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休假制度对“黄金周”旅游客流的影响及其政策意义——来自国家假日办重点监测景区的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流论文,景区论文,黄金周论文,证据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首次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加了法定休假日,之后又对国庆假期做出调休安排,形成了第一个黄金周假期。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明确提出一年有3个黄金周。黄金周制度适应和满足了旅游消费的特点和趋势,迅速点燃和释放了国民孕育已久的旅游需求,有效活跃了国内消费市场。
但同时,黄金周期间全国性旅游热潮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住宿紧张、景区超载、服务质量下降、安全隐患增多,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也影响到了旅游地的环境。2004年,由于黄金周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从普通民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旅游研究者纷纷发出了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呼吁。2004年11月23日,国家旅游局公开表示:中国将继续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
之后,众多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官员对于实行多年的黄金周制度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直到2007年12月14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在将“五一”国际劳动节调整为1天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3个各自为期1天的传统节日,最终形成了“两大(国庆、春节)五小(元旦、清明、劳动节、端午、中秋)”的法定假日格局。
饱受争论的黄金周制度迎来了第一次变革,承载着广大群众、官员和旅游业界人士的众多期待,希望新休假制度在克服原黄金周制度的诸多负面影响的同时,满足居民进行休闲旅游的需求,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平稳、和谐发展。新休假制度已经实行了一年,这种制度的实际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是旅游学者、旅游业界、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对原黄金周制度的探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主要内容包括:原黄金周制度对旅游产生的负面影响[1-2]、原黄金周制度的应对措施[3-11]和对原黄金周制度的改革意见[12-14]。而对2008年开始实行的新休假制度的探讨则相对较少,主要有:新休假制度对旅游业产生影响的推测、新休假制度下居民旅游意向变化的调查、对于缩短“五一”黄金周的争论、新休假制度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
(一)新休假制度对旅游客流产生影响的推测
在新休假制度实施前,李剑锋、邵国军[15]和《新京报》社论① 推测认为5-7天的长线旅游“井喷”现象将更加明显,必然造成春节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旅游流量空前膨胀,从而给交通、旅游服务接待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届时人们以往头疼的乘车难、住宿难、吃饭难、价格贵等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假如年假制不能落到实处,情况可能更加糟糕。余芳则认为,①新假期制度长假与长周末形成的大小旅游高峰次数增多,旅游时间分散在一年的7个月中,一定程度上会缓解黄金周旅游“井喷”现象,会均衡淡旺季的客源分布,削峰填谷;②长线旅游受到限制,短线旅游急剧升温,中线旅游将稳步上升[16]。郭晓东等认为休假调整方案对优化旅游流时空结构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缓解我国国内旅游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将产生积极的影响[17]。
(二)对新休假制度下居民旅游意向变化的调查
