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王新伟,张娜,江敏

四川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放射科 6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在脊柱结核的治疗过程中,使用CT和MRI影像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3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50位脊柱结核患者分别采用CT技术和MRI技术进行诊断,观察记录诊断结果,分析其诊断的价值。结果:在对以下两种病灶检查时,CT和MRI没有明显的差别:椎体骨质及椎间盘损伤;椎旁脓肿。在以下四种病灶的检查时,CT和MRI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硬膜囊肿胀;韧带扩散;脊膜强化;钙化。结论:CT和MRI都能检测出脊柱结核,但MRI的病症检查范围更广,能够更获得更全面的信息,CT对钙化的检测较好。脊柱结核检查时,可以将两种方式进行结合。

关键词:脊柱结核;CT;MRI;诊断价值

引言: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较高,而且这种疾病的早期症状不容易被探知,会造成病情的延误。随着技术进步,现在大多使用CT和MRI两种影像技术来对该病进行诊断。本文通过将50位患有该病的病人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诊断,比较分析其价值,对该病的诊断进行了研究。以下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3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50位脊柱结核病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有男性30人;有女性20人;年龄分布在66岁到21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岁左右。这些病人病症都表现为:腰背不适;乏力等[1]。

1.2诊断方法

1.2.1首先运用CT技术进行诊断:选择GE16排螺旋CT机作为检测的仪器;将电压设置为130kv;将电流设置为150到270mA之间;将层厚设定为5mm之间;增强扫描选用碘伏醇造影剂,剂量为100ml。

1.2.2然后进行MRI技术诊断:选择GE-1.5T SignaHdx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对部分患者进行增强扫描,选择Gd-DTPA作为造影剂,用0.2mmol/kg的浓度进行静脉注射。

1.3观察指标

观察病人的不同病灶,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椎体骨质及椎间盘损伤;椎旁脓肿;硬膜肿胀;韧带扩散;脊膜强化;钙化[2]。记录发生该类病灶的人数。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有X2来表示其检验,用P来表示其统计学的意义[3]。

2.结果

CT、MRI诊断技术的效果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CT、MRI两组影像诊断技术的结果对比[n/%]

 

CT和MRI技术都检测出了椎体骨质及椎间盘损伤的病变,一共都是50人,其检测率为100%;CT和MRI技术对椎旁脓肿都检查出了46人,在这两种方法的数据统计时,P都小于0.05。MRI技术检查出了硬膜囊肿胀的人数为36人,其概率为72%,CT技术只检查出了11人,其概率为22%;MRI技术检查出了韧带扩散的人数为35人,其概率为70%,CT技术只检查出了12人,其概率为24%。MRI技术检查出了脊膜强化的人数为30人,其概率为60%,CT技术只检查出了8人,其概率为16%。CT技术检查出了钙化的人数为32人,其概率为64%,MRI技术只检查出了6人,其概率为12%。

对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果:第一,CT和MRI影像技术都可以检测出以下两种病灶:椎体骨质及椎间盘损伤;椎旁脓肿,两种检测方式没有明显的差别。第二,MRI技术对比CT技术在以下的病灶检查上拥有更好的效果:椎旁脓肿;硬膜囊肿胀;韧带扩散;脊膜强化,其差别较为明显。第三,CT技术对比MRI技术在钙化的检查上有更好的效果,其差别比较明显[4]。

两种技术多可以检查出脊柱结核,在病灶检查上各有优势,MRI技术的检查范围更广[5]。在使用时,医生可以将两种方式进行结合,提升检查的全面性,为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3.讨论

脊柱结核的发病概率较高,目前在全身的关节发病情况中,它是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一般都表现为椎体的结核。另外,由于人体构造的原因,腰椎部位的结核发病概率也较高。脊柱结核一般是由于其他部位的结核通过血液循环将结核杆菌传播至脊柱部位而引起的。当结核的部位在颈椎的时候,病人会经常感觉到上肢的麻木,还会频繁的咳嗽。当结核发生在胸腰椎的部位时,病人的背部和腰部会十分疼痛,会出现头部腰部向后的行为,而且病人的弯腰能力受阻,一般要靠下蹲来进行垂直方向的活动。脊柱结核的病情隐藏时间较长,患者身体出现上述的不适时,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在发病前期进行治疗。一方面提升治疗的效果,减轻对身体的损伤,另一方面降低治疗的难度。

医生在进行诊断时,综合采用CT技术和MRI技术可以提升诊断的效果。两种技术都可以对脊柱结核进行确定,其优势各不相同。CT技术对钙化可以进行较好的探查,且与MRI技术一样都可以进行椎体骨质及椎间盘破坏和椎旁脓肿的检查。MRI技术则在以下的病灶检测上有着更好的检查效果:硬膜囊肿胀;韧带扩散;脊膜强化。这是因为MRI技术可以对蛋白质和水分进行较好的观察;而CT的横断面的检查成像更加清晰,对钙化分析更有利。当病人进行检查时,首先可以利用CT检查病情。当CT得到的信息不足以确定治疗方案时,再采用MRI技术进行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的信息进行综合,得出最接近病人真实情况的信息。由表1可知,首先要进行椎体骨质和椎间盘损伤的检查,此次研究中50人在两种技术下都被确认为有该病症,此种病症与脊柱结核联系较为直接。然后对其他的病症进行检查,根据病症不同,分析其病情的不同,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4.结束语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探究了CT技术和MRI技术在脊柱结核上的诊断价值。两种技术都对该病有较好的探测效果,确诊率都为100%。它们在病灶检查上各有优势,医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进行检查,一般两种技术共同运用有助于检查信息的全面性提升。居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对清洁卫生以及饮食安全重视,避免受结核杆菌的感染,患上结核病。这种病有一定潜伏期,检查困难,发病后对身体损伤较大,所以要做好其预防工作。另外,居民要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在该病的发病初期进行排查和治疗,减小它对健康的损伤,减小其治疗难度。当身体出现上文中提到的不适状况时,更要提高警惕,立即去医院检查,避免病情加重。

参考文献:

[1]周冰.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12):1774-1775.

[2]陈军.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9):154-155.

[3]钟平勇.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1,(20):79-80.

[4]王克善,李奉霞,徐建伟,尹峰,雷鸣,杜迎节.脊柱结核CT、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11,(10):5-7.

[5]李慎江,赵勇,吴寿臣,刘德斌,梁文杰,徐向东,崔学峰,蔺大伟,朱岩,朱峰.CR、CT、MR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3):1002-1004+1035.

论文作者:王新伟,张娜,江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  ;  ;  ;  ;  ;  ;  ;  

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王新伟,张娜,江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