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口语表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原则论文,口语论文,语文教师论文,应遵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口语表达,通称“口才”。教师“以舌为耕”,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并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竭力主张“把言语修养的问题跟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一起,作为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对象”。教师只有凭着娴熟的口才,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这种口才就是融规范性、知识性、创造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技巧与能力的高度合成。
语言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尤其是天天跟学生打交道的语文教师,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方方面面。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里谈到自己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爱用唱歌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不但诗句至今还能背诵,而且那读诗的音调抑扬顿挫,终身难忘。由此可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深刻,同时可想而知,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应该有更高的水平和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达意与规范 教师必须把话说对,把知识正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选择和运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与手段,完满地表达教育教学的内容。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形式和同义手段,教师必须敏锐地感受它们的细微差别。比如“气呼呼”“气喘吁吁”,语义相近,但情味不同:上课了,一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但如果说“气呼呼”地跑进教室,就令人费解。达,意味着必须明晰,即明白清晰地表达思想。模糊含混,模棱两可,会给学生造成误解。达,意味着必须周密,做到言简意赅,无懈可击。达,意味着必须晓畅,不跳脱语义东拉西扯,做到层次清楚、语脉连贯、衔接恰当、言到意到。
所谓规范,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讲规范的普通话,不可念错字,不可生造词,不可说病句。一位教师在讲授《七根火柴》一课时说:“卢进勇等无名战士,他们并没有立下丰功伟绩,是不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呢?”既然称“无名战士”,怎么又包含“卢进勇”呢?显然这话欠推敲,不规范。语文教师的用词既要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符合语意,体现本身的规范,又要在修辞方面也符合语言运用的规范。
二、适境与得体 所谓适境就是切合语境。课堂教学语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充分考虑年级高低,课上与课下,新课与复习,一般课与观摩课等差别因素。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语境,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一位教师讲“引吭高歌”一词,让学生给“吭”注音,学生自然注“háng”,教师提醒还有一个读音,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便说:“你们怎么不吭(kēng)声啦?”学生顿有所悟:还念“kēng”!这就是借言辞语境,给学生以巧妙的暗示,获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所谓得体,一般来说,就是指言语适切妥当,恰到好处,依据不同的交际领域的需要,形成不同的语体特征。语文教师的口语形式是艺术化的应用性的口语体,需要通俗明白、晓畅上口,不用艰深、古奥、晦涩的词语和冗长、复杂的句子。讲求规范、连贯、周密,不重复啰嗦、省略跳脱,不说口头禅等等。讲求平实、简练,避免花哨、繁杂与卖弄。
三、针对与启发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因材施教。请看这样一例:在一次作文中,教师发现一位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同时抄袭了某作文刊物上的一篇文章,这位教师分别找到他们谈话。对那位好学生说:“你写作较好,像那样的文章你也能写,为什么要抄袭别人的呢?”这位学生知错认错,重写一篇,果然不错。他对那位差生说:“其实你并不是全文抄袭,文中也有你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细节删掉,换成你自己独特发现的,怎么样?”在教师的辅导之下,这位学生反复修改,作文质量达到了中上水平。同一件事情,这位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语言施教,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所谓启发,是指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得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是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四、逻辑与情感 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思维规律,准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作出判断,严密地进行论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前后连贯。任何违反事理、概念含糊、思维混乱、前后矛盾的表达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鲁迅的《药》一文时,对“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羞愧的颜色……”的分析,就极具有逻辑性:
“为什么这儿要用‘羞愧’这个词呢?儿子为革命牺牲,‘羞’在哪里,‘愧’在何处?不好理解。但紧扣主题、思路琢磨,就懂得了它的深刻含义和独到用法。该词原指因做错事有所觉悟而感到羞耻惭愧,这说明连革命者的母亲都不理解革命,除出于母性本能怜爱儿子外,对儿子牺牲的意义全无所知。利用这个词,就入木三分地针砭了当时的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不宣传发动群众的严重弱点。”
所谓情感即情感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而教师的言语表达应当充满着感情色彩。不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的人,永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哪怕他知识非常渊博。不论是融情于事,还是寓情于理,寄情于景,都离不开情感的作用。丰富美好的情感能产生神奇的感染力,使学生净化思想,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苏霍姆林斯基说“话语像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路”。高明的教师总是恰当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表露出来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褒扬与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谓的褒扬与激励,就是指教师在言语中通过肯定、称许、表扬、赞赏、鼓动等方式激发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的特性。学生的自信心是在不断激励、不断成功中树立起来的,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语言的激励作用,哪怕是批评缺点,都充满着激励性。教师要善于了解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的每一个进步,学业上的每一次成功,善于捕捉他们每一个创造的火花,每一次灵感的闪现,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扬,激发鼓励他们不断进取,获得成功。教师及时得体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成长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著名作家、诗人邵燕祥在《想起我的三位语文老师》一文中回忆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碰上一个作文题《春》,鬼使神差我想起寒假里我跟着姐姐一块背课文,听他们朗读初中国文第四册开卷朱自清的文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搬到我的作文本上,把‘脚步近了’改成了‘脚步重了’,我还不太懂‘重’字的意蕴;后来朱先生怎么写的,我记不住,只好用我的话语敷衍成篇。没想到教我们作文的王法章先生。看了以后,狠狠地夸了一番,很可能是从这天起,我就把当发明家的志愿,悄悄地变成从文了。假如王先生指出这篇作文迹近抄袭,我也只能低头无话可说,后面的事情全得改写。”由此可见,教师的褒奖与激励的语言会产生多大动力和影响!
六、形象与幽默 形象性与幽默性语言会带来无限的生机,它似一串含笑的爆竹,一点即着,一着即响,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它会给人以“如坐春风”的感觉;当年,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课时,语言就十分生动形象,风趣幽默。针对有些青年对组织上叫他们离开延安很有牢骚的情绪,他说:“最近几天有不少同志给中央写信说,‘我们好不容易来到党中央身边,怎么一到就叫离开呢?’我说对呀,中央许多同志也同情这些人,但是就有那么一个人不同意,整天叽哩咕噜的。”停顿了一下之后,他风趣地指着腹部说:“这个人就是‘肚先生’,也就是我们的肚子啰。”在哄堂大笑中,有牢骚的人顿时怨消气失,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形象幽默的语言,是教师智慧与能力的体现,是创造的艺术,它服从于教学的需要,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人精神振奋,解除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
幽默应该做到内庄外谐,庄谐有度。有庄无谐,未免枯燥,有谐无庄,流于油滑。幽默应达到得意忘言、曲径通幽的境界,让学生在会意和联想中顿悟。幽默一般是精心设计的,但也可顺手拈来,灵活机动。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心理特征,使诙谐的语言与严谨的内涵相映成趣。但决不可信口乱说,指向不定,影响教学效果。
标签:语言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