-2011年的中位替代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大约高于平均替代率7~1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并没有降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①经济平稳时期,工资增长率的波动理应减小,但因无法给出方差的具体值,这里仍假定方差保持不变。

②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中并没有明确养老金替代率指的是总替代率还是净替代率。

标签:;  ;  ;  ;  ;  ;  ;  ;  ;  

澄清有关退休金替代率的误解_养老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