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要素及策略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策略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要素
有效教学包括三个最基本的元素: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或称教学资源、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课程并不是指狭义的课本,而是围绕学生展开有效学习的所有支撑性资源,即教师所用、学生可学的教学“资源”和“内容”。三者的关系如下:
如图所示:教师应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课程(资源)与学生互动,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自学化学教材及其之外的课程资源以帮助自己建构知识框架。针对教师而言,“有效教学”只涉及教师怎样利用好课程资源和教师与学生怎样互动的问题。真实的课堂教学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新课程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促进者的角色,然而在短短的40~45分钟内要把这个配角扮演好也是不容易的。如果要使课堂有效,那么,化学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寻求最佳的切入点。研究表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最有效的办法。学生的主动性从哪儿来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主动性源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喜好。为此,结合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中学化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要进行有效教学,就需要化学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面对具体情境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教学策略对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有效教学的诱因——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无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还是从生活、生产实际进行教学设计,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意义建构。
其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知识的动机和持续的动力,常规的外部激励只能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才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
其二,在生动的化学教学情境中学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感知化学的美,感知化学在人类进步、发展和文明的延续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原动力,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过程中,学生反过来会发现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潜力。
化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及学科知识的结合点非常多。比如,色彩鲜艳的布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丰富多彩的合成纤维更是化学的一大贡献,菜篮子的丰富也离不开农药与化肥。可见,人人需用化学制品,我们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从化学在生活在的应用入手创新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还有助于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在《苯酚》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篇关于苯酚污染事件的报道:有一天早晨,流入鄱阳湖的一条小河旁的养鸭专业户,发现他的鸭子全都无精打采,细看河水,有大量的死鱼和少量“白色污水团”。专业户及时报警,有关领导和专家及时赶往现场,经检验是苯酚污染所致。为保护下游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府一方面火速调运50吨化学药品进行处理,另一方面追查污染源,其原因是上游化工厂发生了苯酚泄漏事件。
教师请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探讨报道中与苯酚有关的问题。通过小组积极的讨论、汇报,学生踊跃发言,相互补充,最后归纳出以下探究问题:①苯酚的结构是怎样的?②苯酚为什么会在水中形成“白色污水团”?③苯酚具有哪些化学性质?④如何检验污染物中含有苯酚?⑤如何消除苯酚的污染?⑥苯酚有哪些用途?这样,既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缩短了其进入有效思维的时间,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不仅能为教学服务,也利于拓展学生的化学视野和创新能力,还可避免生硬地出示结论和学生机械地接受结论,突出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探究,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和科学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有效教学的关键——注重化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因为“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在课堂教学的三重关系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对于更好地整合、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设计化学实验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从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热量的吸放过程感受到具体的学习对象,产生刺激,进而内化为待记忆、加工的信息。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有意义、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积极的投入和参与,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交流合作,产生创造性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在教科书上选择演示实验素材,进行处理,变为探究式实验,从而升华实验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讲述《分子》时,就可以这样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景,把学生逐渐引进分子世界里。
情境1:可用一根玻璃棒蘸浓盐酸,用另一根玻璃棒蘸浓氨水,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璃往一起靠,但不要接触,发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情境2:找学生自行设计与“情境!”类似的实验。
情境3:用容量瓶盛放一定量的水,再倒入一定量的酒精,做好标记,振荡后观察。
情境4:自己设计与“情境3”类似的实验。
情境5:学生动手分别去点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析二者现象的不同,以及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2)重视信息课程资源的利用
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也指“课程人力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活动场所、教学数量、图书馆、活动场所、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随着信息及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源主要来自图书、报刊、音响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关注那些与化学实际教学有关的信息课程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
(3)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资源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环境,也是学生学习的环境。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如有的社区专门有公共图书馆、免费的科技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消防保卫部门及各个部门的科研人员、仪器设备、技术资源等。在国外的中学及大学中非常重视社区及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这类课程资源,可采取参观、访问、调查、考察、实习以及邀请有关单位人员来校演讲、座谈等活动,开阔视野,引起学生对周边社会环境与化学关系的思考和研究。
3.加强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开展。若要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高效教学的教师,那么就需要加强化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1)抓住上公开课的机会
对于教师而言,公开课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职业自尊心使得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能充分调动自身潜能,追求成功。化学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同时,对于其自身专业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都是一个升华。经过公开课的打磨,化学教师对怎样有效把握教材、怎样有效把握学生、怎样有效设计课堂的每一步骤就会变得很清晰。最后通过从评课专家反馈给自己的优势、劣势,使得自己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2)坚持教学反思
化学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在教育教学中批判、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产生的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找出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或不足,分析出教学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教学要求。
(3)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即终身教育才能获得。教学相长,要想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就必须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因此,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