罗芬等2008年1月对长沙居民在新休假制度下的旅游偏好进行了调查,发现:①由于“五一”黄金周的缩短,居民外出长距离旅游的时间将主要集中于国庆黄金周,占43.62%;②春节黄金周时间较长,给众多中青年居民提供了较大的中长距离出行的机会,占12.41%;③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假期为3天,主要以中短途旅行与城市观光休闲为主[18]。楼嘉军、徐爱萍2008年3月对上海居民在新休假制度下的旅游意向进行了调查,发现:①有25.9%的居民选择在带薪假期时外出旅游,位于设置的带薪假期、国庆、周末、“五一”、寒暑假、春节、中秋、清明、端午、元旦和重阳这11个时段之首;②居民选择3个新增的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假日出游意愿仅为2.5%左右;③调整后的“五一”节时段缩减为3天,造成居民的出游意愿明显下降[19]。
(三)对于缩短“五一”黄金周的争论
王衍用认为,缩短“五一”黄金周是错误的,这意味着把人们天然存在的想出来旅游的天性需求抑制了②。刘思敏认为,从2008年元旦、清明两个小长假的实际情况看,对旅游业影响很小,无法满足人们长途出行和深度休闲的需要;并且由于“带薪假期”难以落实,因此无法寄望“带薪假期”替代“五一”黄金周[20]。事实上,在新休假制度公布以前,众多学者对于黄金周的废存也有过探讨。高舜礼认为,限制或取消黄金周的思路是不合时宜的,带薪休假与黄金周都属于公民应该享受的,两者是一种补充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21]。刘德谦认为,人们的有关“替代”的主张其实混淆了3种概念,分别是:工时制度产生的每周的休息日、劳动者的节日休假和带薪年休假制度。他进一步指出,黄金周是工时制度产生的休息日与节日休假的位移连接,与带薪年休假制度并无矛盾,因而,带薪年休假制度具体办法的出台不能构成取消黄金周的理由[22]。张希钦指出,在“带薪休假”覆盖面小且实施不充分、周末双休日短暂而无法长途旅行等因素制约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产生的巨大旅游需求,需要借助黄金周来释放;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人本需求,需要借助黄金周得以实现[23]。
李俊则分析到人们反对黄金周继续存在的理由也很充分:①交通拥挤、食宿不便;②超载造成了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严重破坏;③旅游产品供给的不足、旅游环境的恶劣和服务质量的低下,严重影响了人们出门旅游的效果[24]。广东中旅总经理李建奇认为,缩短“五一”黄金周,长远来说有两大好处:①可较好地解决集体出游与环境承受力之间的矛盾;②组团社、地接社、景区、酒店、餐厅可以在接待负荷相对不那么高的情况下保证服务水准③。
(四)新休假制度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
对新休假制度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多见诸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报道,时间上则集中在国庆黄金周。国庆长假外出旅游的朋友抱怨,2008年国庆长假的拥堵情况比往年更严重。因为取消了“五一”长假,很多人都集中在国庆外出旅游和探亲。这些朋友也知道长假外出旅游会遭遇人山人海,但因为难得的长假,这些朋友还是选择了“凑热闹”。新浪网旅游频道2008年国庆出游调查问卷显示,46.6%的网友表示由于时间原因,国庆出游是自己2008年第一次远途游[25]。东南大学旅游系主任周武忠教授分析,国庆期间气候宜人,适合出行,加上2008年3天连休的小长假迟滞探亲和旅游,这个黄金周成为出行的“尖峰时刻”④。据国家假日办发布的消息,2008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78亿人次,比2007年国庆黄金周增长了22.1%。
对于新休假制度给国庆黄金周旅游带来的影响分析主要是新闻报道,目前尚缺乏学术界严格的实证。众所周知,休假制度的改革对旅游客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将利用国家假日办重点监测景区的统计数据,对新休假制度是否能够平抑“集中出游”问题进行检验,并探讨分析结果对新休假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变量
2001年国家假日办开始对重点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进行旅游信息预报和监测,2005年重点监测景区有116个,2006年国庆黄金周开始增加为119个。其监测统计指标有两项,分别是:游客人数和游客占最佳容量比例。本文没有采用游客人数的原因是游客人数显著地受到该景区的最佳容量的影响;另外,游客数量占最佳容量的比例更能够反映黄金周旅游给景区带来的环境影响。本文将游客数量占最佳容量的百分数命名为“荷载率”,以反映景区接待能力受到游客压力的大小。
(二)样本基本情况
由于2005-2008年间国家假日办对重点监测的景区进行了调整,因此笔者剔除了2005年“五一”至2006年“五一”的10个景区、2006年国庆至2008年国庆的13个景区,共收集了106个景区连续4年的数据。本文研究样本中的90%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4个景区是世界遗产地,是我国高品质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以此为研究对象能够较好地反映黄金周期间我国旅游景区荷载率时空变化的基本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景区荷载率最大值出现在2005年的“五一”黄金周,该景区是陕西延安的宝塔山,为555.29,表示宝塔山在其间的日平均游客数量是最佳容量的5倍多。