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的探讨论文_王娟

王娟

(荆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相关因素,提出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收集我院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时临床影响因素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3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焦虑评分。结果:在焦虑相关因素中,住院费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极小,而患者的卧床时间、主观感受、睡眠质量等因素有明显的影响,在实施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分析患者焦虑因素,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焦虑;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是长时间心肌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坏死。发病后,临床表现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心电图检查发现明显变化,严重时会发生心力衰竭[1]。该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冬季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突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由于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人体的交感神经活动起到作用,从而使人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分泌出现异常,脂类代谢发生紊乱,增加了儿茶酚胺的分泌,从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3]。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除治疗生理疾病外,还要对心理变化给予足够的关注度,分析心理变化与精神和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收集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相关因素,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58-7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7.5±1.3)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确诊为心肌梗死,符合以下标准:无休克、严重的心律失常等,经过抢救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处在稳定期,意识清醒,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且中途未发生死亡情况。排除听力缺陷、语言缺陷、意识障碍、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2d内完成焦虑评分,睡眠评分及社会支持评分,患者住院时的焦虑评分作为因变量,分析患者焦虑相关因素,包括卧床时间、主观感受、睡眠质量、年龄、性别等。然后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实际病例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告诉患者按时服药、复诊起到的作用,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引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对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②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松弛肌肉训练方法,暗示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用积极乐观的语言激励患者,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患者之间的病床要设立隔离段,减少抢救操作对患者其他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③降低声音分贝。调低患者床边监护设备的提示音或报警声,在护理中要降低操作引起的噪音,谈话要轻,防止惊吓到患者。④建立和谐关系。护患之间的关系是工作难点,在工作中要及时了解患者家属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要及时疏导,从而使紧张、抑郁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焦虑情况及对治疗依从性,焦虑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焦虑情况,量表临界值为0-50分,分值越高,焦虑情况越明显,量表内容包括睡眠障碍、噩梦、面部潮红、消化不良、呼吸困难、头晕、心悸、手足刺痛、静坐不稳、乏力手足、晕厥感、惊恐、焦虑等。治疗依从性通过患者出院后随访结果判断,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情况在治疗后明显得到改善,对治疗的依从性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焦虑情况及对治疗依从性比较[n=38,,(%)]

3讨论

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疾病中的一种,在发病时,患者胸前受到压榨性的胸闷、疼痛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气短或产生强烈的濒临死亡感,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恐惧感[4]。而在医院环境中,患者存在陌生感,需要在多种仪器和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多种检查,这让患者产生生命支持依赖于仪器和他人,特别是检查中仪器如吸氧面罩、鼻导管等带来的不适感,加上患者对疾病缺乏相关的知识,从而产生了焦虑情绪[5]。本研究发现,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有多种,但与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太大的关系,而与患者的卧床时间,主观感受、睡眠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到94.7%,与常规护理68.4%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相关因素有多种,实施针对性地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况,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段玉,于晓风,王敏.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西南军医,2011,12(6):988-989.

[2]陈宏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38-240.

[3]邓英.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3,12(6):258-258.

[4]翟梅梅.焦虑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9):1332-1333.

[5]傅燕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4):2227-2229.

论文作者:王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的探讨论文_王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