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新国企”的博弈与“挣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6月,首创置业逆市而上,在香港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出"不可COPY"的IPO个案,8个月过去,首创置业突然"一反常态"地要在A股"秀"一下,融资30亿。频繁融资,向来声称无资金之忧的首创意欲何为?
此前,南方证券被"接管",又在一定程度上伤损了首创股份的"颜面"。首创集团董事总经理刘晓光却说:"南方证券不听话,终于有人管他了,好事。"国企红筹的A股悬念
记者:1月,坊间即传出首创置业(2868.HK)有意发行A股融资30亿元的消息,首创置业很干脆地予以否认。但今天,首创置业已经选定了承销商,发行A股指日可待。首创一直强调自己坐拥巨资,但为什么如此心急火燎地发A股?
刘晓光:提供集团所需资源,进一步加强财政实力,这只是首创置业发行A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因。去年10月,国家开发银行给了首创集团164亿元的贷款,第一笔30亿元随即到账,首创的确不缺钱。通过在上海交易所上市,首创置业将引入国内投资者,扩大股东基础,提升企
业形象,也有助于巩固首创在北京地产市场的领先地位。首创做的是地产平台的概念,为做金融而做产业,为做产业而做金融。首创置业的平台是金融与产业融合的超级平台,它有四个角:香港H股、国内资本市场、中国地产、海外市场。
记者:母子公司同在A股市场,且目标市场高度重叠,这是很忌讳的事情。首创置业旗下子公司阳光股份将如何安置,卖掉还是由首创置业吸收合并?
刘晓光:可以肯定的是阳光股份不会卖掉,也不会由首创置业把它吸收合并,两者的定位会更加条理清晰,这是技术问题,好处理。打个比方吧,首创置业、阳光股份好比首创地产的两门"红衣大炮",一个瞄准的是北京市场,一个强攻外地市场,火力不是更猛烈、力量不是更强吗?即使同在A股,首创置业、阳光股份之间是叠加效应,不是互相抵触。母子公司同在A股市场,并不意味着大股东侵害小股东权益。首创置业、阳光股份的市场战略会有严格的区隔,对股东利益保护更明确。
记者:为什么不考虑增发H股?碍于香港资本市场审核严格,还是因为首创置业的表现并不理想?
刘晓光:自去年6月香港上市以来,首创置业H股表现非常理想,从股价你可以看出来,长了一倍,潜力很大。最值得一提的是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这些国际机构都进来了,而且非常看好。他们认为,首创置业是最好的地产类上市公司之一,无论资产回报率、市盈率都是很理想的。首创置业未来的潜力可能是现在的数倍,首创置业土地储备超过了340万平方米,地产总资产超过80多亿元,购买的原始土地储备价格同现在的招标价格比已大大升值。首创置业正在同时运作的项目有30多个,未来将形成三四百亿的销售额,这是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
至于媒体提到的汇丰减持的问题,这很正常,作为一个主承销商,它必须减持,不能超过5%,这是香港资本市场的硬性规定。
记者:一些上市未果的民营地产商曾经不无怨愤地说,首创置业的IPO个案不可复制,首创的策略是打折出让净资产,也就是以打折扣的价格出售他们取得的资源。
刘晓光:中国所有的地产公司,国有的、民营的、合资的,都要走和首创置业一样的资本之路,否则就是没前途。土地为什么打折?我们掌握的土地都是经过评估的,评估价和土地的实际价值是有差别的。香港资本市场对地产公司有其既定的规矩。首创置业的土地已经经过评估了,已经进入市场后再折算回来,我们自身并没有什么损失。
有人说首创置业上市打的是政府资源牌,我说既对也不对,不能只是强调首创的政府背景。首创是典型的国有企业,上上下下对首创置业的规范约束是刚性的。9年时间,2000万元起家,到今天是122倍的增长,9年来首创置业积聚了非常可观的战略资源:土地和人才,我想这是任何地产公司所无法比拟的。首创拿地,不是政府划拨,全是要自己出钱买的。至于说拿地的代价大小,那是公司实力的体现。大公司之所以成为大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大量的土地储备。如何在三五年之内,把首创置业打造成亚洲级的地产公司之一,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地产并购时代正在到来,几乎每一周,都会有投资者找首创置业要求合作、并购,我们的机会越来越多。
在产权的"网"里挣扎
记者:海信的周厚健说:"产权像个网,越挣扎越紧。"在产权这个"网"里,
"国企"首创是怎么"挣扎"的?
