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课程论文,人文论文,初中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直以来,外语教学界对语言的全部理解似乎都涵盖于工具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包括管理部门的督导、评估都在工具观的指导下进行(李慧,2001)。杨忠(2007)曾撰文批判语言工具论对外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外语学科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并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全面理解外语教育的价值,既看到其工具性,又认识到其人文性。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在使一个自然人转化为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的过程中,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因此必须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同时体现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又致力于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杨忠,2007)。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把语言看做一种符号,是维持个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中介。语言符号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对外的社会交际单位,又是思维的单位,即人的社会交际和思维通过语言符号得到了统一(转引自文秋芳,2011)。英语也是一门语言,因此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李筱菊认为:英语教育,作为总的教育下的一个部分,它的宗旨应该是培养能思(有思想)、能感(有感情),还要能用英语进行自己思想感情和他人思想感情交际的人。过去的教改,往往只抓第三个“能”,所以不可能成功,人不会思想,没有感情,又拿什么去交际呢?所以说,英语课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技能课,而是一门人文(Humanities)课(李华、何安平,2012)。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不但要体现工具性,也要体现人文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在课程性质部分中将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有必要探讨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内涵及定义。本文将对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体现双重属性的英语课堂的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描述,以便更好地贯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的精神,力求使初中英语教学能够提升到“全人教育”的层次。
二、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
语言工具性的内涵是什么?长期以来,在对语言的诸多释义中,王德春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上传递信息的工具(转引自李慧,2001)。“语言是工具”是就语言的基本职能而言的,或者说是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出发来定义语言的。从功能角度去释义,往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尤其符合人的功利心理;但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工具论是对语言的不恭和践踏;从外语教学的角度看,则很容易把人们引向工具主义和形式主义,使人们只注意对“工具”本身,即语言内部的组织规律的研究,而忽视研究语言系统外部的制约因素(李慧,2001)。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人文素养的内涵应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有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何安平,200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将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界定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上述定义,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一种工具,借助这种工具,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包括视野的开阔,生活经历的丰富,文化意识、思维、品格、人生观等的养成与发展,外语教育应该是一种“全人教育”。
(二)语言工具论的缺陷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不能始终局限于“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这样一种传统的语言观。语言除了有交际功能之外,还具有更重要的认知功能。认知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语言的认知功能,并且在外语教育中也越来越重视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Ortega(2007)提出了以“认知——互动型的二语习得观”主导外语学习的主张,将“发展认知能力”与“培养交际能力”同时作为外语教育的目标。
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单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目标定位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这一目标定位使大多数学习者因无望达到预定目标而被迫放弃外语学习,因为这样的“交际能力目标”是以“准确”和“得体”为标准的(Hymes,1971),而对于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即使他们终身学习也难以达到既“准确”又“得体”的水平。另一方面,外语的学习和运用又很少能为提高认知能力发挥作用,使普通学习者所学的外语除了极少机会用于跟外国人交流或偶尔用于外文资料阅读外,没有什么实际效用(吴本虎,2009)。
外语教学的内容是语言,如何教语言取决于教师对外语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而对外语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必然涉及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教师对语言的认识或者说持什么样的语言观直接影响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工具观的统摄下,教的过程的简单化表现在只注意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规律,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教师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对词、句法结构和文章字面意义的理解上,是一种单纯的对印刷符号的解码。教师只顾教授“工具”,而不顾语言的其他基本特征,其表现形式和结果为:(1)以讲述为中心的教学;(2)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3)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李慧,2001)。用这种语言观指导外语教学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学习者置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适当的输入,在方法上势必重讲授、操练,而疏于设计活动让学生真正应用所学语言(杨忠,2007)。
语言工具论不利于师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语言工具观指导下的教师只认语言,不知文化,或者只晓得文体之美妙,却无法领略其中的哲理神韵和语言本身独具的魅力(李慧,200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教学活动应包括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过程,应使学生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整合,从而提高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另外,活动应有利于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联系,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的综合发展。
三、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外语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重视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外语技能是专业的基本功,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外语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学、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精神(金利民,2010)。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实现各种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那么,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是否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呢?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以下简称“Go for It”)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由五册书构成,共有61个单元,涉及59个话题。每个单元都有语言功能、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同时还有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部分,其中初中学段三个年级的教材中共包含29个学习策略(见下页表1)。
从话题方面来看,Go for It教材中的61个单元涵盖了59个话题,其中Food和Rules分别出现2次。归纳起来,这套教材中的话题覆盖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附录中话题表列出的24大类话题,包括:个人情况,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日常活动,学校,个人兴趣,情感与情绪,人际交往,计划与安排,节假日活动,购物,饮食,卫生与健康,安全与救护,天气,文娱与体育,旅游与交通,通讯,语言学习,自然,世界与环境,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社会与历史,故事与诗歌。这些话题既可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也因其是文化的载体而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本土文化素养和异域文化素养,例如关于茶叶的历史和新加坡历史的话题。从七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在Section B部分都会安排至少一篇与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则在每单元的最后部分安排一篇与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载体,也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及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增强文化意识,形成正确人生观、良好品德和健康情感的载体。
