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结构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个体私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明确提出所有制形式和结构的选择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变革,也为个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再加上国家的政策扶持,个私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快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结果。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私经济也存在结构升级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我国个私经济的结构现状进行剖析,以求提出快速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结构现状
1.产业结构
1998年,个私经济从事各产业的比重为4.6:13.4:82, 第三产业的比重占绝对主体。90年代以来,个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在85%左右。而私营经济在行业分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90年代初期,从事第二产业的私营企业占总户数的比重超过了70%。随后,商业、饮食业、教育、科技、房地产、广告、信息、中介服务、文艺、旅游等行业的私营企业迅速增加,第三产业已逐步取得领先地位。到1996年,三产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了二产,达到50.8%,1998年该比重进一步上升到55.75%。值得注意的是, 在国家加大农业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等政策的引导下,近几年个体、私营经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其它产业,1997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个体户、私营企业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1个和0.4个百分点,1998年,又比上年分别提高了0.9和0.4个百分点。
由于我国所有制经济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构成了调整的主流,个体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一些竞争性的领域。我国工业的39个行业中,除了国有经济占垄断地位或主体地位的9个行业外,个私经济在其它30 个行业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从而保证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2.地区结构
从个私经济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早,数量较多。1998年,个私经济在东部地区的总户数是1471.32万户,占到全国总量的 45.4%;中部地区为1218.75万户,占到总量的37.6%, 西部地区为 550.23万户,占总量的17%。东部地区的私营企业不仅数量多, 而且经营规模大。在1995年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按销售收入)排序中, 东部地区有328家,占65.6%;中、西部地区分别有114家和58家,占22.8%和11.6%。排名前10位的私营企业东部占7家。
从城乡分布看,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9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其户数占到70.4%和58.3%。近几年来,私营经济在城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8年已占到总量的62.9%。与农村比,在注册资金、从业人员和行业分布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从注册资金看,城镇私营企业高于农村78.5%;从户均从业人员看,城镇不足13人,而农村则超过了16人;从行业分布看,城镇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占到总户数的57%。农村私营企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占到66%。而个体经济在农村的总量大大超过了城镇,户数占到62.28%,从业人员占到63.05%,注册资金占到57.2%。
3.组织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私经济由以个体户为主发展成为私营企业为主,这是组织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目前,全国个体户与私营企业户数的比例为26:1。虽然私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但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营规模迅速扩大。1991年,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11.4万元,1998年达到59.9万元。与此同时,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组织形式日趋规范化。90年代初期,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是私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1992年,在私营企业总户数中,独资企业超过了一半,占55.3%,1998年,独资、合伙企业分别为36.78%和11.46%,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首次突破一半,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51.76%, 并开始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1998年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占11.14%,技术先进、人才密集、资金雄厚的私营企业集团有1563户。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也不断扩大,1991年——1998 年间, 个体户的户均注册资金从3450元上升到1万元,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一批经营状况好、 资金雄厚、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个体工商户逐步向私营企业发展。
经济结构作为经济系统内部基本组织架构,是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本文仅从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这些经济运行层面来剖析个私经营结构。
二、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
1.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性因素
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认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出现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也可以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阶段。但不同阶段个私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是不同的。从我国地区情况看,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或地方,个私经济发展的物质推动力必然相对较弱,拥有一定货币数量可作资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人数少,而个私经济的发展一般只能处在较低水平上。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地区特征来看,在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最富活力的发达省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快于经济落后的省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也相应地高一些,不少省区非国有经济的份额已超过国有经济。所有制结构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是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客观的生产力背景相适应的,也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市场化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
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无论在户数还是在注册资金上,都占很大优势。而从城乡看,城镇的个私经济无论在总量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大大高于农村。因此,个私经济的发展水平同生产力状况具有一致性。当然,人的经济行为还取决于经济思想、政策和措施。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个私经济曾经错过了发展的良好机遇,这也是个私经济有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个私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商业性行业比重较大的流通领域,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第三产业的市场准入相对来说要容易些,其资本技术构成低于其他产业。如对投资主体来说,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它们具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要求及操作规范要求不高等特点。这样,第三产业就成为个私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90年代以来,私营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大多数私营工业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个私经济从事第三产业的注册资金平均每户是9460 元,
而从事第二产业的资金平均要72000元,第一产业为16000万元。从地区分布看,还存在由东向西的趋减态势。
2.市场化是个体私营经济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