刘晓光:首创集团高管团队里80%的成员来自北京市属各委办,产权是首创这类国企绕不开的"坎儿",6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尝试解决产权激励问题。比如当年的内部政策规定,税后承包完不成任务走人,给的机制是,挣1块钱上交7毛,3毛投入再发展;超过指标,交3毛,剩下的7毛你发展。此外,单就项目而言,税后利润会拿出一块奖励。"制度平台再造、股份制是主要产权形式",这个首创已经实现了。但还有两个遗留问题:第一,股权的分散程度还不够,国有股还是占大头;第二,管理层没有持股。记得环球路演时,国外投资人这样质问我:"没有产权、没有股份,你们干什么?"我这样回答他们,"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中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你们不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志与抱负。"同时我也向他们承诺,首创正在设计一套优质合理的动力机制,比如,在人员薪酬、激励机制的制定上。对我来说,金钱的兑现在其次,主要是一种使命感在推动。
南方证券不规范,终于有人管他们了
记者:外界给你写下的评语是"中国房地产界金融家",首创集团的改造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运作的成功。产业与金融融合,如何有效盘活国有资产?
刘晓光:最好的地产产品才有最好的金融运作,最好的金融运作制造出最好的地产产品。本质来说,我是做投行业务的,地产只是做金融的载体而已。1997年,首创集团果断地进行"减肥",涉足的40多个行业收缩为金融、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6大领域。盘活资产、变现变卖、落实产权,两年盘活了11亿的资产和现金。首创逐渐确定了自己的战略定位: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主导,以产业为背景,两轮驱动。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轮子"是投行业务,为集团输送血液;另一个"轮子"是实业,利用产业利润再来支撑集团的金融业务,支撑资本市场的运作。通过资本运营,国企原有的许多问题都被巧妙地化解掉了。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理是资本在流动中增值,国企改革要进入以资本运营为中心的阶段,重点是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
记者:有人说,南方证券被"接管"事件,惊醒了你的"大投行"之梦。
刘晓光:南方证券被政府"接管"对股东是利好,南方证券是不规范的,我们股东管不了,终于有人管他们了。三
年前首创股份、上汽、深圳投资公司三大股东共同发起成立了南方证券。虽为股东,但我们决定不了南方证券的领导班子,他封锁了很多消息,我们给出的经营上的建议也不被采纳,可以说南方证券基本上是内部人控制。很多事情我们股东说话没用,它不是现代企业机制,而被地域化、行政化了。南方证券被"接管",是一家股份制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的悲剧。国家的硬性干预,对首创股份这些股东利益是极大的保护,我完全支持。
南方证券"出事"不会影响首创的"大投行"实践,我们不只一个南方证券,
还有第一创业证券、首创证券、首创保险、首创担保、首创期货等等。"大投行"概念的提出,在我们内部有两派意见:一、证券的承销经纪;二、投融资顾问、财务安排、资产管理、上市、退市、收购、反收购。后一派意见在首创是主流。用资本市场的血液浇筑产业的利润,用产业的利润保证资本市场新的血液的到来,这就是我的"大投行"之梦的主题。
好的公司,应该追求长线投资?
记者:2003年年底,首创股份与法国威望迪公司投资29.4亿元,拥有深圳市水
务40%的股权,导演了中国水务市场最大的投资案,水务运营核心主业的扩张趋势在首创总体版图中日益显现。投资水务的首创如何有效化解诸多风险,比如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投资环境风险?