教材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功能上。如表1所示,Go for It涉及语言的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多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可能用到的功能。例如:同意和不同意(Agree and disagree),道歉(Apologize),询问和提供电话(Ask for and give telephone number),请求允许(Ask for permission),问路(Ask the way),询问信息(Ask for information correctly),询问价格(Ask about prices)等。
人教版教材Go for It中,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以下29种类型:(1)利用已有知识;(2)利用上下文;(3)合作;(4)角色扮演;(5)扫读;(6)听关键词;(7)听特定信息;(8)转换信息;(9)个人化;(10)猜测;(11)推断词义;(12)推断内容;(13)归纳;(14)演绎;(15)练习;(16)匹配;(17)排序;(18)分类;(19)对比;(20)思维导图;(21)自我评估;(22)反思;(23)使用词典;(24)激活语言学习;(25)了解英语的不同文风;(26)做笔记;(27)利用词性;(28)使用恰当的语言;(29)保持积极的态度。这些策略中有涉及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情感的,如合作和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涉及猜测和推理的,如猜测、推断词义、推断内容、归纳和演绎;有涉及排序、归类和比较的,如排序、分类、对比;有涉及大脑高级思维活动的,如思维导图;还有涉及评价、反思等批判性思维活动的,如自我评估和反思;当然还包括一些最基本的语言学习策略,如利用已有知识、利用上下文、角色扮演、扫读、听关键词以及听特定信息等。
有学者认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习者能够用第二语言思考,因此,作为语言输入来源的教材,除了输入语言形式外,还必须输入伴随着语言活动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对心智发展极有价值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识别、排列事物的顺序(Sequencing),识别、排列事物的级别(Ranking),对语言进行假设(Hypothesizing),分类(Classification),鉴别(Identifying)和比较、对比(Comparing)等(邹为诚,2000)。
虽然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都能体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的新理念,但是很多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在施教时往往忽视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把教材当成开展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培养的载体,只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人文性。因此要想切实贯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的精神,就有必要探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特征,以便给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引。
四、体现外语课程双重属性的初中英语教学
(一)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特征
根据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人天生就具有多种智能,而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方式又各不相同。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突出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从根本上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做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它要求外语教育应该是多元目标的全人教育,即外语教育应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格、意志、自信、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实施全面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情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世界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外语课堂教学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2)以学生为中心;(3)重视课堂的互动;(4)重视学生的语言体验、探索、建构;(5)重视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如头脑风暴、归纳、推理等;(6)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7)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8)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祖国意识等。
(二)从一个案例来看初中英语教学的双重属性
下面,将以人教版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为例来阐述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初中英语教学的双重属性。
从教学向导中设置的单元教学目标来看,该单元的教学体现了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功能统摄了语言目标、语言结构和重点词汇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谈论规则这个语言技能,教学时需处理语言结构(包括祈使句、情态动词can以及have to的用法)和一些相关的词汇。这部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主要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同时,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上,而是把学习策略、人际交往、逻辑推论和哲理思考的培养也包括进来,这体现了外语教学的人文性。
同时,该单元教学向导部分的任务设置也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Ribe和Vidal(转引自罗丹、何广铿,2010)认为,任务具有三个层次的特征。第一层次的任务是学生开展交际活动的小型任务,任务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第二层次的首要任务是促进认知发展的任务,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交际技能,更主要的是训练他们的认知策略,同时培养其合理组织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其养成理性的思维方式;第三层次的任务是塑造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任务,它不仅涵盖第一、第二层次的培养目标,还包括促进学生心智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这三个层次的任务各有其侧重点,后者涵盖前者,呈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结构。
该单元的教学可以围绕以下四个任务展开:
任务一:Rules at home(by parents)
任务二:Rules at home(by kids)
任务三:Rules in class(by all)
任务四:Rules to be followed by big countries
这四个任务的设置遵循任务层次性原则:任务一和任务二是谈论学生的家规;任务三是谈论学生的班规;任务四是在任务一、二、三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这个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完成。学生谈论的规则从家到班、到国,任务从贴近生活到远离生活,相应地,认知负担也从小到中到大。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的人文性特征要求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现象、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以及提高其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的能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何广铿,2011)。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以人教版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的文化教学为例,该课主要传递的文化信息是不同文化背景中青少年学生要遵守的规则各不相同,例如在美国,青少年学生晚上可以外出,放学后可以和朋友一起外出玩耍,甚至可以开车等;而在中国,情况会有所不同。因此可以从本国学生的家规入手,先让学生谈论和评价自己的家规,进而谈论在社会如班级和校园里要遵守的规则,并引导他们思考目的语文化,如美国的青少年学生不用遵守太多规则的利和弊。最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作为地球村的大国村民要遵守哪些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本课的文化教学可以从本土文化到美国文化到世界文化三个不同的层面展开,让学生一步步加深对本土规则文化和异域规则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为了使初中英语课程既体现工具性也体现人文性,我们不但要改变教师原来的认识和观念,还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育人能力和人格魅力。英语教师要了解教学中涉及的中外文化背景知识,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了解中外文化在人际交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对文学、艺术和体育感兴趣,并有所了解。同时,教育者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对于教育有坚贞的信仰,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材使用和教学活动.中找到语言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