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理图表中隐性信息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图表论文,有效途径论文,地理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图表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特征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具有更大的信息量。据有人统计,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地理图表几乎占据60%以上的知识容量。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血脉和骨架,而地理图表信息则是地理图表的精髓和灵魂。地理图表的样式千变万化,图表形式纷繁复杂,从中显现和折射出的图表信息也千差万别,但它不外乎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大类。显性信息能直观地表达有关地理现象,容易被用图者直接获取;隐性信息是隐藏在图中而不能直接看到的一定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形成原因等方面的图表信息,需要用图者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经过科学的理性分析才能更好地获取。在地理教学中,如果只注重地理图表显性信息的获取,而忽视隐性信息的挖掘和获取,就会抑制学生思维的拓宽,丧失思维的发散和再创造的机会,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更好地扩展和深化。相反,注重地理图表隐性信息的挖掘和获取,促使图表的隐性信息显性化,使学生能够应用新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一般性应用和创造性应用进一步深化地理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再生、知识结构的转换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地理图表中隐性信息的挖掘。挖掘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编制“心理地图”
所谓“心理地图”也称“脑中地图”,就是对于人类、地域和环境的信息,按照它们的空间结构加以适当整合,在学生头脑中编绘一幅幅多层面、多信息的复合叠加“地图”,有效地贮存和识记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心理地图”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使用地图,用空间的观点来获取、处理及表达信息,对其中隐含的信息进行深层挖掘和利用,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的图表精心设计方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编绘相关简图,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中国地形山河分布示意图、太阳光照变式图、等值线图、关联图、区域特征图等等。在编绘过程中加强图图转化、图文转化的思维训练,针对图中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设问,培养一图多思的良好习惯。学生经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加强自身的参与度,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所绘图中知识的理解,把图示印象深深地烙在脑中。一旦遇到具体的地理图表问题,就能在头脑中迅速检索出相关的有效的隐性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归纳、预测,促使隐性信息向显性信息转化,然后应用新的显性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在学生大脑中就构成一本“有名无实”的地图集,从而也建立了地理图表的隐性信息库,为图表的隐性信息的挖掘和获取提供了源泉。
二、运用“跨学科分析法”
所谓“跨学科分析法”就是借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应用于本学科知识学习中的一种方法。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点也特别多,地理图表的隐性信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更是复杂多样。因此,在地理图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挖掘和获取隐性信息,往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体系交叉、方法借鉴、文理渗透、知识融合,将甲学科的原理、乙学科的方法、丙学科的概念、丁学科的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期突破地理这一单一学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局限性,发挥这种思维品质的“杂交”优势来解决地理问题。只有重视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扩展学生的人文通识界面,在地理图表隐性信息的挖掘提炼过程中,学生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进一步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是关于华北地区有关气温分布等内容的读图、析图综合题,此题的立意是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但题目摈弃了过去给出一点地理坐标,让学生描述地理特征的思路,转而以一篇古人游记为线索,通过“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文学内容来呈现,考生要揭示图中的隐性信息,要求有较扎实的文字理解能力,才能突破较为完整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实现对地理原理及规律的系统理解。又如,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第9~10选择题组,呈现了4幅不同的气温垂直分布图,旨在考查考生对大气对流层中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应用,虽然此题中“导致对流层中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这一信息的提取颇为关键,但如果不能提取图中的隐性数据,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地理计算,就想获得正确的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排除乱猜的结果)。在地理图表学习过程中,只有重视跨学科分析能力,提升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挖掘图表的隐性信息,而且有能力排除一些具有一定迷惑性的干扰性信息,检索出有效信息,跨学科解决复杂的及知识面广的地理问题。
三、利用三维空间思维
中学生具有的空间观念较为薄弱,加上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大部分是平面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二维空间的错觉,即只注意了长和宽而忽视了高和深,建立立体的三维空间概念难度较大。而地理图表的隐性信息大多植根于三维图像中,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三维空间思维,面对这些地理图表问题就会显得思维僵化,为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增强学生三维空间思维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学生动手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模型,如用橡皮泥捏做或用沙子堆制地形(山峰、山谷、山脊、盆地、鞍部等)模型,用铁丝编制经纬仪、黄赤交角、地形等高线等立体模型,经过亲手制作,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相关地理事物的区别与联系,而且还帮助学生建立了地理三维空间概念。如,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地理综合题,该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学生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获取信息判断地形起伏的能力,考查根据图中信息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的能力。该题图示要求考生在脑子里能建立起三维空间图像,由于许多学生平时缺乏三维空间概念,无从下手,导致失分严重。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三维空间思维,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又引起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从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的三维动画。又如,大气运动的三圈环流、锋面形成等地理图像都可通过多媒体模拟,建立三维空间概念,开拓多元思维,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促进创新思维发展,能更好突破地理三维图像中隐性信息的提取、迁移、分析、加工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