刘晓光:好的公司,应该追求一些长线投资,才能在竞争中不致突然休克。首创要做中国的"水王",至少在1500万吨以上。一吨水的价格比一瓶矿泉水还低,这极不合理,肯定要改革。水务的市场化包含了两层意思:价格逐步放开,使水价回归价值;公司化运作,通过市场准入,打破垄断,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收益。未来,人类争夺的是水,而不仅是石油,水
是一种稀缺性的战略资源。
我对东北的水务市场非常看好,也在大连、沈阳考察过,真想进去,但对东北的投资环境多少还是心有疑虑。去年年底,辽宁省领导"公关"北京企业界人士,当时我就对他们说:"你们可千万不要先引蛇出洞,再关门打狗。"水务占压资金很大,周期又长,投资者是带着成本去的,假如你不让我们再带点儿利润回来,就只有死亡。挣不到钱,首创不会贸然进军东北水务市场。
记者: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做水务,有垄断之名,却难有垄断之实与垄断之利。
刘晓光:水价虽然低,但现在已经有利润了。水务的投资回报相当稳定,一般保证在8%~12%之间。水务市场化的关键在于,使其能够自我造血。
首创国际化:全球私募200亿股
记者:据我所知,首创所有金融类业务全部统一划转到了"北京首创证融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之下,"首创证融国际"也经历了几次变革,先是从金融控股转为只做单一的投行业务,另有传闻说极有可能成立中外合资的投行。首创为此已进行了多轮谈判,对手都是著名的国际大投行。合资,似乎是首创集团属下子公司的必然归宿。
刘晓光:"首创证融国际"是首创的"金融大脑",目标还是做成一个精干高效的金融控股公司;其次它本身就是一个投行的平台,我们在做的是嫁接国际化的合作伙伴。这一两年来,尽管"首创证融国际"做的都是软的工作,但它对首创的产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首创集团的整体投融资方案由它做。另外,我们希望"首创证融国际"将来能成为综合金融链条衔接的关节点,或者一个主导者。我不希望"首创证融国际"挣什么大钱,那也不现实。今年之内,你就会看到"首创证融国际"合资的新闻,不单"首创证融国际",只要条件具备,首创集团旗下所有公司都要走向合资。
记者:首创集团的"532战略"是在内部一个务虚会上产生的,现在是否已形成定论?
刘晓光:"532战略"已经写进了首创工作报告,首创的产业架构现在是三足鼎立---基础设施(水务、高速路、地铁、燃气)、地产、金融。这三大核心主业紧密关联,高度互动。水务利润稳定,细水常流,是长线事业,用最稳定的产业支持风险最大的产业,用金融带动所有的产业,用产业支撑所有的金融。我要采用一种"新技术模型"来解决首创的发展问题。我给"新技术模型"的定义是,用最高的智慧、最少的金钱、最优化的商业通道、最高级化的商业技术、最好的风险控制办法,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源和市场,以管理基金的方式管理公司。
记者:你把首创集团国际化的时间表定在了2005年,明年,你就整整50岁了,首创的国际化是你为自己准备的生日厚礼?
刘晓光:就首创来说,和一些小企业合作,意义不大。2004年,首创将进行全球私募,自己拿出100亿股,全球范围内吸纳100亿股,吸引全球有实力的投资者进来,下一步,200亿股中拿出70亿股上市,打造一个全新的制度平台,做成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企业。当然,我知道,全球私募的宏大目标实现起来难度非常大,但我和首创都不会放弃。
刘晓光
49岁,高级经济师。曾任北京市百货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齿轮总厂副厂长,北京市计划委员会总经济师、副主任。现任首都创业集团董事总经理,首创股份、首创置业董事长,ING北京投资基金董事局主席。
首创
1995年10月,原隶属北京市计委、财政局、办公厅的17家房地产、基础设施、工业制造、贸易、酒店等实业重组而成,现今资产总值340亿元。9年前始创时便标新立异地宣称自己是"新国企",以谋求体制外的突围。做减法,以退为进,资本运营造就了北京市排名第一的投资类综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