个体和私营经济,从其制度特性来看,是与市场经济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市场导向的改革,不仅调动了个人增加收入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更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广阔空间,从而使个体私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告别短缺经济后,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需求的约束,工业经济效益差,农业商品率低,流通不畅,地方财政困难。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些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不适应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不断涌现。然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是在二元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生产要素未能根据结构转变的需要,按照市场原则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尤其在许多县(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得不到经济聚集和人口聚集的强大支持,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素市场发展不足,一些知识密集型的行业,金融、技术、信息、旅游等新兴行业比重很低。因而传统的商贸行业是县域个体私营经济的主要从事范围。在广大城镇和乡村,都广泛存在着国有集体企业所无法涉足的领域,这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譬如在商业领域,由于商业、服务网点的严重不足,社会曾经一度出现就医难、入托难、买东西难等影响生活需要的现象,为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这给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需求。目前,全国90%的农村市场已为个私经济所承担。个私经济尽管经营灵活、便捷,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原因,没有形成组织化渠道,因而还难以担当起农村主渠道的重任,只能满足农村一些小件商品的需要,无法全面、持久地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无法形成网络优势、规模优势,造成农村商业网点小,自身实力有限,经营耐用消费品有一定难度,大宗消费品只能进城购买。正像农民自己所说:“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到城里。”至于为农民生产提供信息、指导农产品收购、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综合服务,个体私营商户更无法保证。
3.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决定了其结构的选择
我国个体私营经济是在城市面临空前就业压力、迫切需要解决大量待业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个体私营企业是由业主个人作为投资者出资兴办,企业本身财力极为有限,因而个私经济一开始就具有劳动丰富但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的特点,这种状况决定了其产业结构所具有的劳动密集的特点。建筑业在个私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流通领域,个体私营的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占到全国的89%以上。在餐饮业等服务性行业,个私经济也已居主体地位。
另外,随着国有经济总体布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将大量分布在社会效益突出、高度自然垄断等非竞争性领域,为个私经济主要分布在一些竞争性的领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生产组织结构必将发生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的变化
由于个私经济的竞争日趋激化,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将得到发展。我国的个私经济大多是由家庭式企业发展而来,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重叠,这种单一主体的产权结构,导致私营企业缺乏社会化的监督机制、业主承担了全部经营风险和企业发展受制于自有资金的积累等弊端,日益成为制约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体制背景等原因,个私企业刚开始不可能就做到产权清晰,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权结构如果仍然是模糊的,就会弊大于利。私营企业要摆脱庭院经济和家族式经营,实现规模化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因它产权关系明晰、利益分配明确、权利和义务有法律保障,而受私营企业欢迎。
由于个私企业发展的土壤所决定,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构成、素质大都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态。在整个社会的印象中,个私企业相对地存在信誉、质量的问题。甚至有部分企业常常以逃避国家税收的方式谋取个人利益。最明显的是与个私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相比,个私经济占全国工商税收的比重明显偏低。
三、调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构的基本思路
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以经济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模式。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投入及其有效配置。目前,要推动经济起飞,不仅要重视资源的投入,更主要的是要不失时机地促进结构的转换,包括个私经济结构的转换,在结构转换中求速度,求效益。
1.解放思想,实现所有制结构的优化
从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最富活力的发达省区看,要尽快缩小我国区域差距,加快经济发展,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构成所有制结构的各个部门都应该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结构的形成是多元的,结构的选择是由生产力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变动,结构中各种成分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过程就是结构的优化过程,所有制结构正是在这一运动中才得以发展完善。至于结构变化朝什么方向发展,取决于所有制的优势和它的成长。从全国范围讲,应保持公有制的优势。而具体到地方和行业,尤其是一个地区、一个县市,在所有制结构上没有必要拘泥于公有制为主体,更不能硬性规定公有、私有的比例,而应坚决从“三个有利于”标准出发,坚持有进有退,该退的积极地退出来,为个私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解放思想还包括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动的新趋势、新特点,对相关政策作相应的调整。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政策不是从产业政策出发,而是从不同经济类型出发,按照不同经济类型制定有区别的经济政策。特别在融资方面,我们要为个私经济发展创造环境。目前,资金要素成为个私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应该在信贷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更多地关注他们,探索和寻找多种具体的政策途径。
2.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产业引导,重点转向第一、第二产业,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的发展方向。工业化的过程不是经济在原有结构上的简单扩张,而是在产业结构发生的系列变动中实现的,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个必然趋势。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其实现工业化的途径是通过工农业间的互补作用,使产业结构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的比重逐渐向最终制成品的产业占优势的比重演进。因此,要加强对个私经济的产业引导,使之经营重点转到第一、二产业,改变其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状况。一是要大力提高个私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比重,加快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当前,尤其要引导个私经济向特色农业、高效林业、特种养殖业,及其他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二是引导个私经济围绕工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为城市大工业配套的技术型、外向型的加工工业和服务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和农业生产资源加工业。
继续发挥个私经济在传统商贸行业的积极作用,以贸促工、以贸促农,走贸工农一体化之路,通过流通领域、专业市场的建设,提高第三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是由国有部门垄断供给。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财力约束和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微观管理能力提高的情况下,非国有经济进入该领域,不仅有其必要,也有其可能。因此,在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传统行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城镇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综合科技、信息咨询、社会保险、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行业,为第一、二产业和人们物质文化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3.个体私营经济要从过去单纯注重量的扩张,转向量和质并重,在质的提高中发展,重点是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求加快改造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加速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相应地要求提高企业素质。总体来说,个私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今后应通过培植优势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存量资产,对个私经济进行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的调整,使个私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社会化、集团化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条件好的私营企业要运用资本运营规律,推进资产经营,开展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联合,对人才物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对大多数个私企业来说,要从实际出发,促进个私大户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个私大户与搞活国有、集体企业相结合。鼓励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从事种养业,允许他们依托城镇和专业市场兴办个私经济小区或开发区,辐射和带动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的形式和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个私企业抓住国有中小企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的机遇,通过资产控股、技术入股、租赁、承包、购买等方式兼并国有中小型企业,利用国有集体企业的闲置资产,扩充自己的实力。
4.加强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引导力度
个私经济结构的优化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从事产业调整优先发展产业的个私企业,应搞好政策引导、政策扶持,保证其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发放贷款、物资采购、外贸出口等方面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权力待遇,不应当按所有制不同实行倾斜政策。对规模小、技术落后、投入产出小、产品市场小的新办企业,今后不予审批,对于一些需要发展而政府和国有企业一时财力不足的产业部门,应当打开大门,让私营企业进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