该景区荷载率之所以这么大,是由于其最佳容量非常小,只有1000人/日,但之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5年国庆黄金周时,该景区的最佳容量已经调整为7000人/日。平均荷载率的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五一”黄金周,为95.9764,可见由于“五一”大长假变成了小长假,改变了人们的出游习惯,原来“五一”黄金周荷载率的峰值和低谷都得到了平滑。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五一”黄金周的平均荷载率要高于国庆黄金周,这可能是上半年法定假日相对较少的原因。尽管黄金周是居民出游的高峰时期,但依然有些景区的平均荷载率相对较低,景区冷热不均衡的现象依然突出。可以看到,荷载率标准差超过50的黄金周有3个,分别是2005年“五一”、2008年“五一”和2008年国庆。2008年连续两个黄金周的荷载率差异都非常大,这个现象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三)研究方法
想了解景区荷载率在4个年份中是否发生变化,需要进行方差分析,这是一种检验均值是否存在差异的统计方法。由于景区荷载率的变化可能由于年份的不同,也可能景区本身存在我们尚无法量化的特征,因此要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1.模型与建立假设
为检验因素A(年份的不同)的影响是否显著,采用公式(1)中的统计量:
(四)新休假制度对“五一”黄金周景区荷载率的影响
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缩短为3天,是否会对景区荷载率产生影响呢?根据相关报道和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原来“五一”黄金周是我国居民出游最旺盛的时期,2008年“五一”长假的缩短可能会抑制一部分希望远程旅游的居民,但对于景区的平均荷载率是否产生变化还不得而知。因此,笔者对2005—2008年4个“五一”黄金周景区平均荷载率进行配对方差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年份的F统计量为1.498,相伴概率为0.215,因此我们接受原假设,认为“五一”黄金周的景区荷载率在2005-2008年不同年份没有变化;同时可以发现,景区的F统计量为7.508,相伴概率为0.000,说明荷载率变异主要是景区特征引起的,其解释了61.8%的离差平方和。
表4是2005-2008年“五一”黄金周景区荷载率的平均值,尽管2007年“五一”的荷载率最低,为86.412,2008年荷载率最高,为95.976,但它们的均值在95%的置信区间上是相等的。而由于2008年“五一”黄金周只有3天,因此从国家假日办重点监测景区的情况来看,居民出游人次减少了60%。
(五)新休假制度对国庆黄金周景区荷载率的影响
根据罗芬等(2008)对长沙居民出游时间选择的调查,李剑锋、邵国军(2008)和《新京报》社论⑥ 对国庆黄金周客流预测以及国庆黄金周后的新闻报道来看,2008年国庆黄金周会非常火爆,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他们的预测、调查和新闻报道那样呢?笔者对2005-2008年4个国庆黄金周106个景区的荷载率方差分析发现,年份的F统计量为10.163,相伴概率为0.000,说明4个黄金周的景区荷载率的确发生了变化(详见表5)。
从表6可以看到,2005-2007年国庆黄金周的景区荷载率虽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依然保持在70左右,而2008年则提高到了83.756,说明2008年国庆黄金周正如大家调查和预测的那样,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8年国庆黄金周景区荷载率的提升是游客数量逐年增加的自然变动还是受到了2008年“五一”黄金周缩短的影响呢?从表7中4个国庆黄金周景区荷载率两两比较中可以发现,2005-2007年3个国庆黄金周之间的景区荷载率均无显著变化,而2008年与其余3年相比则有显著的提高。其中两两对比采用Tukey's HSD方法,该方法控制了所有比较中最大的一类错误概率不超过0.05水平。因此笔者认为,2008年国庆黄金周景区荷载率上升不是游客逐年增加形成的自然变动,而是受到了新休假制度的直接影响。
(六)新休假制度对国庆黄金周每日景区荷载率的影响
新休假制度造成了对居民“五一”远程旅游需求的抑制,其游客数量约减少了60%;这部分需求被叠加到了2008年国庆黄金周。那么新休假制度对2008年国庆黄金周7天的景区荷载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从表8中可以发现,2008年国庆黄金周第一天的景区荷载率比同期有所减少,尽管这种减少相对于2005年并不显著;第二天景区荷载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2008年国庆黄金周的游客启动比同期都要晚,究其原因,笔者发现2008年国庆长假是从9月29日开始,而往年则是从10月1日开始,可能是居民对10月1日国庆放假的心里惯性认为10月1日才是长假开始造成的。2008国庆黄金周的第3-7天的景区荷载率比同期都有所增加,特别是第4-5天,比同期增加了30以上。而2005-2007国庆黄金周的同一天之间除了少数荷载率有变化外,大部分天数的景区荷载率则保持一致。
