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实验法与教学法的比较研究_实验法论文

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法与讲授法的比较研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实验法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吸收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吸收作用的原理非常抽象。为了加深学生对吸收作用原理的理解,本人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中,就“吸胀作用和渗透作用的原理”问题,分别用实验法和讲授法对高二<5>和高二<6>班作了实施对比,课后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并对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作了统计分析,从而对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法和讲授法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一、实施步骤

(一)实验法

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整堂课分为观察、探索、整合三个阶段。

1.演示实验准备 在高二<5>班(下午第一节)上课前一天,把玉米干种子分为等量的两份,取一份浸泡一昼夜。在上课当天中午,把学生叫到实验室,观察老师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装置准备过程:

(1)拿一只鲜鸡蛋,轻轻去掉鲜鸡蛋大头(气室)的蛋壳,呈一圆形小窗,可见壳膜。壳膜为半透膜。

(2)鲜蛋小端,敲击出一个小孔,孔径以能插入玻璃管即可。

(3)插入玻璃管,用熔蜡将小孔和玻璃间的缝隙封严。

(4)以铅丝围成的架支住鲜蛋,大头朝下,浸入杯中清水,投入半个蛋即可。

(5)把烧杯置铁架座上,鸡蛋中的玻璃管以夹子固定于铁架上。

2.上课观察演示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思考出现结果的原因

(1)分别用天平称量干、湿两份玉米种子,得出吸胀作用吸水量(湿重—干重)。同时,展示玉米种子剖面图,指明细胞为淀粉等所充盈。让学生讨论、思考:干玉米种子为什么能吸水?种子细胞液泡有否形成?等问题,指出吸胀作用是由于细胞壁、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亲水性物质,是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现象。讲明植物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来吸水。

(2)观察渗透作用装置 装置中玻璃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结合书本上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会有此现象?壳膜作用是什么?发生渗透吸水的条件是什么?等问题,学生们讨论热烈,思考积极。有的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玻璃管内液面不再上升的原因是什么?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同吗?植物中有没有半透膜材料?等问题。最后,老师解释各个问题,强调渗透作用的原理。

3.学生探索实验 2人一组,用紫色洋葱外表皮做实验材料

(1)每组做四块临时装片,同时作上标号。在显微镜下先看清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正常状态,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液泡大小、颜色以及细胞膜能否看清。

(2)指导学生操作方法和步骤,观察现象出现的起始、结果情况,要求学生记录整个过程。

(3)吸去1号、2号装片上的蔗糖溶液,加清水,观察现象,记录变化情况。

(4)讨论、思考 4块装片各自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失水的内因、外因是什么?什么是质壁分离?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为什么能发生渗透作用?在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老师及时进行肯定和指正,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拓展同学们分析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提出思考问题,如动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吗?如果换成其它实验材料和滴加溶液,结果会如何?等。

4.整合 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最后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小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二)讲授法

在高二<6>班对同样内容进行讲授法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整堂课基本上从理论角度讲解吸胀作用和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测试、调查结果统计

(一)课后分别对两个班进行测试。试卷结构:识记占60%,理解占30%,应用占10%,结果统计如下:

(二)测试后,对实验法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要求同学们如实填写,不记名。发出51张问卷调查表,收回51张,结果统计如下。

表1 质壁分离实验

表2 实验法班和讲授法班差异性比较

表3 各类试题平均分

表4 实验法班和讲授法班的调查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法班和讲授法班的测试结果及对实验法班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实验法教学明显优于讲授法教学。它有如下优点:

(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在生产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总结。讲授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传授理论知识而缺少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逐渐提高到理性思维的,而现在的学生本身就缺乏对许多现象的感性认识,因而理解起来就显得吃力。实验法能很好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基础,通过理解,使学生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最终使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我们从表2中发现实验法班与讲授法班平均成绩相差12分,实验法班合格率达98%,优秀率高达60.8%,两个班成绩差异非常显著;而表3又告诉我们,通过实验法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

讲授法结构基本上是“传习班”教学体系,只有单一的指令性的教学要求,而忽视学生的接受意愿。目前,许多学生对“抱着走”“喂着吃”“捆着学”的教法已厌倦,当然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而在实验法过程中,由于学生都很喜欢做实验,而且始终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眼、脑、手、嘴并用,学生参与感增强,学习兴趣浓,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这从表4中可见一斑。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

讲授法多是灌输式,教师是“发报机”,学生是“接受器”。学生学习被动,抑制了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实验法采用观察、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是什么”“怎么样”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解决“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在整合过程中,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构建,实现认识上第一次、第二次的飞跃,达到应用水平,从而在全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实验法班100%学生认为实验法有利于能力和思维独创性的培养,90.2%的学生认为实验法有利于智力的发展。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动手,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的求异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验法是与现代教学要求相符合的。

(四)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讲授法的主要优点是授教人员效率较高,其主要弊端是内容划一,进度同步,这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是矛盾的,因而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实验法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实验法班78.4%的学生认为实验法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展。在实验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观察实验,动手做实验,充分的让学生讨论、思考,提出问题,因而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可以得到相应发挥和加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同而又不同的知识。在观察、探索、整合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扩大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开阔视野,为发展个性特长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明: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法明显优于讲授法,因此能用实验法教学就尽量用此法教学。但在实施实验法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实施实验法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其难点是学生实验器材的配备。虽然我国目前现行高中《生物》(试·必修)课本里实验课时比原来增加了不少,学校的实验条件也有所改善,但总体上还是不够。因而,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查阅有关生物教学和实验参考资料,力求增加教材中没有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甚至应用探索性实验教学,扩大实验的“视野”。同时注意实验的科学性、简便性和实效性,努力使实验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相信,随着高考制度、教材的进一步改革,以及学校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实验必将更加受到重视,实验法教学也就能顺利进行。其次,在实施实验法过程中,在不影响教材整体知识体系的同时,可以打乱章节次序,合理调换搭配,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  ;  

生物教学中实验法与教学法的比较研究_实验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