根据八个黄金周每日景区荷载率变化图可以发现(见图1):①“五一”黄金周相比同年份国庆黄金周的景区荷载率要高一些;②除2008年国庆以外的其他黄金周景区荷载率分布都呈“顶头长尾”形;③由于2008年国庆放假日期的改变以及“五一”黄金周的调整使得2008年国庆黄金周7天的景区荷载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尖峰分布”格局;④缩短2008年“五一”黄金周,并没有改变居民长距离旅游集中出游的习惯,“五一”缩短造成的需求抑制,最终在国庆黄金周释放出来,在消除了以往“五一”黄金周出游高峰的同时,却造就了国庆黄金周的另一个旅游高峰。
图1 历年黄金周7天景区荷载率变化
四、研究结论
1.新休假制度缩短了“五一”黄金周,但2008年“五一”黄金周景区荷载率与以往相比并无变化,而时间的缩短使得出游人数约减少了60%左右;
2.2008年“五一”黄金周的缩短,使被抑制的远程旅游需求在国庆黄金周释放出来,造成2008年国庆黄金周景区荷载率比以前有显著提高;
3.2008年国庆黄金周的第四天景区荷载率达到高峰,与以往黄金周的第三天达到高峰有所变化;
4.2008年国庆黄金周的第四天景区荷载率与2007年“五一”荷载率高峰几乎相当,通过缩短“五一”大长假,增加3个小长假,平抑集中出游高峰的预期目标没有达到。
五、政策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家假日办2005-2008年重点监测的106个景区荷载率分析发现,缩短“五一”大长假,增加3个小长假,并没有改变居民集中出游形成旅游高峰的局面,只是将“五一”高峰转移到国庆高峰而已。因此可以认为,新休假制度在解决集中出游问题上与原黄金周制度相比并无优越性可言,其还将面临一次改革。
(一)对取消国庆长假取向的政策意义
对于今后休假制度调整的方向,一种观点以国家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教授为代表,认为条件成熟时也可取消国庆长假。针对这个观点,新浪网举行了一项调查,截至2008年9月8日22时参与调查的49422人中,78.31%反对取消国庆长假,认为“带薪休假实施困难,取消国庆长假将使市民旅游和回家团聚机会变得更少”;18.68%的支持者则认为,取消国庆长假可增加传统节日小长假,也可减轻交通和环境压力[26]。笔者认为,我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并不均匀,而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移动性都导致居民对某些特定地理位置拥有的景区有不可替代的需求,取消国庆长假无异于限制了公民的某些休闲旅游权利,这与世界旅游组织先后发表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阿卡普尔旅游宣言》、《旅游权利法案和旅游者守则》和《海牙旅游宣言》所倡导的宗旨都是背道而驰的。并且从2008年新休假制度实际运行的情况看,3个小长假似乎并不能替代大长假,这也正好验证了笔者所认为的某些长距离旅游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取消国庆长假只能抑制居民对某些远程旅游目的地的固有需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这种改革政策取向有其严重的弊端。
(二)对恢复“五一”长假并与“带薪假期”共存取向的政策意义
有鉴于2008年国庆黄金周新出现的旅游高峰现象,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和评论,与此同时对恢复“五一”长假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据www.baidu.com检索发现,有关“恢复‘五一’长假”的网页有294000篇,有关“恢复‘五一’黄金周”的网页有317000篇。其实早在2005年高舜礼和刘德谦就认为,“带薪假期”与黄金周长假并不存在替代关系。笔者也赞同这个观点,认为应该承认居民对长距离旅游有着刚性需求,取消所有长假来抑制这种刚性需求与社会进步和公民权利相违背;如果取消国庆长假则会造成仅存的春节长假形成更大的集中出游问题,届时民工流、探亲流、旅游流相互交织,交通拥堵和景区超负荷运行的状况会更加严重,其社会影响、环境影响不容忽视;相反,休假制度调整应该疏导居民对长距离旅游的固有需求,恢复“五一”长假有利于缓解国庆、春节长假的集中出游造成的压力;随着“带薪假期”的逐步落实,远程旅游客流会在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4个长假中形成新的均衡,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居民对长距离旅游的固有需求,也有利于减少集中出游产生的负面影响。
注释:
① 资料来源:《新京报》,2007年11月9日。
② 资料来源:《成都商报》,2007年11月9日。
③ 资料来源:《新京报》,2007年11月9日。
④ 中国民众依然难舍“黄金周”.资料来源:新华网,2008年10月4日。
⑤ 由于国家假日办没有公布2008年“五一”黄金周5月3日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中涉及到2008年“五一”黄金周的分析是基于5月1日和2日的数据。
⑥ 资料来源:《新京报》,2007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